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营销:要落地生根,而非喧嚣尘上

来源 :商品与质量·旅游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中国,雾霾中空气罐头乱飞。
  三月的中国,你争我抢,丝路繁忙。
  这是中国的三月,桃花、樱花、油菜花,到处都是最美的花海。
  这是中国的三月,城市与乡镇喋喋不休,文化与旅游谈情说爱。
  这是中国的三月,人们心怀痴念,焦躁的目光,挤爆万达广场。
  这是三月的中国旅游界,也就那几件事儿。今天你说,明天我说,在信息的海洋中,个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苍白贫乏。旅游品牌的塑造,产业格局的构筑,商业模式的形成,需要滋养其健康成长、紧密对接于市场的沃土,而不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媒体上吹吹的这类浮在尘上的片刻喧哗。
  “可爱的罐头”与“超载的丝路”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见贵州代表团时,一句“贵州可以做空气罐头”的幽默提议,引发中国旅游的“空气罐头”之战。在两会结束一星期后的3月20日,贵州省旅游局宣布,正式启动制造“空气罐头”计划,7天内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贵州空气罐头”创意设计方案,计划使其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而在同一天,福建省旅游局已经将特制的“清新福建空气罐头”空运至雾霾沉沉的北京正式发放。前一天,福建省召开福建清新指数发布会,宣告福建省已经在全省5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安置PM2.5及负氧离子实时监测系统。紧接着,浙江临安、河南栾川等地也高调宣布,要发售“空气罐头”。
  把新鲜空气装到瓶子里当罐头,是一位美国人在富士山旅游时萌发的创意。早在2012年,号称“中国首善”、善于高调自宣的陈光标曾推出陈式空气罐头大肆推广,跟他屡次自我炒作一样,“空气罐头”引发一阵热议之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主张,“丝绸之路”旅游顿时上升到空前高度。在今年两会上,不仅南北丝绸之路沿线的省区,如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代表力推各自的丝路发展构想,而且原本在古丝绸之路之外的河南、山东等省代表,也向丝路频献殷勤。古老的丝绸之路,已经严重超载。关联或不关联的各省区,期望借政策之风,获得国度层面的认定与支撑,以驱动本区域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更可笑的是,西安与洛阳陷入了谁是“丝路起点”的争论漩涡。
  不管是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各种可爱的“空气罐头”,还是打得火热的丝绸之路之争,都有其新闻性话题产生的根源。一个是迎合国家领导人的只言片语,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一个是迎合当下社会热点,进行大肆渲染。
  弥漫全国,阴沉不散的雾霾,让“治霾”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号提案。根据公开的报道统计,在全国31个省份的两会期间,共有24个省份的两会代表提及空气质量问题。清新的空气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奢侈品,而习近平主席一句幽默的提议,为“空气罐头”的横空出世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此同时,旅游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一些旅行社和网商推出的“洗肺游”、“好空气游”、“躲雾游”线路纷纷上线,主打空气质量牌,来招揽游客。丧失事实真相判断力的媒体,根本对这种产品的市场表现,不做任何调研,便狂发商家提供的新闻通稿,进行虚无缥缈的舆论宣传,似乎“洗肺游”已成燎原之势。
  各省市为争抢发展机遇各自为阵,不顾全局,不考虑历史文化真相本源和市场规律、“自弹自唱”式战略规划,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产业布局的重叠与产品同质化竞争。就拿丝绸之路来说,一哄而上不仅不利于丝绸之路之旅的整体发展,而且必将产生各区域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而市场终端的实际消费者买不买账,却根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之列。
  “点子营销”禁不起市场考验
  其实,近些年来,中国旅游的品牌之争,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其热闹程度,如若每年梳理一番,堪比绯闻不断的娱乐界。从“某某之都”之争,到“名人故里”之争,从某种文化形态的发源地之争,都某项非物质文化究竟谁才是根正苗红之争,甚至从上古神话传说发生地,到文学人物形象取材地之争,中国旅游真可谓进入了“大争之世”。
  与此同时,各种稀奇古怪的旅游广告语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造型夸张却毫无文化内涵的城市地标围绕耸立于城市核心地段,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的大吹特吹,另一方面是公众不可思议的笑谈与吐槽。
  这不仅证明中国旅游品牌竞争意识的觉醒,这是好事,值得肯定。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旅游对于品牌营销的认识误区。旅游品牌的定位和营销是要打上娱乐化的标签,以更加广泛地接近受众,但这种娱乐化一定是与当地的核心文化价值相关联的,而不是空穴来风,只为吸引眼球关注的肤浅炒作。品牌营销的娱乐化因素,也一定是附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弘扬当地城市精神和文化正能量的,而不是迎合大众低级的审美情趣,或者为一时的热宠奉献一场转瞬即逝的闹剧。
  回到“空气罐头”,即便这种产品(姑且称它为产品)能够提供技术保障,保证灌装空气的清新度和负氧离子含量,那么售价多少,市场接受度几何?有人调侃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是,宁可花几十万买一辆汽车,在拥堵的大街上排放汽车尾气,也呼吸汽车尾气,也不愿意花几万块钱给家里安装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宁可有病躺在医院治疗,也不愿意每天抽空锻炼身体。在这种文化消费心理下,消费者能否为闻一罐无色无味的空气而买单?
