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掺吧掺吧不是罪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刚过,澳大利亚在中国最知名的品牌——奔富公司推出一种加了白酒的奔富葡萄酒,以迎合中国消费者对白酒的偏好。
  这款酒取名Lot. 518,非常中国化的吉祥数字也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习惯,酒精度约为21.5%-abv, 将于今年9月上市,定价为150澳币,约735人民币。将中国的白酒与澳洲的巴罗萨谷西拉葡萄酒相调配,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被认为是奔富公司175年历史上最大的品牌创新当然也是冒险之举。
  中国早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最大的买家。澳大利亚如此跪舔中国金主爸爸,可见有钱能使任何人推磨的力量。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梅多可克五粮液,波美侯剑南春,朗格多克茅台,罗纳河老白干,波亚克二锅头……一大波中外混血葡萄酒向我们走来。毕竟,法国、西班牙、格鲁吉亚葡萄酒离开中国市场也得元气大伤。
  想当初90年代初葡萄酒刚流行起来那会,很多中国人都不习惯葡萄酒的酸涩,一定要掺雪碧或者可乐才觉得好喝,以至被很多外国人当成笑谈。即便现在也有很多国人不习惯葡萄酒的味道,我的一个朋友,他们公司一场年会能喝几十箱葡萄酒,都改掺王老吉了。导演冯小刚多年前在接受鲁豫采访时揶揄中国人,“好多有钱人喝葡萄酒得加上雪碧,搁上柠檬再加上冰块,兑一大罐子,而且好多企业家都这么喝,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欧洲人研究红酒最难的是把红酒里面的糖分给抽出去,不让它甜,有些企业家还真有创造力,他都给兑回来了。”
  现在风水轮流转,MONEY说了算。经济决定政治、阶层决定文化。中国人就喜欢掺着喝,澳大利亚都开始往葡萄酒里掺白酒了,随着中国大国崛起的步伐,下一步不往葡萄酒里摻点东西,似乎都不够时尚,不够高雅,不够品位。
  其实追根溯源,人类喝葡萄酒的历史就是一部掺酒的历史,谁也别笑话谁土老帽,在掺着喝这件事上,还真不是中国人的首创。
  古代人嗜甜。在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中,古人最缺乏的应该就是甜味——没有掌握制糖技术的漫长年代里,人们能从自然界获得的甜味物质几乎仅限于成熟的果实和蜂蜜。过去的水果可不像我们今天改良后的水果拥有这么高的糖分,其实现在你去美国欧洲,很多水果像葡萄,其甜度也没法和现在咱们中国人吃的葡萄比。至于蜂蜜,在养蜂技术不太普及的情况下,也不是多数人都能品尝到的。所以,古希腊人非常喜欢往葡萄酒里掺蜂蜜,这种对甜味的热烈追求,对于我们这些吃惯了甜点、水果和各种糖果的现代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古代葡萄酒的酿造水平也不像今天这么成熟,连皮带梗发酵的结果自然就会让葡萄酒变得又酸又涩,这对于最早开始饮用葡萄酒的中东国家来说,他们以羊肉为主食,正好能解掉羊肉的油腻和腥膻。而对于以海鲜为主食的希腊人来说,就只能靠加蜂蜜来增加饮酒的乐趣了。
  除了蜂蜜,古希腊科斯岛上的人还爱往葡萄酒里加海水——他们声称这样可以改善葡萄酒的品质,或许他们只是把海水当成一种保鲜剂;还有往葡萄酒里掺奶酪和小麦粉的,最终把葡萄酒变成浓稠的液体;还有人往葡萄酒里加橄榄油……在掺酒这方面,古希腊人有着无穷的想象力,让我们现代人汗颜。
  即便在如今的西班牙,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桑格利亚(sangria)就是用廉价的红葡萄酒掺了各种水果和雪碧或者可乐。当地人管红酒+柠檬+橙子+苹果+气泡水,叫sangría,管红酒 + 可乐,叫calimocho。这不仅是一款Party酒,也是餐前开胃酒,还是清凉解暑的酒饮料,在西班牙到处可以买到,家家户户都会调制,其他国家也很流行。
  可见,在掺酒这件事上,完全凭心情,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规定。不过对于300块钱以上的葡萄酒,我觉得最好还是原汁原味地品一下,感受酿酒师的辛勤劳作,体会一下当地的风土,那是另一种人生乐趣。
其他文献
崔岫闻最早是顶着女性艺术家的标签被人认识的。十年前,她与三位女艺术家组成了塞壬工作室。塞壬是希腊神话中女妖的名字,借着这一典型的“封建男权家长制社会下女性形象的艺术化折射”,她们想要改变“女性的智慧和艺术价值被长期否定”的现状。  崔岫闻的作品通常被认为具有浓重的女权主义气息。她创作中的那些女性形象,带着性别本能,先是应对女性和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渐渐转向对剥离了社会因素的女性的自我探索。但她并不
期刊
郑板桥曾经为马氏画过一幅竹子,还为马曰琯题了一首诗,“缩写修篁小扇中, 一般落落有清风。墙东便是行庵竹,长向君家学画工。”所谓君家是谁?就是马曰琯家。他还曾经为小玲珑山馆撰写了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写的很好,“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咬定几句有用书,是对马曰琯的最大赞扬。原来马曰琯除了是书画收藏的大家,他还是清中期的第一藏书大家。可忘饮食,是说读书其实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
