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奖项评选机制的设立,本质上讲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但这都必须得建立在广泛、纯粹的民意基础上。如若这套评奖手段演变成为某些组织或个人攫取收益的“法宝”,那一切便会毫无意义。
近年间,有一种“010魔咒”急速波及全行业。意即北京来的电话不想接,却又怕背后得罪了影响未来前途的大人物;可要接吧,你绝对会被无数带有浓厚威严感的“被会议”与“被获奖”无奈“生擒”。而以“品牌塑造与游客口碑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的旅游业,更成为该“魔咒”最为欢喜与动心的“猎物”。可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景区可以承受住游客“苛刻”的评判,无数奖项的萦绕,又赋予了旅游业多少的发展能量?一切,恐怕还得两说。
谁动了我的“评奖”?
先举两个例子吧。博鳌,这个名字应该算是家喻户晓,其因“博鳌亚洲论坛”而扬名世界。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也先后获得“海南省十佳旅游区”“海南省优秀涉外旅游参观点”“海南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等诸多荣誉称号。2008年,其上级管理公司更是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而其位于博鳌万泉河出海口处的玉带滩,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之名认定为“吉尼斯世界之最”。然而,就是这个集诸多荣誉为一身的景区,前段时间却被爆出当地一些农民为了招揽游客,将海龟、鳄鱼等国家保护动物带到海滩上。他们用胶带绑住鳄鱼的嘴,让游客或骑或踩在海龟的背上,收费拍照。此举不仅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的极大反感,更是引人思考:一个以“文明旅游”自居的地方,终是抵不过利益的诱惑。而头顶的无数光环,也没能为景区以及周边村民,注入比之前更细致严苛的旅游秩序。
当然,把“评奖当成是自身品牌塑造不二法宝”的,自然不止于景区。就在前不久的清明节小长假期间,辽宁沈阳的数家旅行社都推出了“低价团”,而且游客报名特别火爆。比如泰国7日游1800元,韩国双船7日游1380元等等。如此做法,似乎与《旅游法》的规定天然相悖,因为《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自该法颁布以来,这一现象确实得到遏制,损失了利润点的旅行社只能抬高旅游价格,但此举却并没有获得游客买账。无奈之下,“低价团”才再次抬头。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去泰国的机票就2000多元,1800元团费都不够来回的机票钱,但价涨了没游客,为了赚钱,还得推出‘低价团’,这样能拿到自费项目和购物的提成,比‘纯玩团’有搞头。”也有部分游客看出了其中的猫腻:“虽然协议上说明了自费项目,但还有很多被迫花销。比如去一个景点,大家都消费,你若不去导游就不等你。还有到购物店,如果不多买些东西,导游也不乐意。”效益的下滑,同样给予了这些旅行社打“擦边球”的勇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上述所说的旅行社,有很多刚刚入选某报评选出的“2013年百姓信得过旅行社获奖名单”。
把评奖“轻视”到底
首先来讲,一些奖项评选机制的设立,本质上讲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但这都必须得建立在广泛、纯粹的民意基础上。如若这套评奖手段演变成为某些组织或个人攫取收益的“法宝”,那一切便会毫无意义。当然,将旅游业评奖乱象全部归因于“旅游企业急于用名号证明自己,以此来提升游客数量”确有不公之处。前几年,就有很多旅游企业对于“各种高额收费的商业性名优评选活动愈演愈烈”的状况大呼无奈。有某旅游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只剩下赤裸裸的‘含金量’。组织活动费要钱,入围费要钱,评奖费要钱、证书要钱、奖杯要钱。一句话:只要有钱,什么奖都能拿到。”
其实坦率一点讲,此类活动的盛行,根源还是旅游企业错误地缩小了品牌塑造的范畴与能量。正因为对于“奖项光环”的痴迷,再加上一些企业主动花钱买奖,最终使得“评奖”这件事最终演变为纯粹的行业狂欢,没有形成对游客的有效指引。
要想有效遏制“评奖满天飞”的乱象,必须是要在源头上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规范评选资质,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强制“看淡”评奖威力,加强自律,把功夫都用在真正实力的提升上,唯有此,才能真正给行业降温,提升奖项含金量,最终重获游客之信任。
大品牌的“小动作”
还原此类行业乱象,我们也可以一窥相关参与方最本质的初衷:评选机构把“名号”当成是商品进行“贩卖”,部分旅游企业甘愿“接招”也是因为“获奖”可有效提升自身旅游品牌,最终换回游人如织,真金白银。诚然,一地旅游品牌的成功塑造,是带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可满天乱飞的奖项,却绝不是打开品牌飞升之门的“万能之钥”。
或许,接下来介绍的国内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的品牌夯实之路,能够给予相关企业一些启示。2008年,为迅速做好旅游产业灾后重建工作,重塑九寨沟旅游品牌影响力,九寨沟县特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创意规划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宣传平台,做好旅游品牌全球的推广工作;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俗,提炼出旅游品牌文化,以此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充分考虑资源再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程;打造一流导游团队,保障最优质化的服务。这一点更是可以无缝地复制到各个景区企业,即: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经营服务中存在的导游水平低、宾馆接待服务差、旅游景点乱宰客的问题,要建立旅游管理办公室和稽查大队,要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处理各类游客投诉和预警机制,要应对景区的各种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游客造成危害时要能够快速反应和救助,要对导游、宾馆服务员、景区管理员、景区卫生员进行持之以恒的培训和考核,做到择优上岗、奖罚分明。