  如果有人买单,曾经的“垃圾大王”陈光标当年每罐售价5元的“空气罐头”,岂不成为整天蒙着口罩匆匆奔波于雾都的孤儿们的生活必需品,宅男宅女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网购“空气罐头”快递送货上门“洗肺”?这位精于商业运作的商人研发的“洗肺产品”,岂不又能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是,他为什么放弃了?
  如今,一种经不起市场检验的失败产品,倒成了旅游市场的香饽饽。让人实在搞不明白,这种自信的依据何在?
  再说丝绸之路之争,即便是某座城市争到起点,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也不过是多一些气势恢宏,却毫无文化内涵的建筑群而已。关于丝绸之路,真相摆在历史典籍中,印象镌刻每个有文化常识者的心坎上,“丝绸之路”这四个字带给每个人的最初印象,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耳畔传来驼铃声的意象。不去甘肃藏于沙漠中的敦煌莫高窟,不去屹立于戈壁之上的玉门关,不去雄踞于河西走廊上的张掖,又怎能体会那种夕阳西下,驼队远去的空旷与孤寂的境界。莫不是让游客在某个博物馆中看3D、5D虚拟动画,看照片图画,看大型实景演出,听导游乱喷一番,来体验当年长河落日,丝路繁忙的情景?   有个热点就争先恐后地抢,不理会文化常识。有个文化出处就大兴土木地造,不顾及终端市场。动不动就投资上百亿,就连很多籍籍无名的小县城,都敢号称要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却很少见到哪些争名分很积极的城市,把所谓的“名人故里”打造成旅游精品工程,成为传播某种文化的典范城市,连中国都不知名,遑论国际知名?
  品牌可以争,但城市文化基因谁的就是谁的,即便是善于营销造势者抢走了名,但有一种东西是谁也抢不走的,那就是千百年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遗留下来,流淌在当地居民骨子里,扎根在当地生活细节中根深蒂固的精气神。
  品牌可以吹,但吹也要讲究方法,不仅要敢吹会吹,还要系统地吹,坚持吹,长久地吹,最关键的是,要吹得顺天应地——喷空造势,落地生根,要经得起吹。不能有诱因了吹一下,没依托了歇一阵,想起来了猛吹,吹完了马上就偃旗息鼓。
  曾经在《中国旅游报》贾云峰专栏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热热闹闹的中国旅游,大家都在相互争宠找亮点,却往往忽略了旅游产业市场基础的“基点”和“支点”,那就是缜密科学的前期市场调研和后期效果评估。
  我认为,缺少“基点”和“支点”的系统化营销工程,以及强有力的项目支撑,而唯有点状的亮点博取眼球的品牌营销,如漂浮在云端的空中楼阁,经不起市场考验。一切只图短期热闹的营销举措,即便再成功,它也是没有未来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自身文化和资源优势的高度不自信。
  品牌营销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中国旅游普遍存在的系统化营销战略的缺失,也充分反映出中国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意识、能力、理论、方法、工具等,都存在很多欠缺。做旅游品牌营销,前提是必须认清品牌的本质和核心价值。
  一、品牌不属于任何城市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而属于市场终端的游客,因为缺少游客认同,换不来市场份额的品牌是毫无价值的,即便你嘴吹自擂得有多卖力;
  二、品牌是游客体验的“入场券”,重要的不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产生的“溢价”对于旅游产业链和城市整体发展产生的驱动作用;
  三、品牌之争并非产品之争,而应该是游客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之争,研究游客心理比大项目落地更重要,因为缺少游客拥戴的项目,只是魂不附体的城市摆设;
  四、品牌不仅要传递城市文化情感,更要营造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引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品牌营销既要锁定精准群体,又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求同存异的需求,品牌释放的情感价值,要帮助游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五、品牌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要并驾齐驱,因为“高知名度+低美誉度=臭名昭著”,品牌营销必须具有长效的灵活呼应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
  六、要以作用力最大的城市优质要素做品牌定位,而不是诸多优质资源的叠加堆砌,要最大化地用本土核心文化元素,来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魅力;
  七、“一个好汉三个帮”,品牌营销必须整合各方优势,集聚资源向心力,并遵循游客行为轨迹的整合传播策略,让品牌策划的最终指向都归于产业运营模式的构建。
  八、要保持品牌体系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核心品牌并非唯一价值,子品牌释放的合理会反哺核心品牌的价值提升。
