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近几年我国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方式比较单一的侧重于理论学习,忽视了德育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了解中职学生德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学来探究武德对于中职学生德育的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武德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准则、精神品质与爱国情操。
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中职学生;德育
1中职学生德育
1.1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道德教育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观念、方法、教材、内容以及评估标准都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德育在中职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重视,然而对于目前国内中职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学校、教师和家长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思想政治以及其它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不太想学习,不大善于交流,不太懂得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了天天摸手机打游戏的习惯。“德育”在中职学生的教学中也一味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是的理论课程,学生了解道德方面的一般知识,却很少能够用真正的实际行动来体现自身的道德水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晓云曾说过“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1]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校和家长告诉他如何去做一件好事并不是就完成了德育的过程,这只是德育的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把道德行为付诸實践并养成一种习惯!
1.2中职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其根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2中华传统武术与“武德”
2.1中华传统武术
中华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功法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2]。传统武术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流行的民间活动而经久不衰,这与其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传统武术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点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运动,传统武术具有攻防技击性,其本质就是技击;第二点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传统武术不仅注重讲究外在的动作规范性又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观,即“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2.2习武者的“武德”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忠、义、礼、智、信、仁、勇、勤”。习武者常说“未曾学艺先知礼,未曾做事先做人”,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必要性。想要学艺要先懂得待人礼貌,缺少德行或者丧失礼节的人不可以教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在其所撰的《左传》中就写到“武有七德: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论述。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武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武德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束缚,不可避免的存在“忠君”、“唯我独尊”的封建思想[3]。如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了现代武德,在传统武德的传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现代新武德:武德高、武旨正、武纪严、武风良、武礼谦、武志坚、武学勤、武技精、武仪端、武境美。新武德精神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将武德教育提升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武德教育渗透中职学德育的途径
3.1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表率作用
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尊师敬长、谦逊礼让的武德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晋朝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句话说明人的品格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都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温文尔雅、简明清晰、态度和蔼,做到言出必果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教态要端庄大方,衣着得体,和学生交流时以礼相待,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体现出武者的潇洒风范。武术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不仅要对传统武术中的“忠、义、礼、智、信、仁、勇、勤”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具备现代道德素养和自信、自尊、宽容的高尚品德,从而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学校体育课增加武德教育
武术课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为能够更好的融入中职学体育课堂,已经将传统武术的练习进行了多次简化,保留了适合学生练习的套路和器械练习,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游戏竞赛和攻防演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将德育与武德结合起来不仅是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也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武术练习中的礼仪,比如在武术课堂的常规部分,课的开始与结束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行“抱拳礼”以示尊敬,使整堂课充满了仪式感。不仅在常规部分要使用抱拳礼,套路练习和对练前也必须要向教师或对手做“抱拳礼”,并且要让学生了解抱拳礼: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的情操,拇指屈扣表示不自大;右掌握拳表示勇猛,用左掌去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不欺弱逞强,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另有一种说法,左掌四指并拢为“四海”,右手五指握拳为“五湖”,两手相合行抱拳礼意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团结与谦虚。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武学中的内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水平,也能从中学会尊师重道、谦虚礼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3营造良好的武术与德育氛围
学生在学校进行武术学习的途径不仅仅在体育课堂上,目前在全国各地武术进校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传统武术不仅走进了中职学生的课堂,也进入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与课余训练比赛,一些学校已经将课间广播操改为武术操,其中融合了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武术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文明标准,武德作为武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要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武术教学的方式来推进学生的德育。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德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根据现在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改变“灌输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并让学生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武术中“忠、义、礼、智、信、仁、勇、勤”的内容渗透在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学,与现代德育中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基本符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入武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中职学生德育,让学生通过武术的视角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准则和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校园武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冲.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75-80.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55.
[3]周亚飞.探析中华传统武德与我国学校德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4):43-44.
[4]陈洪泉.武术课教学中学生武德的培养[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7):274.