期刊
上述标题,“变革时代”是一个名词还是动词词组,代表了两重含义。不论是哪一种,都隐含了丰富的内涵。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青春不仅指向个人的成长,还指向时代与家国的参与。年轻不仅是自我炫耀的资本,还是荣誉与担当的孵化器。  别人家的孩子与辍学坏孩子  今年年初,一股朋友圈晒18岁照片的热潮席卷而来。  那些青葱岁月,伴随多少人历经风雨来到此刻?  18岁,是一种情结,是永不再来的风景。在文学领域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开始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着较高的学历、专业的知识技能、创新的思维和敢打敢拼的冲劲,许多人成为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但也有少数人在初尝权柄的滋味后,没能守住纪律和法律的底线,禁受不住“糖衣炮弹”侵蚀而腐化变质。这些“青年才俊”的垮塌,暴露出职务犯罪低龄化现象。理想信念不坚定、受社会不良因素诱导和相关监管制度缺失等,都成为了“80后”官员失足的诱因。  从鄙视送钱到不得不遵
期刊
每届世界杯过后,咱们这儿都会掀起一波“中国足球如何学世界杯”的热潮,反思+规划,然后束之高阁。等下一届世界杯踢完,再从头来一次。  本届俄罗斯世界杯,据说中国足协像往届一样,倾巢出动前往考察,回来后依惯例写出考察报告、出台“比学赶超”规划。由于本届世界杯亚洲球队发挥出色,尤其是日本晋级淘汰赛并在惜败比利时一战中表现惊艳,韩国亦有2比0力克卫冕冠军德国的高光时刻,中国足协压力山大,难免脸上挂不住,所
期刊
近日,跨界名家话剧《广陵散》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为何选择“竹林七贤”题材?戏曲演员排演话剧是什么样?魏晋名士风骨在当下有哪些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该剧艺术总监徐瑛、编剧唐凌等主创人员。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第一男子天团”  身着一袭白衣悠然抚琴,尔后隐居山林,唯留下狂狷的背影,最终在世间游荡的灵魂仍苦苦求索人生命题……话剧《广陵散》开场改编了《太平广记》里的一则神鬼传奇,以极其抽象化
期刊
老同事,好久不见,碰杯,感慨自然流淌:”同一件事,5年前看和现在看,感悟是不一样的!”与往事干杯,把当年的纠结当作生命中的一次出发。5年时间,不长不短,当年的被动其实是主动,这个兄弟已经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很有建树。每个人都有需要和解的往事,在内心无数次演练,最终,时间是最好的方案。正如我的朋友、漫画家慕容引刀通过他原创的“刀刀狗”这一著名动漫形象在朋友圈里所说的:发生过的故事,就如同收下的禮物。无论
期刊
不少中国的中产阶层,目前正面临着投资理财的新局面:手中的余钱,既买不了北上广深的房子,存钱又不太划算。他们从事金融、高科技等行业,具备投资意识,且不会将目光局限于国内。另一类人群则是留学生家长,一些家中财力尚足的欧洲留学生家长可能会出于方便、安全或者投资的角度,为孩子购置学校附近的房产:欧洲房产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英国留学生做房东  作为千万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就读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本科生
期刊
他们已是无法被忽略的庞大群体,最大的18岁,即将步入大学,最小的,也已经入读小学。而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所思所想,那些影响他们自我成长的东西,对于成人世界来说就像是一个神秘陌生的领域。  城乡异同的巨大烙印  对这一代80后而言,B站已经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2016年国庆节,我回乡探亲,在大伯家外的玉米地里看到几个侄子蹲在那里玩手机。“这里WIFI信号更好,能蹭到邻居家的网。”时年12岁的侄子
期刊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吃货”或许都是最能体味人生况味的人群之一,因为他们用味蕾直接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个七月就有两本以美食为旨趣的“吃货”之书:一本是已故中国作家汪曾祺的文集《肉食者不鄙》,在作家群体要提吃就绕不开这个老人,他生前还主张说过,“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另一本是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在伦敦亚非学院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后,自1994年开始长住中国,期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