  比如“好客山东”品牌营销给中国旅游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好客山东”品牌营销的整体性、相关性、一致性、连续性,不仅体现在“捆绑式”品牌营销的整体策略上,更体现在“好客山东”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主推“六大产品体系”,独创“休闲汇”、“贺年会”,推出“三项一百”产品,打造“先进生活海岸”等)和品牌非常清晰一致的形象。因此,“好客山东”旅游产品的多样并没有削弱品牌,而且让品牌的文化情感落到了具体的产品。
  “好客山东”品牌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得益于品牌管理的效率。“好客山东”的品牌管理是省局主导的,而17个地市分别在执行省局总体策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做出相关的调整,但是这种改变始终围绕着山东旅游的总体定位来调整。
  另外,“好客山东”品牌在各个产品线上的创意和执行,也是由省旅游局来统筹部署。营销创意的落地、宣传广告的投放,也基本上是由固定的创意团队来完成的。这样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确保“好客山东”在复杂的市场和跨产品的品牌管理上,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一致。
  相比之下,很多地方的品牌管理面对多元化的产品品类和不同的地区市场,各自为政,定位和传播百花齐放,导致游客对品牌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搞不清楚品牌到底想传递什么信息。
  品牌营销要落地生根
  同样将品牌与产品的结合发挥到极致的,还有“浪漫大连”品牌的打造。
  1999年,大连提出“浪漫之都”的城市定位,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整座城市为最大的产品、品牌来做发展整体规划,通过城市品牌价值和知名度的提升,来推动整座城市的综合吸引力。
  浪漫大连的城市品牌定位确定之后,围绕核心定位,挖掘大连城市文化特色,大连构筑起品牌营销战略体系。在城市环境方面,以大海、绿地、广场等为支撑,打造浪漫的城市空间;在旅游品牌方面,以金石滩、旅顺口、极地馆、圣亚海底世界、女骑警、滨海路等创新产品为支撑,品牌引发社会关注;在城市氛围营造方面,提升大连国际服装节的规模品质影响力,推出樱花节、赏槐会、沙滩节、国际婚庆旅游节、国际高尔夫邀请赛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营造长盛不衰的浪漫气息。
  经过数年的坚持打造,大连迅速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一座滨海浪漫之都。2003年,大连首创性地将“浪漫大连”品牌统领下的子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至2006年,总计完成了43个系列商品,标志着大连的城市品牌体系有了法律保障。
  大连的城市品牌战略,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城市革命”,城市品牌意识渐入人心。2010年,据世界旅游组织评估,“浪漫大连”的品牌价值,高达1000亿。且“溢出效应”十分明显。
  到如今,“浪漫大连”品牌下已经派生出“六大浪漫”、“五张牌”、“50最”等概念性产品及品牌,共同构筑今日传统与时尚并存,中外文化交融的中国重要的门户型国际旅游目的地——“时尚之都,浪漫大连”。
  总之,品牌营销需要具备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及时调整的特点,它能在整合资源、游客需求、传播渠道、品牌价值等要素的过程中,根据市场动态,采取灵活而系统的营销举措,使品牌在竞争中获得更强劲、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
  比如依据市场调研数据所进行的细分市场的精准营销,通过与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的信息互动,让游客通过效用感受来评价品牌价值,能够赢得游客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品牌最核心的价值,不仅在于品牌营销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文化情感传播以及所带来的直接消费转化,更在于品牌为创造主体带来更高的“溢价”,以及未来稳定而长效的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空气罐头”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的形象代言,但绝不是一款优势产品,计划出售“空气罐头”的旅游目的地,更应该在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上做文章(比如,福建省“空气罐头”的背后,已经有具体的生态检测体系和生态产品做支撑)。与其为“丝绸之路起点”打口水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下各自城市的丝路文化,把它做到实处,让游客能感触充满质感的丝路文明,才是构筑丝路文化旅游产业的正道。
  总之,旅游品牌“鼓吹容易,落地不易,且行且珍惜!”
