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对比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欣赏中融入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80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巧妙设计,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精彩示范,激情导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范唱、演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感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教学。如在欣赏《高山流水》之前,笔者用古筝演奏了该曲的一个片段,吸引全班学生。高山部分奏完,顺势指出:“这一名曲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顿时兴趣大增,一节课的导入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用充满情感的演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笔者创设的情境中。
2.故事叙述,创设情境
初中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很感兴趣。课前精选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课堂的导入,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作为欣赏作品的过渡。如欣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欣赏乐曲作了铺垫。
3.对比欣赏,灵活教学
在欣赏课上,笔者经常进行对比欣赏教学,如以同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以“茉莉花”为中心的欣赏课,笔者请学生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并让学生思考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思考影响音乐风格的因素。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接着总结他们的观点,地理位置影响歌曲的音乐风格,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江苏《茉莉花》委婉细腻,东北《茉莉花》豪爽奔放,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比中,集中体会,直接地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二、学科融合,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使课堂成为开放的体系,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最大限度发挥音乐学科的教育功效。
1.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催生律动与舞蹈,后者使音乐形式化、时空化,二者能结合在一起的内部原因就是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谐感。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舞蹈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教学《走进西藏》一曲时,在学唱后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舞蹈水平分组,这样歌曲的表现形式一下子丰富起来。歌伴舞、边唱边舞,学生感受了藏族歌曲与舞蹈结合带给他们的辽阔、悠扬。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两者都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立体效果。在欣赏器乐曲《海滨音诗》时,笔者给学生先欣赏“海洋画大师”李海涛先生的作品《海疆万里图》。这幅描绘我国绵延辽阔的海疆画幅,将华夏众多沿海景观、名胜古迹、四季气候的风云变幻、风物人情的多彩各异、大海的喜怒容颜等艺术再现出来。之后播放乐曲《海滨音诗》,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的音型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仿佛身临海天相连的大海边。然后鼓励学生边聆听《海滨音诗》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描绘大海景象的画。这节课学生通过欣赏名画、聆听乐曲,再到创作画作,更直接地理解了器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提高了创新能力。
3.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不乏出现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例如《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学唱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乐曲的文学背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从音乐角度来看,它的曲调哀婉、缠绵、含蓄。学生在学唱之前已经对文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在演唱过程中,伴随着古典韵律的诗句,优美古朴的音乐曲调慢慢呈现,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很多。音乐教师只要把握好教材,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和新课标理念相吻合的音乐课堂。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80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巧妙设计,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精彩示范,激情导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范唱、演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感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教学。如在欣赏《高山流水》之前,笔者用古筝演奏了该曲的一个片段,吸引全班学生。高山部分奏完,顺势指出:“这一名曲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顿时兴趣大增,一节课的导入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用充满情感的演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笔者创设的情境中。
2.故事叙述,创设情境
初中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很感兴趣。课前精选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课堂的导入,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作为欣赏作品的过渡。如欣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欣赏乐曲作了铺垫。
3.对比欣赏,灵活教学
在欣赏课上,笔者经常进行对比欣赏教学,如以同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以“茉莉花”为中心的欣赏课,笔者请学生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并让学生思考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思考影响音乐风格的因素。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接着总结他们的观点,地理位置影响歌曲的音乐风格,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江苏《茉莉花》委婉细腻,东北《茉莉花》豪爽奔放,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比中,集中体会,直接地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二、学科融合,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使课堂成为开放的体系,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最大限度发挥音乐学科的教育功效。
1.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催生律动与舞蹈,后者使音乐形式化、时空化,二者能结合在一起的内部原因就是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谐感。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舞蹈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教学《走进西藏》一曲时,在学唱后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舞蹈水平分组,这样歌曲的表现形式一下子丰富起来。歌伴舞、边唱边舞,学生感受了藏族歌曲与舞蹈结合带给他们的辽阔、悠扬。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两者都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立体效果。在欣赏器乐曲《海滨音诗》时,笔者给学生先欣赏“海洋画大师”李海涛先生的作品《海疆万里图》。这幅描绘我国绵延辽阔的海疆画幅,将华夏众多沿海景观、名胜古迹、四季气候的风云变幻、风物人情的多彩各异、大海的喜怒容颜等艺术再现出来。之后播放乐曲《海滨音诗》,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的音型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仿佛身临海天相连的大海边。然后鼓励学生边聆听《海滨音诗》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描绘大海景象的画。这节课学生通过欣赏名画、聆听乐曲,再到创作画作,更直接地理解了器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提高了创新能力。
3.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不乏出现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例如《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学唱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乐曲的文学背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从音乐角度来看,它的曲调哀婉、缠绵、含蓄。学生在学唱之前已经对文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在演唱过程中,伴随着古典韵律的诗句,优美古朴的音乐曲调慢慢呈现,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很多。音乐教师只要把握好教材,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和新课标理念相吻合的音乐课堂。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