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动力,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前提。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于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改理念倡导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浓厚的兴趣、欲望,进而全身心地参与探索、互动学习等活动的全进程。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可是,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良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1.家庭因素。因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的压力大,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取理想大学,到社会或工作岗位上时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心理支配下,家长只关注与升学有关的科目,其他的科目则不闻不问,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认为语数是所谓的主科,而其它学科学与不学则无所谓。其实,这一错误导向,已经在给学生人为的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也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因素。教师片面追求分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优劣,教师的功利意识导致学生被动偏爱语数,不关注其它学科,得不到全面发展。
3.个人因素。学生受到以上因素的干扰,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认真地学习,对所学的学科也没有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学生学习意志通常不是很坚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么如何真正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数学水平为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耐心地进行培养。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找准学习的起点。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例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棒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棒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
数学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主动与合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数学素质。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引入课题,同时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準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进而推广到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学科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通联:550400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乡深溪小学)
新课改理念倡导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浓厚的兴趣、欲望,进而全身心地参与探索、互动学习等活动的全进程。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可是,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良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1.家庭因素。因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的压力大,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取理想大学,到社会或工作岗位上时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心理支配下,家长只关注与升学有关的科目,其他的科目则不闻不问,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认为语数是所谓的主科,而其它学科学与不学则无所谓。其实,这一错误导向,已经在给学生人为的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也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因素。教师片面追求分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优劣,教师的功利意识导致学生被动偏爱语数,不关注其它学科,得不到全面发展。
3.个人因素。学生受到以上因素的干扰,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认真地学习,对所学的学科也没有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学生学习意志通常不是很坚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么如何真正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数学水平为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耐心地进行培养。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找准学习的起点。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例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棒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棒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
数学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主动与合作。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数学素质。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引入课题,同时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机会,人人制作学具,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準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进而推广到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学科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通联:550400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乡深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