如此一系列严苛细致的品牌塑造工作,换来的是九寨沟的再次辉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九寨沟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39%;全社会旅游收入实现17.24亿元,同比增长109.99%,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到了去年,九寨沟县更是在旅游品牌塑造上玩出了“花活”。不仅制定了《九寨沟县旅游高峰保障应急预案》,建成旅游综合指挥平台和全州首个标准化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同时还大力强化行业监管,成立旅游协会,推行菜品菜价图片上墙,对非星级酒店分档定级,实行红黄牌警告与倒扣分制度,建立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截至去年底,九寨沟全年预计接待游客476万人次,同比增长4.98%;旅游总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5.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13万元,同比增长12.6%。
在如此骄人的发展“数字”下,人们忘却了九寨沟头顶的无数荣耀,像“最佳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名副其实’景点”等等。虽是“淡漠”奖项,却真正放下了骨髓里的虚荣,为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建注入了最务实的能量。
爱上“软硬”两手抓
让“不要钱的奖项”主动贴过来,靠的就是最真实的“软硬”功夫。这应该作为各大旅游企业在权衡“名誉”轻重时的总纲领。挖掘当地旅游文化潜力,打造旅游明星品牌,让旅游产业成为真正促进地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不仅需要相关管理机构的科学谋划,更需要的是旅游景区或企业对旅游基本服务质量的不放松,比如醒目位置提供“温馨提示”;比如多建点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少盖“华而不实”的星级厕所;再比如抛弃急功近利之思想,坚决向各种“变相涨价”说不,并且严厉打击“黑导游”,为民众提供丰富、健康、受“保护”的旅游产品……良好品牌的搭建,就在于这细微的一招一式处。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时髦”的新媒体营销,把自身优势“平和柔软”地传达出去。如此比起单纯的“吆喝”与生硬的、自我贴金式的获奖吹嘘,自然要高明的多!
近年间,有一种“010魔咒”急速波及全行业。意即北京来的电话不想接,却又怕背后得罪了影响未来前途的大人物;可要接吧,你绝对会被无数带有浓厚威严感的“被会议”与“被获奖”无奈“生擒”。而以“品牌塑造与游客口碑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的旅游业,更成为该“魔咒”最为欢喜与动心的“猎物”。可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景区可以承受住游客“苛刻”的评判,无数奖项的萦绕,又赋予了旅游业多少的发展能量?一切,恐怕还得两说。
谁动了我的“评奖”?
先举两个例子吧。博鳌,这个名字应该算是家喻户晓,其因“博鳌亚洲论坛”而扬名世界。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也先后获得“海南省十佳旅游区”“海南省优秀涉外旅游参观点”“海南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等诸多荣誉称号。2008年,其上级管理公司更是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而其位于博鳌万泉河出海口处的玉带滩,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之名认定为“吉尼斯世界之最”。然而,就是这个集诸多荣誉为一身的景区,前段时间却被爆出当地一些农民为了招揽游客,将海龟、鳄鱼等国家保护动物带到海滩上。他们用胶带绑住鳄鱼的嘴,让游客或骑或踩在海龟的背上,收费拍照。此举不仅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的极大反感,更是引人思考:一个以“文明旅游”自居的地方,终是抵不过利益的诱惑。而头顶的无数光环,也没能为景区以及周边村民,注入比之前更细致严苛的旅游秩序。
当然,把“评奖当成是自身品牌塑造不二法宝”的,自然不止于景区。就在前不久的清明节小长假期间,辽宁沈阳的数家旅行社都推出了“低价团”,而且游客报名特别火爆。比如泰国7日游1800元,韩国双船7日游1380元等等。如此做法,似乎与《旅游法》的规定天然相悖,因为《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自该法颁布以来,这一现象确实得到遏制,损失了利润点的旅行社只能抬高旅游价格,但此举却并没有获得游客买账。无奈之下,“低价团”才再次抬头。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去泰国的机票就2000多元,1800元团费都不够来回的机票钱,但价涨了没游客,为了赚钱,还得推出‘低价团’,这样能拿到自费项目和购物的提成,比‘纯玩团’有搞头。”也有部分游客看出了其中的猫腻:“虽然协议上说明了自费项目,但还有很多被迫花销。比如去一个景点,大家都消费,你若不去导游就不等你。还有到购物店,如果不多买些东西,导游也不乐意。”效益的下滑,同样给予了这些旅行社打“擦边球”的勇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上述所说的旅行社,有很多刚刚入选某报评选出的“2013年百姓信得过旅行社获奖名单”。
