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邦肯的家随处可见木制家具,就连真皮沙发也是古朴的原木托架,梅兰竹菊的画挂在客厅四周,还有收集来的古建筑窗楹。两年前,他开始研习国学,足迹遍布青城山、孔庙等佛儒道胜地。采访中他不断地提到在上海喝茶时看到的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对于如何孝敬父母,他说:“家中无论如何要给他们留一间固定的客房。”
固定的客房,固定的床
张邦肯给父母预留的客房在二楼,与一楼古朴的时尚风格不同,父母的房间充满浓重的乡土味,一把孤单的蒲扇躺在紫色的床单上,墙上挂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忍”字画,壁橱上摆着那些现在在餐馆中才能见到的茶壶,还有灰尘。“他们的东西,一般他们自己做主,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对于父母的这种尊重,来源于童年的某个春节。生长在农村的张邦肯有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六人,过年父母忙得不可开交,爷爷却偏在这个时候在家里走来走去,张邦肯的父亲不耐烦了:“你能不能不要钻来钻去?”一个“钻”字可能伤了老人的自尊:“你当我是狗啊?”片刻的沉默,张邦肯铭记在心。
早几年前,张邦肯还没有买别墅,住在一个小区,也为父母准备了一个客房,不过经常有外地朋友过来玩,在他那里借宿。父母知道后坚决拒绝自己的房间被占用。“老人也是人,就连狗看见自己的窝被别人挪都会叫几声。”
这样的深刻体验远不止这一次。做家具生意的张邦肯经常会在店里巡视,“偷听”客人的意见。有一次,有个客人来买床,听到是为父母买床,店员就热情地给他推荐折叠床,没想到客人很生气,原因是折叠床想收就收,想挪就挪,会让老人感到很不固定。产品的优点,却成了特定客人选择的软肋。“由物及人,这也会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和折叠床一样,随时都会被‘收’起来,就会随时都会被赶走。”
现在父母没有住在张邦肯这里,但是父母房间的东西张邦肯丝毫没有动,甚至连清洁都没有做。“很多年轻人觉得都需要自己的空间,给父母买另外的房子,但是我不能接受。老年人其实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但这不是一家人不住在一起的理由。即使是在自己房子隔壁买一套,也是不同的。那是邻居,能一样吗?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反之亦然,住在一起才能算一家人。”
即使表面功夫,做比不做好
张邦肯最近有个想法,在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的时候在家里实行跪拜礼。他的一个朋友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张邦肯听说之后也跃跃欲试。“男儿膝下有千金,当你跪下来的时候,心就软化了。”而且,像家中这样的顶梁柱都可以这样做,孩子自然也没什么。小时候爷爷话的触动是一方面,偶尔回农村老家看到的情形又是另一个原因。“小时候看到的一些长辈当着孩子的面打自己的父母,现在回家看到他们也受到来自后辈同样的‘待遇’。”
“即使是表面功夫,至少做比不做好。形式上都没有,谁知道你心里怎样想的?”针对去年某地学校教师倡导学生回家为家长洗脚被有些媒体斥为作秀,张邦肯颇有微词。“现在人都追求个性、平等,很多规矩都没了,以前一家人吃饭都是要叫人的,谁坐什么位置都定好的。”
面对这些有些“迂腐”的传统文化的遗失,张邦肯用学过的“国学”表示不满。“为什么老祖宗讲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将心比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起住,即使他们目前还小到可能未明白一个“孝”字。而成年人就算到了五六十岁,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个孩子。
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张邦肯最注重的细节之一也是是否孝顺,这一点也被他列入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一。“一个员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很难想象他会对一个公司忠诚。”张邦肯借钱给朋友和员工的唯一标准同样是孝。“只要是你父母生病了,问我借钱,要多少给多少,有就还,没有就算了。如果没有钱开饭,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有一次,公司有个员工的父亲生病,请假回家,临行前,张邦肯就告诉他如果需要钱就找他。那位员工以为自己可以解决,就回家了。回去以后,发现还缺一万块,就发短信求助张邦肯,张邦肯二话没说问他要了账号,当晚就打过去两万块。“在家庭里面对父母就应该有爱,不然很难想象在社会上他们没有仇恨,和谐社会至少是从每一个家庭开始。”
家,是一个爱的能量场。张邦肯习惯用国学知识来说明一切问题。“幼儿园是天真烂漫的爱,学校是朝气蓬勃的爱,而家是一种综合的爱,三代人的爱都不同。”一个健全的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爱。“父母的絮絮叨叨和孩子的吵吵闹闹一样,都能让你感受到这些爱。”张邦肯的一些朋友人到中年,孩子都被送到国外读书,他们住大房子,却都感到孤单,时常羡慕张邦肯。“住在一起虽然可能是个形式。但也只有当真正住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家的感觉。”
