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任何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数学课堂来说,课堂提问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较好地掌握这一方法,在提问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难以表达出问题的核心,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思,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课堂提问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效果。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课堂提问的注意要点及方式方法,以供交流。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有效提问
相比较于小学数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夠有效地抓住课堂的重点,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有效地把握住重点,并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范畴内[1]。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一)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
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过于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交流内容往往较为浅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不利于其对知识点的学习,还容易导致学生进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提问内容针对性较差
一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并没有完全对应上所学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解。例如在“一元二次函数”知识点讲解时,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问题大多为“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如何求其最大和最小值”等,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去思考和理解,并且在回答时学生也难以系统的表达出来。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原则
(一)层次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再从简单到复杂,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步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趣味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保证每节课都保持充足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这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此外,教师在提出趣味性问题的同时,可以逐渐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促使学生思维发散,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课堂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适度性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合理的掌控好问题的难度,确保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的增加难度,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措施
(一)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挖掘,促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对于教师来说,其要能够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提升自我,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2]。
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在课堂前可以提出“什么形状的稳定性是好的?”。这时候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平常坐的凳子的四个角是正方形的,因而认为正方形最稳定,有的同学认为长桌子四个角是长方形的,因而认为长方形是最稳定的等,该种情况下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随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提出“如果将凳子的四个角换成三个角能不能使用”,这样一来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重点、有层次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正确的把握问题的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大多只有40-45分钟,而问题所占用的时间最多为10-15分钟,要想能够有效确保提问的效果,那么教师要能够把握住课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相适应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的引导学生,在帮助学生巩固的同时,积极的启发他们,使学生既能够掌握重点,又能够理解重点,一层一层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将所学知识变换自己的东西[3]。
例如在“一元二次图像性质讲解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y=2x2,y=2(x-1)2及y=2(x-1)2-1的图像”,随后再提出“他们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后提出“当完全一部分项的系数是-2时,他们的值是多少”。通过层层询问,逐步的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不仅能够与课堂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得出答案。该种提问方法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再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得出答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课堂提问不能忽视隐含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都是较为固定的,反反复复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因而问起来也没有值得反复去问的。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不同的概念和公式之间可能隐含着诸多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抓住,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在“圆的切线”这一知识点讲解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较好的掌握该知识点。但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却提出了“有几种方法能够判断出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能够对此进行总结?”。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掌握了一到两种方法,随后教师逐步的进行讲解,积极的引发学生产生思考,最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该知识。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不仅要注意问题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同时还要有效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层次,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相应的思考。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逐步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深刻的挖掘知识点中所隐含的内容,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最后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能够构建知识框架,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宏宇, 钟立楠.初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为案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41(002):111-114.
[2]李连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19, 000(053):95.
[3]季春梅.新形势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J].速读(上旬), 2019, 000(002):86.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有效提问
相比较于小学数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夠有效地抓住课堂的重点,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有效地把握住重点,并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范畴内[1]。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一)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
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过于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交流内容往往较为浅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不利于其对知识点的学习,还容易导致学生进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提问内容针对性较差
一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并没有完全对应上所学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解。例如在“一元二次函数”知识点讲解时,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问题大多为“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如何求其最大和最小值”等,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去思考和理解,并且在回答时学生也难以系统的表达出来。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原则
(一)层次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再从简单到复杂,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步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趣味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保证每节课都保持充足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这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此外,教师在提出趣味性问题的同时,可以逐渐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促使学生思维发散,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课堂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适度性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合理的掌控好问题的难度,确保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的增加难度,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措施
(一)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挖掘,促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对于教师来说,其要能够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提升自我,从而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2]。
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在课堂前可以提出“什么形状的稳定性是好的?”。这时候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平常坐的凳子的四个角是正方形的,因而认为正方形最稳定,有的同学认为长桌子四个角是长方形的,因而认为长方形是最稳定的等,该种情况下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随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提出“如果将凳子的四个角换成三个角能不能使用”,这样一来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重点、有层次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正确的把握问题的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大多只有40-45分钟,而问题所占用的时间最多为10-15分钟,要想能够有效确保提问的效果,那么教师要能够把握住课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相适应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的引导学生,在帮助学生巩固的同时,积极的启发他们,使学生既能够掌握重点,又能够理解重点,一层一层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将所学知识变换自己的东西[3]。
例如在“一元二次图像性质讲解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y=2x2,y=2(x-1)2及y=2(x-1)2-1的图像”,随后再提出“他们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后提出“当完全一部分项的系数是-2时,他们的值是多少”。通过层层询问,逐步的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不仅能够与课堂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得出答案。该种提问方法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再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得出答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课堂提问不能忽视隐含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数学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都是较为固定的,反反复复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因而问起来也没有值得反复去问的。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不同的概念和公式之间可能隐含着诸多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抓住,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在“圆的切线”这一知识点讲解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较好的掌握该知识点。但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却提出了“有几种方法能够判断出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能够对此进行总结?”。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掌握了一到两种方法,随后教师逐步的进行讲解,积极的引发学生产生思考,最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该知识。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时,不仅要注意问题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同时还要有效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层次,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相应的思考。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逐步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深刻的挖掘知识点中所隐含的内容,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最后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能够构建知识框架,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宏宇, 钟立楠.初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为案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41(002):111-114.
[2]李连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19, 000(053):95.
[3]季春梅.新形势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J].速读(上旬), 2019, 000(0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