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每册科学教材中活动很多,需要明白的是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活动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所在。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这些行为动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中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入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获取知识。思维活动一般都起始于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二、培养预测能力,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解释或得出结论,提出猜想和预测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开始预测和猜想的过程,思维就已经处于一种积极的起始萌芽状态。我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探究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不断地深入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也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完整,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这些要求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想养成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机会。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说,也要让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说,通过个人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各种形式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对于说得好的学生,要予以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说得不理想的学生,也要进行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少数人说为多数人说,把自主学习的气氛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电路知识中涉及到的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串联电路比较容易理解,但如果把并联电路也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理解得就很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最通俗的话来辨别两种电路的不同特点。
师:如果串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掉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
学生猜测后实验,证实另外一个小灯泡不会亮。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串联电路的特点?
生1: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个小灯泡坏了,另一个小灯泡不管好坏,都不会亮。
生2:我感觉他们就像一对双胞胎,不分你我。
生3:我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概括。
在分析并联电路时,我继续问学生,如果并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掉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
学生猜测、畅所欲言,经实验验证后交流。
生1:我用“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来概括。
生2:我用“井水不犯河水”概括。
生3:我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概括。
对于电路知识,很多学生感到内容抽象。因此,与其讲一些深奥的概念,还不如像上述案列结合生活化的语言进行阐述。用这样通俗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路知识。
四、倡导学生学会记录,留下思维的痕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运用,没有加以正确指导,导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准备“记录本”;而有“记录本”的学生,有的不知如何记录,有的简直是“大杂烩”,什么都记录。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从学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反映不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产生无效的探究。为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备好“科学记录本”,而且要学会记录和运用好“科学记录本”。
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是发展他们全方位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知识?这也是在教学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而且“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科学课的教学除了教学生掌握尽可能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经过思维后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要靠人的智力去驾驭和运用,比知识重要的是智力。思维是记忆的基础,善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程度,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我相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还掌握了再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养成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3.《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归庄小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入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获取知识。思维活动一般都起始于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二、培养预测能力,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解释或得出结论,提出猜想和预测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开始预测和猜想的过程,思维就已经处于一种积极的起始萌芽状态。我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探究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不断地深入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也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完整,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这些要求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想养成学生说的习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说的机会。既要让能力强的学生说,也要让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说,通过个人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各种形式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对于说得好的学生,要予以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说得不理想的学生,也要进行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少数人说为多数人说,把自主学习的气氛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电路知识中涉及到的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串联电路比较容易理解,但如果把并联电路也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理解得就很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最通俗的话来辨别两种电路的不同特点。
师:如果串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掉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
学生猜测后实验,证实另外一个小灯泡不会亮。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串联电路的特点?
生1: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个小灯泡坏了,另一个小灯泡不管好坏,都不会亮。
生2:我感觉他们就像一对双胞胎,不分你我。
生3:我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概括。
在分析并联电路时,我继续问学生,如果并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掉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
学生猜测、畅所欲言,经实验验证后交流。
生1:我用“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来概括。
生2:我用“井水不犯河水”概括。
生3:我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概括。
对于电路知识,很多学生感到内容抽象。因此,与其讲一些深奥的概念,还不如像上述案列结合生活化的语言进行阐述。用这样通俗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路知识。
四、倡导学生学会记录,留下思维的痕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科学记录本”的运用,没有加以正确指导,导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准备“记录本”;而有“记录本”的学生,有的不知如何记录,有的简直是“大杂烩”,什么都记录。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甚至从学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反映不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产生无效的探究。为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学生备好“科学记录本”,而且要学会记录和运用好“科学记录本”。
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是发展他们全方位能力,还是发展他们的知识?这也是在教学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而且“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科学课的教学除了教学生掌握尽可能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经过思维后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要靠人的智力去驾驭和运用,比知识重要的是智力。思维是记忆的基础,善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程度,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我相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还掌握了再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养成了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3.《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归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