其他文献
随着天气的渐渐转暖,各种法定小假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旅游景象的百花盛开。旅游业发展毋庸置疑是一件好事,可是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当的管理问题,给景区造成的伤害,也让人十分担忧。  先说自然景区的管理。现如今很多景区主打的是天然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打造旅游精品的优势条件,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要
期刊
摘 要:个人网银业务已经在我国展开并得到发展,随着网络交易的频繁和需求的扩大,个人网银业务已成为当前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在国内电子银行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就各类性质银行的个人网银业务进行分析,并提出发挥整体优势、更新银行经营理念,以促进国内个人网银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个人网银业务;业务种类;账户查询  电子银行即通过电子信息渠道,提供金融产品的,与传统银行相对应的新型银行组织形态,它反
期刊
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也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休闲地产如何突破传统模式,进一步发掘提高服务能力、经营能力,能触及到各种旅游度假相关消费功能的平台,并加强对于旅游度假消费者可持续性的吸纳能力,已是旅游经济地产行业需要突破的课题。  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成为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
期刊
4月13日晚,2014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海峡赛区总决赛在福建省莆田市三正半山温泉酒店隆重举行,33位参赛佳丽在嘉宾和现场观众的热烈期待中闪亮登台,绚丽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和佳丽们优雅的步伐完美交织在一起,带领大家享受一场激动人心的视听盛宴。经过多轮比拼,来自泉州惠安的18号佳丽黄晓婷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摘取桂冠。  本次决赛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福建省旅游局指导,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旅游
期刊
一些奖项评选机制的设立,本质上讲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但这都必须得建立在广泛、纯粹的民意基础上。如若这套评奖手段演变成为某些组织或个人攫取收益的“法宝”,那一切便会毫无意义。  近年间,有一种“010魔咒”急速波及全行业。意即北京来的电话不想接,却又怕背后得罪了影响未来前途的大人物;可要接吧,你绝对会被无数带有浓厚威严感的“被会议”与“被获奖”无奈“生擒”。而以“品牌塑造与游客口碑培养为第
期刊
态度决定一切。因为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就是舆论的中心,这时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如果采取逃避或推卸的态度,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感,并造成媒体的进一步追踪报道,使负面影响更加扩大化。成也媒体,败也媒体,知之善用。  危机无处不在,危害难以预测,旅游行业作为突发事件的集中营,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引爆你的神经。  我们且说人算不如天算,今天荣耀满天,明天或许就名誉扫地。变化之快,不是你能察觉的。俗
期刊
旅游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简单来说,就是要“爽”。环境是带来这种“爽”的基础,环境都没有,别的就啥也别说了。对于游客而言,哪儿能让他们“爽”,就去哪儿,这是市场规律,也是人性的规律。  承诺  上中学的时候,每到春天,北京的主要话题还是沙尘暴。有一次来了几个外宾到学校交流访问,正赶上一次沙尘暴的袭击,顺带赶上了一场春雨。很快,老外的衣服上沾满了黄色的斑迹。我们用生涩的英语和他们致以歉意:
期刊
简评  一些没有经营许可证的、甚至是冒用其他正式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的黑旅行社,利用一些中介、导游、内部人员等所谓的“托儿”通过忽悠、诱导的方式诱骗散游客们报团旅行,一般都是以超低价的噱头吸引游客参团,等上车之后便“现了原形”,一般之前承诺的娱乐项目大部分都会取消,随之进行的是连蒙带骗的漫长“购物之旅”,只待游客无奈“配合”,后悔莫及啊!  尽管去年十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颁布并实施,很多旅
期刊
那段路如人生的选择题,骑行的人选择它,它也在选择那些真正骑完这条路的人。  拿着笔想了很久,其实一直都很想写一篇关于这段路的故事,可是网上的文章太多了,又有太多的人将这段路的故事写成书出版,我不知道自己的故事会不会让别人的心里泛起涟漪。而在我的心里,这个故事已经在我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我叫木多多,女,今年22岁,来自重庆,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  2012年的夏天,我刚大一,重庆炙
期刊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精品酒店皇家驿栈的品牌创始人,有幸赶上一个酒店业界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时代,有幸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族品牌皇家驿栈,历史性地上榜了福布斯全球酒店榜并排名第一,有幸上榜时代周刊并排名第一,有幸将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给他们,并让他们接受,是我们每一位皇家驿栈人最大的荣幸。在这里我更愿意将这份荣幸分享给每一位读者,告诉你一个完全不同于寻常的酒店业态模式,无论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