[5]郝嗣伟.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教育意义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2):132+145.
作者简介:
张红萍(1974-)女,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中职学生;德育
1中职学生德育
1.1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道德教育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观念、方法、教材、内容以及评估标准都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德育在中职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重视,然而对于目前国内中职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学校、教师和家长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思想政治以及其它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不太想学习,不大善于交流,不太懂得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了天天摸手机打游戏的习惯。“德育”在中职学生的教学中也一味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是的理论课程,学生了解道德方面的一般知识,却很少能够用真正的实际行动来体现自身的道德水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晓云曾说过“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1]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校和家长告诉他如何去做一件好事并不是就完成了德育的过程,这只是德育的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把道德行为付诸實践并养成一种习惯!
1.2中职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其根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2中华传统武术与“武德”
2.1中华传统武术
中华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功法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2]。传统武术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流行的民间活动而经久不衰,这与其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传统武术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点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运动,传统武术具有攻防技击性,其本质就是技击;第二点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传统武术不仅注重讲究外在的动作规范性又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观,即“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2.2习武者的“武德”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忠、义、礼、智、信、仁、勇、勤”。习武者常说“未曾学艺先知礼,未曾做事先做人”,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必要性。想要学艺要先懂得待人礼貌,缺少德行或者丧失礼节的人不可以教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在其所撰的《左传》中就写到“武有七德: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论述。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武德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武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武德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束缚,不可避免的存在“忠君”、“唯我独尊”的封建思想[3]。如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了现代武德,在传统武德的传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现代新武德:武德高、武旨正、武纪严、武风良、武礼谦、武志坚、武学勤、武技精、武仪端、武境美。新武德精神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将武德教育提升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武德教育渗透中职学德育的途径
3.1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表率作用
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尊师敬长、谦逊礼让的武德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晋朝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句话说明人的品格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都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温文尔雅、简明清晰、态度和蔼,做到言出必果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教态要端庄大方,衣着得体,和学生交流时以礼相待,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体现出武者的潇洒风范。武术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不仅要对传统武术中的“忠、义、礼、智、信、仁、勇、勤”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具备现代道德素养和自信、自尊、宽容的高尚品德,从而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学校体育课增加武德教育
武术课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为能够更好的融入中职学体育课堂,已经将传统武术的练习进行了多次简化,保留了适合学生练习的套路和器械练习,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游戏竞赛和攻防演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将德育与武德结合起来不仅是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也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武术练习中的礼仪,比如在武术课堂的常规部分,课的开始与结束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行“抱拳礼”以示尊敬,使整堂课充满了仪式感。不仅在常规部分要使用抱拳礼,套路练习和对练前也必须要向教师或对手做“抱拳礼”,并且要让学生了解抱拳礼: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的情操,拇指屈扣表示不自大;右掌握拳表示勇猛,用左掌去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不欺弱逞强,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另有一种说法,左掌四指并拢为“四海”,右手五指握拳为“五湖”,两手相合行抱拳礼意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团结与谦虚。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武学中的内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水平,也能从中学会尊师重道、谦虚礼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3营造良好的武术与德育氛围
学生在学校进行武术学习的途径不仅仅在体育课堂上,目前在全国各地武术进校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传统武术不仅走进了中职学生的课堂,也进入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与课余训练比赛,一些学校已经将课间广播操改为武术操,其中融合了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武术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文明标准,武德作为武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要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武术教学的方式来推进学生的德育。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德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根据现在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改变“灌输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并让学生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武术中“忠、义、礼、智、信、仁、勇、勤”的内容渗透在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学,与现代德育中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基本符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入武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中职学生德育,让学生通过武术的视角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准则和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校园武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冲.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75-80.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55.
[3]周亚飞.探析中华传统武德与我国学校德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4):43-44.
[4]陈洪泉.武术课教学中学生武德的培养[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7):274.
[5]郝嗣伟.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教育意义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2):132+145.
作者简介:
张红萍(1974-)女,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