做,让他们看到
张邦肯儿子出生不久后,也曾把自己和太太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当时考虑,房子够大,四个老人一起有得聊,热热闹闹多好。”不过双方父母的性格有所不同,最后却事与愿违。
张邦肯的岳母比较喜欢热闹,经常在小区里抱着孙子看人打麻将,偶尔也会亲自上阵。这一点让张邦肯的父亲很不习惯。一方面抱着孩子打牌,姿势肯定让孩子不太舒服,另外也担心孩子从小就学会这些,于是争吵在所难免。“但是也很头疼,最后还是痛下决心‘赶’岳父母回老家住。”这样的抉择让岳父母非常生气,甚至说出了“以后永远也不会来你们家”这样决裂的话语。为此,太太自然也少不了和他闹别扭。“我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双方这样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肯定都不快乐。”
随后,岳父母回到乡下老家,岳父的一场大病改变了他们对张邦肯的看法。因为要做两个大手术,生命危在旦夕,张邦肯找到了一个在医院的朋友,从手术到病房都请了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后来担心他们身体不好,张邦肯又在家附近的小区为岳父母买了一处物业,让太太的哥哥跟他们一起住,顺便照顾,自己一家每周也会固定去那里吃饭。“现在,包括太太家的兄弟姐妹都很感激我,岳父母也能理解我当时的决定,因为后来做的这些事情都能表示我同样也是爱他们的,只不过在那样的情况下必须有所选择,但爱的出发点是不变的。”
与为父母做一些事情一样,张邦肯认为自己能够过得幸福对父母来说也一样很重要。“父母来你家住不是来享福的,他们希望看到你快乐,也总想帮你做些什么。”张邦肯的兄弟姐妹中就二哥家条件稍微差一点,孩子上学,没有保姆,所以父母总爱住在二哥家,帮着照顾孩子。张邦肯在青城山学国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强人”朋友,给母亲在珠海买了靠海的房子,环境、条件都非常好,可母亲总高兴不起来,因为看到女儿总是一个人。“我就劝她,妈妈都希望女儿能够早日成家生子,即使成家生子也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事业。”
TIPS*新颖养老方式- 4
候鸟式的异地养老
候鸟式的异地养老,就是在某个喜欢的地方买一个房子或者租一个房子养老,南飞过冬,北漂避暑,不仅养老而且还可以旅游。这种养老方式更注重私密性,也更加自由,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施行。
日本在20世纪末曾在巴西以及泰国、新加坡建造日本社区,在那里配备适应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种设施,然后安排老年人迁徙到那些国家养老。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固定的客房,固定的床
张邦肯给父母预留的客房在二楼,与一楼古朴的时尚风格不同,父母的房间充满浓重的乡土味,一把孤单的蒲扇躺在紫色的床单上,墙上挂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忍”字画,壁橱上摆着那些现在在餐馆中才能见到的茶壶,还有灰尘。“他们的东西,一般他们自己做主,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对于父母的这种尊重,来源于童年的某个春节。生长在农村的张邦肯有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六人,过年父母忙得不可开交,爷爷却偏在这个时候在家里走来走去,张邦肯的父亲不耐烦了:“你能不能不要钻来钻去?”一个“钻”字可能伤了老人的自尊:“你当我是狗啊?”片刻的沉默,张邦肯铭记在心。
早几年前,张邦肯还没有买别墅,住在一个小区,也为父母准备了一个客房,不过经常有外地朋友过来玩,在他那里借宿。父母知道后坚决拒绝自己的房间被占用。“老人也是人,就连狗看见自己的窝被别人挪都会叫几声。”
这样的深刻体验远不止这一次。做家具生意的张邦肯经常会在店里巡视,“偷听”客人的意见。有一次,有个客人来买床,听到是为父母买床,店员就热情地给他推荐折叠床,没想到客人很生气,原因是折叠床想收就收,想挪就挪,会让老人感到很不固定。产品的优点,却成了特定客人选择的软肋。“由物及人,这也会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和折叠床一样,随时都会被‘收’起来,就会随时都会被赶走。”
现在父母没有住在张邦肯这里,但是父母房间的东西张邦肯丝毫没有动,甚至连清洁都没有做。“很多年轻人觉得都需要自己的空间,给父母买另外的房子,但是我不能接受。老年人其实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但这不是一家人不住在一起的理由。即使是在自己房子隔壁买一套,也是不同的。那是邻居,能一样吗?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反之亦然,住在一起才能算一家人。”
即使表面功夫,做比不做好
张邦肯最近有个想法,在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的时候在家里实行跪拜礼。他的一个朋友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张邦肯听说之后也跃跃欲试。“男儿膝下有千金,当你跪下来的时候,心就软化了。”而且,像家中这样的顶梁柱都可以这样做,孩子自然也没什么。小时候爷爷话的触动是一方面,偶尔回农村老家看到的情形又是另一个原因。“小时候看到的一些长辈当着孩子的面打自己的父母,现在回家看到他们也受到来自后辈同样的‘待遇’。”
