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我本文要说的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一课时《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时需完成的教学目标有:第一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第二对残疾人有同情心,尊重并愿意帮助他们。
在这一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即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也就是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上课了,我用围巾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右手拿教科书,左手拿一根长长的棍子——做盲棍,摸索着进了教室。
平时上课,我一进教室,同学们会马上起立并喊“老师好”。而今天我一进入教室就听到同学们的疑问声:“啊,老师这是……”
我用盲棍碰碰这碰碰那,小心翼翼地走上了讲台,在讲桌上摸了好一会,摸了一根粉笔,又摸索着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盲人”。这时我才摘下蒙眼的围巾喊“上课”。
同学们对我刚才的表现感觉很好奇,当然这是我的用意之一。之二就是在我一进入教室的同时就把同学们带进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走近残疾人》,激发同学们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兴趣。
通过刚才的一幕,我的预设目的达到了,在我的一番导入词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要参加体验盲人生活的活动——在眼前漆黑的情况下绕教室走一圈。
我先让三个举手最高的同学来体验。他们三个的眼睛被蒙的严严的,手拿一个小盲棍,一步一步往前挪。费了好长的时间,有两个出色的同学才算完成了这个任务,而有一个同学走了一半,却转错方向了,又绕了回来,让班内其他的同学都为他着急。之后,我又让这三个同学说出了他们心里当时最大的感受:“紧张、害怕,怕自己会受伤,怕达不到目的地,怕自己会摔倒……”当这三个同学说完之后,其余的同学更兴奋了,也要来体验盲人的生活。于是我顺水推舟,让所全班的同学都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上,蒙好之后再把自己的书及文具等都收拾好,装进书包。同学们七手八脚地动起来了,就听见有的同学小声地说:“这支笔是我的吧?”“我好象少了一本练习册。”……
“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做起来还出这么多错,盲人的生活太难了!”同学们纷纷说着自己心中最大的感受。
就在同学们深深感叹盲人生活艰难的时候,我出示了一个反面的小故事:“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嘲笑、捉弄过马路的盲人叔叔。故意把香蕉皮扔到盲人叔叔的脚下,让他摔了一个大跟头……”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让同学们评判这几个调皮孩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并对这几个调皮的孩子说几句话。
在同学们对调皮孩子评判的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进行很好的教育。当时我并没有过多地说什么,可是同学们却已通过这个故事深深地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对待盲人。
这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一个同学来扮演盲人去商店(在班内假设的商店)买东西。在“途中”我设置了很多障碍物。如:一根木棍、几个凳子、一个水桶……
“盲人”超着“商店”出行了。我没有提前对班内其他同学做任何示意。就听教室后边有同学在小声说:“快去搬走障碍物”有一个同学走到“盲人”前面,拿起了他的盲棍,扶着他慢慢地往前走。此时也有几个同学悄悄地把“路上”的障碍物移走了。就这样,“盲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在“商店”里买了东西回来了。
这一小活动结束了,我并未立刻发表任何评论,而是为大家鼓起了掌。在我的带动下班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为同学们有爱心而高兴,而感动。我也相信同学们走出教室之后,会比在班内做得更出色,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残疾人,让人间处处充满爱,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和谐。”同学们坐得很直,眼睛亮亮的,我知道我的话说到同学们心里去了。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在这一课的最后,我又通过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四肢不健全的人和聋哑人生活的艰难。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也让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残疾人,更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残疾人。
这一课中,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参与体验中他们有了深深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了一个小小的基础。
我本文要说的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一课时《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时需完成的教学目标有:第一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第二对残疾人有同情心,尊重并愿意帮助他们。
在这一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即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也就是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上课了,我用围巾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右手拿教科书,左手拿一根长长的棍子——做盲棍,摸索着进了教室。
平时上课,我一进教室,同学们会马上起立并喊“老师好”。而今天我一进入教室就听到同学们的疑问声:“啊,老师这是……”
我用盲棍碰碰这碰碰那,小心翼翼地走上了讲台,在讲桌上摸了好一会,摸了一根粉笔,又摸索着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盲人”。这时我才摘下蒙眼的围巾喊“上课”。
同学们对我刚才的表现感觉很好奇,当然这是我的用意之一。之二就是在我一进入教室的同时就把同学们带进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走近残疾人》,激发同学们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兴趣。
通过刚才的一幕,我的预设目的达到了,在我的一番导入词之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要参加体验盲人生活的活动——在眼前漆黑的情况下绕教室走一圈。
我先让三个举手最高的同学来体验。他们三个的眼睛被蒙的严严的,手拿一个小盲棍,一步一步往前挪。费了好长的时间,有两个出色的同学才算完成了这个任务,而有一个同学走了一半,却转错方向了,又绕了回来,让班内其他的同学都为他着急。之后,我又让这三个同学说出了他们心里当时最大的感受:“紧张、害怕,怕自己会受伤,怕达不到目的地,怕自己会摔倒……”当这三个同学说完之后,其余的同学更兴奋了,也要来体验盲人的生活。于是我顺水推舟,让所全班的同学都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上,蒙好之后再把自己的书及文具等都收拾好,装进书包。同学们七手八脚地动起来了,就听见有的同学小声地说:“这支笔是我的吧?”“我好象少了一本练习册。”……
“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做起来还出这么多错,盲人的生活太难了!”同学们纷纷说着自己心中最大的感受。
就在同学们深深感叹盲人生活艰难的时候,我出示了一个反面的小故事:“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嘲笑、捉弄过马路的盲人叔叔。故意把香蕉皮扔到盲人叔叔的脚下,让他摔了一个大跟头……”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让同学们评判这几个调皮孩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并对这几个调皮的孩子说几句话。
在同学们对调皮孩子评判的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进行很好的教育。当时我并没有过多地说什么,可是同学们却已通过这个故事深深地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对待盲人。
这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一个同学来扮演盲人去商店(在班内假设的商店)买东西。在“途中”我设置了很多障碍物。如:一根木棍、几个凳子、一个水桶……
“盲人”超着“商店”出行了。我没有提前对班内其他同学做任何示意。就听教室后边有同学在小声说:“快去搬走障碍物”有一个同学走到“盲人”前面,拿起了他的盲棍,扶着他慢慢地往前走。此时也有几个同学悄悄地把“路上”的障碍物移走了。就这样,“盲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在“商店”里买了东西回来了。
这一小活动结束了,我并未立刻发表任何评论,而是为大家鼓起了掌。在我的带动下班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为同学们有爱心而高兴,而感动。我也相信同学们走出教室之后,会比在班内做得更出色,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残疾人,让人间处处充满爱,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和谐。”同学们坐得很直,眼睛亮亮的,我知道我的话说到同学们心里去了。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在这一课的最后,我又通过活动,让同学们体验四肢不健全的人和聋哑人生活的艰难。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也让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残疾人,更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残疾人。
这一课中,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参与体验中他们有了深深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了一个小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