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以来,我国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但脱贫工作仍然面临难度与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阻碍便是贫困的代际传递,也是当下农村贫困人口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致贫因素;调整
本文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县——S县进行调研,从这些致贫因素入手,对当地贫困户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分析当地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环境、当地贫困人口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根据调查结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国家脱贫机构调整和完善扶贫政策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随着党和国家对“精准扶贫”等脱贫政策的实施,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现状也比较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政策集中于消除绝对贫困政策,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贫困发生率为97.5%。2018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1978年减少7.5亿人;贫困发生率1.7%,比1978年下降95.8个百分点,脱贫政策有了历史性突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期,我国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灭,但脱贫攻坚依然在路上,相对贫困人口将取代绝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群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课题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河北省贫困农村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人在阅读了部分前人的研究报告、文献后发现,贫困代际传递作为贫困现象难以消灭的主要原因,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已有不少学者对贫困代际传递造成的影响及阻断传递的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前人对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原因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从中外文献中查询与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相关的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与归纳,提炼出对自己所研究课题有帮助的内容。
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通过对秦皇岛市昌黎贫困县的八个个村150户低收入的贫困户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两代人的收入现状、受教育年限、对教育的看法等,收集问卷数据,来掌握被研究家庭的基本情况。
实地访谈法:对秦皇岛市S县随机抽取的50户农村低保家庭样本进行实地访谈,与被访问者面对面询交谈,交谈内容包括两代人的收入、教育投资、对教育的认识等,将反访谈内容做好记录,以便做归纳分析。
二.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了150户有代表性的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家庭为样本,有126户子辈收入与父辈收入相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高达84%,数据表明,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十分严重,结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受贫困代际传递影响的家庭很难脱贫,改变现状,只有从源头上寻找引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
2.引起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通过对S县村里贫困户的调查发现,父辈收入与子辈收入成正比关系:
父辈年收入在5000—1万之间的,有76.4%的子辈年收入在1万左右;21.6%的子辈年收入在1万—2万,2%在2万—3万;父辈年收入在2万—3万之间的,子辈收入大多在2万—3万之间,有少数在3万—4万之间;父辈年收入在4万以上的,大部分超过4万甚至更多。
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显示,父辈收入较低的家庭,子辈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父辈低收入决定了其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低收入的父母,通过影响子辈的受教育程度,从而将贫困在代际间传递下去。
此外,长期低收入的家庭,用于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的投入较少,劳动能力得不到提高,收入也无法改善,子女摆脱贫困的机会减少,贫困困境从父辈传递给下一代。
2.2文化因素
农村贫困群体长期难以改变贫困状况与其形成的贫困文化息息相关:读书无用和听天由命的价值观,以及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消极的生活态度形成了贫困文化。
2.2.1读书无用论
课题组成员与贫困户家庭成员交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读书没用:“上学没用,读大学和不读大学没什么区别”、“孩子能上个初中就行了,高中不读也没事儿”、“孩子早点去打工挣钱比在学校读书强”这些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子女也收父母价值观影响,“对读书无用论”深信不疑,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沦为和父辈相似的贫困困境。
2.2.2消极的生活态度
农村群体收入以农业为主,靠农业自给自足,对于自己的现状比較满意,“安贫守贱”“等靠要”不思进取,没想过去通过努力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久而久之,子女也受到父母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重复父辈的生活;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时,悲观消极的心态,影响了子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本因素
3.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制的存在,教育资源分配、财政投入不均等,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较少,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除国家的统一财政拨款外,农村地区地方性补助和自筹资金较少,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学校,同时,城乡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的差距,使得良好的教师资源集中在城市,因此,农村教育升学质量不高。调查的家庭中,子辈接受高等教育仅占31%,其中一本以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匮乏的教育资源,导致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变得十分困难。
参考文献
[1] 肖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C].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李卫东,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J].中国民政,2019,No.668,31-32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致贫因素;调整
本文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县——S县进行调研,从这些致贫因素入手,对当地贫困户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分析当地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环境、当地贫困人口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根据调查结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国家脱贫机构调整和完善扶贫政策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随着党和国家对“精准扶贫”等脱贫政策的实施,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现状也比较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政策集中于消除绝对贫困政策,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贫困发生率为97.5%。2018年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比1978年减少7.5亿人;贫困发生率1.7%,比1978年下降95.8个百分点,脱贫政策有了历史性突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期,我国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灭,但脱贫攻坚依然在路上,相对贫困人口将取代绝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群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造成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课题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河北省贫困农村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人在阅读了部分前人的研究报告、文献后发现,贫困代际传递作为贫困现象难以消灭的主要原因,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已有不少学者对贫困代际传递造成的影响及阻断传递的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前人对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原因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进行系统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从中外文献中查询与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相关的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与归纳,提炼出对自己所研究课题有帮助的内容。
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通过对秦皇岛市昌黎贫困县的八个个村150户低收入的贫困户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两代人的收入现状、受教育年限、对教育的看法等,收集问卷数据,来掌握被研究家庭的基本情况。
实地访谈法:对秦皇岛市S县随机抽取的50户农村低保家庭样本进行实地访谈,与被访问者面对面询交谈,交谈内容包括两代人的收入、教育投资、对教育的认识等,将反访谈内容做好记录,以便做归纳分析。
二.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了150户有代表性的农村贫困和非贫困家庭为样本,有126户子辈收入与父辈收入相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率高达84%,数据表明,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十分严重,结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受贫困代际传递影响的家庭很难脱贫,改变现状,只有从源头上寻找引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
2.引起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通过对S县村里贫困户的调查发现,父辈收入与子辈收入成正比关系:
父辈年收入在5000—1万之间的,有76.4%的子辈年收入在1万左右;21.6%的子辈年收入在1万—2万,2%在2万—3万;父辈年收入在2万—3万之间的,子辈收入大多在2万—3万之间,有少数在3万—4万之间;父辈年收入在4万以上的,大部分超过4万甚至更多。
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显示,父辈收入较低的家庭,子辈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父辈低收入决定了其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低收入的父母,通过影响子辈的受教育程度,从而将贫困在代际间传递下去。
此外,长期低收入的家庭,用于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的投入较少,劳动能力得不到提高,收入也无法改善,子女摆脱贫困的机会减少,贫困困境从父辈传递给下一代。
2.2文化因素
农村贫困群体长期难以改变贫困状况与其形成的贫困文化息息相关:读书无用和听天由命的价值观,以及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等消极的生活态度形成了贫困文化。
2.2.1读书无用论
课题组成员与贫困户家庭成员交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读书没用:“上学没用,读大学和不读大学没什么区别”、“孩子能上个初中就行了,高中不读也没事儿”、“孩子早点去打工挣钱比在学校读书强”这些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子女也收父母价值观影响,“对读书无用论”深信不疑,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沦为和父辈相似的贫困困境。
2.2.2消极的生活态度
农村群体收入以农业为主,靠农业自给自足,对于自己的现状比較满意,“安贫守贱”“等靠要”不思进取,没想过去通过努力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久而久之,子女也受到父母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重复父辈的生活;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时,悲观消极的心态,影响了子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本因素
3.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制的存在,教育资源分配、财政投入不均等,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较少,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除国家的统一财政拨款外,农村地区地方性补助和自筹资金较少,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学校,同时,城乡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的差距,使得良好的教师资源集中在城市,因此,农村教育升学质量不高。调查的家庭中,子辈接受高等教育仅占31%,其中一本以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匮乏的教育资源,导致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变得十分困难。
参考文献
[1] 肖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C].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李卫东,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J].中国民政,2019,No.66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