“即使是表面功夫,至少做比不做好。形式上都没有,谁知道你心里怎样想的?”针对去年某地学校教师倡导学生回家为家长洗脚被有些媒体斥为作秀,张邦肯颇有微词。“现在人都追求个性、平等,很多规矩都没了,以前一家人吃饭都是要叫人的,谁坐什么位置都定好的。”
面对这些有些“迂腐”的传统文化的遗失,张邦肯用学过的“国学”表示不满。“为什么老祖宗讲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将心比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起住,即使他们目前还小到可能未明白一个“孝”字。而成年人就算到了五六十岁,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个孩子。
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张邦肯最注重的细节之一也是是否孝顺,这一点也被他列入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一。“一个员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很难想象他会对一个公司忠诚。”张邦肯借钱给朋友和员工的唯一标准同样是孝。“只要是你父母生病了,问我借钱,要多少给多少,有就还,没有就算了。如果没有钱开饭,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有一次,公司有个员工的父亲生病,请假回家,临行前,张邦肯就告诉他如果需要钱就找他。那位员工以为自己可以解决,就回家了。回去以后,发现还缺一万块,就发短信求助张邦肯,张邦肯二话没说问他要了账号,当晚就打过去两万块。“在家庭里面对父母就应该有爱,不然很难想象在社会上他们没有仇恨,和谐社会至少是从每一个家庭开始。”
家,是一个爱的能量场。张邦肯习惯用国学知识来说明一切问题。“幼儿园是天真烂漫的爱,学校是朝气蓬勃的爱,而家是一种综合的爱,三代人的爱都不同。”一个健全的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爱。“父母的絮絮叨叨和孩子的吵吵闹闹一样,都能让你感受到这些爱。”张邦肯的一些朋友人到中年,孩子都被送到国外读书,他们住大房子,却都感到孤单,时常羡慕张邦肯。“住在一起虽然可能是个形式。但也只有当真正住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家的感觉。”
做,让他们看到
张邦肯儿子出生不久后,也曾把自己和太太双方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当时考虑,房子够大,四个老人一起有得聊,热热闹闹多好。”不过双方父母的性格有所不同,最后却事与愿违。
张邦肯的岳母比较喜欢热闹,经常在小区里抱着孙子看人打麻将,偶尔也会亲自上阵。这一点让张邦肯的父亲很不习惯。一方面抱着孩子打牌,姿势肯定让孩子不太舒服,另外也担心孩子从小就学会这些,于是争吵在所难免。“但是也很头疼,最后还是痛下决心‘赶’岳父母回老家住。”这样的抉择让岳父母非常生气,甚至说出了“以后永远也不会来你们家”这样决裂的话语。为此,太太自然也少不了和他闹别扭。“我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双方这样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肯定都不快乐。”
随后,岳父母回到乡下老家,岳父的一场大病改变了他们对张邦肯的看法。因为要做两个大手术,生命危在旦夕,张邦肯找到了一个在医院的朋友,从手术到病房都请了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后来担心他们身体不好,张邦肯又在家附近的小区为岳父母买了一处物业,让太太的哥哥跟他们一起住,顺便照顾,自己一家每周也会固定去那里吃饭。“现在,包括太太家的兄弟姐妹都很感激我,岳父母也能理解我当时的决定,因为后来做的这些事情都能表示我同样也是爱他们的,只不过在那样的情况下必须有所选择,但爱的出发点是不变的。”
与为父母做一些事情一样,张邦肯认为自己能够过得幸福对父母来说也一样很重要。“父母来你家住不是来享福的,他们希望看到你快乐,也总想帮你做些什么。”张邦肯的兄弟姐妹中就二哥家条件稍微差一点,孩子上学,没有保姆,所以父母总爱住在二哥家,帮着照顾孩子。张邦肯在青城山学国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强人”朋友,给母亲在珠海买了靠海的房子,环境、条件都非常好,可母亲总高兴不起来,因为看到女儿总是一个人。“我就劝她,妈妈都希望女儿能够早日成家生子,即使成家生子也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事业。”
TIPS*新颖养老方式- 4
候鸟式的异地养老
候鸟式的异地养老,就是在某个喜欢的地方买一个房子或者租一个房子养老,南飞过冬,北漂避暑,不仅养老而且还可以旅游。这种养老方式更注重私密性,也更加自由,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施行。
日本在20世纪末曾在巴西以及泰国、新加坡建造日本社区,在那里配备适应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种设施,然后安排老年人迁徙到那些国家养老。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