把评奖“轻视”到底
首先来讲,一些奖项评选机制的设立,本质上讲有助于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但这都必须得建立在广泛、纯粹的民意基础上。如若这套评奖手段演变成为某些组织或个人攫取收益的“法宝”,那一切便会毫无意义。当然,将旅游业评奖乱象全部归因于“旅游企业急于用名号证明自己,以此来提升游客数量”确有不公之处。前几年,就有很多旅游企业对于“各种高额收费的商业性名优评选活动愈演愈烈”的状况大呼无奈。有某旅游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只剩下赤裸裸的‘含金量’。组织活动费要钱,入围费要钱,评奖费要钱、证书要钱、奖杯要钱。一句话:只要有钱,什么奖都能拿到。”
其实坦率一点讲,此类活动的盛行,根源还是旅游企业错误地缩小了品牌塑造的范畴与能量。正因为对于“奖项光环”的痴迷,再加上一些企业主动花钱买奖,最终使得“评奖”这件事最终演变为纯粹的行业狂欢,没有形成对游客的有效指引。
要想有效遏制“评奖满天飞”的乱象,必须是要在源头上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规范评选资质,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强制“看淡”评奖威力,加强自律,把功夫都用在真正实力的提升上,唯有此,才能真正给行业降温,提升奖项含金量,最终重获游客之信任。
大品牌的“小动作”
还原此类行业乱象,我们也可以一窥相关参与方最本质的初衷:评选机构把“名号”当成是商品进行“贩卖”,部分旅游企业甘愿“接招”也是因为“获奖”可有效提升自身旅游品牌,最终换回游人如织,真金白银。诚然,一地旅游品牌的成功塑造,是带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可满天乱飞的奖项,却绝不是打开品牌飞升之门的“万能之钥”。
或许,接下来介绍的国内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的品牌夯实之路,能够给予相关企业一些启示。2008年,为迅速做好旅游产业灾后重建工作,重塑九寨沟旅游品牌影响力,九寨沟县特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创意规划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宣传平台,做好旅游品牌全球的推广工作;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俗,提炼出旅游品牌文化,以此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充分考虑资源再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程;打造一流导游团队,保障最优质化的服务。这一点更是可以无缝地复制到各个景区企业,即: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经营服务中存在的导游水平低、宾馆接待服务差、旅游景点乱宰客的问题,要建立旅游管理办公室和稽查大队,要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处理各类游客投诉和预警机制,要应对景区的各种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游客造成危害时要能够快速反应和救助,要对导游、宾馆服务员、景区管理员、景区卫生员进行持之以恒的培训和考核,做到择优上岗、奖罚分明。
如此一系列严苛细致的品牌塑造工作,换来的是九寨沟的再次辉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九寨沟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39%;全社会旅游收入实现17.24亿元,同比增长109.99%,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到了去年,九寨沟县更是在旅游品牌塑造上玩出了“花活”。不仅制定了《九寨沟县旅游高峰保障应急预案》,建成旅游综合指挥平台和全州首个标准化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同时还大力强化行业监管,成立旅游协会,推行菜品菜价图片上墙,对非星级酒店分档定级,实行红黄牌警告与倒扣分制度,建立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截至去年底,九寨沟全年预计接待游客476万人次,同比增长4.98%;旅游总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5.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13万元,同比增长12.6%。
在如此骄人的发展“数字”下,人们忘却了九寨沟头顶的无数荣耀,像“最佳资源保护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名副其实’景点”等等。虽是“淡漠”奖项,却真正放下了骨髓里的虚荣,为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建注入了最务实的能量。
爱上“软硬”两手抓
让“不要钱的奖项”主动贴过来,靠的就是最真实的“软硬”功夫。这应该作为各大旅游企业在权衡“名誉”轻重时的总纲领。挖掘当地旅游文化潜力,打造旅游明星品牌,让旅游产业成为真正促进地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不仅需要相关管理机构的科学谋划,更需要的是旅游景区或企业对旅游基本服务质量的不放松,比如醒目位置提供“温馨提示”;比如多建点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少盖“华而不实”的星级厕所;再比如抛弃急功近利之思想,坚决向各种“变相涨价”说不,并且严厉打击“黑导游”,为民众提供丰富、健康、受“保护”的旅游产品……良好品牌的搭建,就在于这细微的一招一式处。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时髦”的新媒体营销,把自身优势“平和柔软”地传达出去。如此比起单纯的“吆喝”与生硬的、自我贴金式的获奖吹嘘,自然要高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