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它是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漸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设法和家长们配合,做好家庭阅读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是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实实在在的课内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积累性阅读。
一、抓住重点,赢得课内阅读的时间
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内阅读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课文及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课文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一,抓住含义深刻的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抓住几件事列小标题,“谈《水浒传》” 、“谈碰壁” 、 “救护车夫” 、“关心女佣”。 这样,整体把握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小学阶段的课文有些毕竟简单,有时只要读上一遍就能把握大概意思,这样,阅读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二,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整节课是不但抓住了词语,而是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词眼的表情达意,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
第三,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是一个过渡句,写出了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扰和嘲笑下接受这个任务的,有哪些困难呢?除了地势的险峻还有帝国主义的要挟,清政府的无能等。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在开凿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的不同做法,以及火车过青龙桥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反映了詹天佑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课文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反映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学会推理,巧妙理解课内内容
所谓的推理,是指读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对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阅读教学中一般可进行两种推理指导:一是连接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不同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归纳与提炼知识要点,点拨学生的逻辑思维,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领会推理思维方法,掌握阅读的技巧。例如:《鸟的天堂》的教学,在学生讨论完大榕树的形象和群鸟纷飞的场面后,可以这样点拨:本文不仅仅在于静态美与动态美的描写,而且还表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人在这其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拨,使学生深受启发,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阐释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说明的内容阐释清楚,从而对文章理解更丰富、全面、深入。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读到这里,需要对那个夜晚的“钓鱼”与“成为一名建筑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推理,即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小时候作者所受到的严格的道德教育是他成才的主要条件)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出来。推理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的整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好。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没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生命里便会暗淡了许多灵动的火苗。对于课内阅读而言,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否则,课内阅读便会形同虚设。因此,兴趣是激活课内阅读的“导火线”使学生乐此不彼、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比如:教学中,我始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阅读,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比如:讲故事、讲笑话、画漫画等。当然,教师一定吃透教材,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同时,给学生以阅读自由,不管是默读、速读、略读、精读,只要时间允许,依照个人喜好,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比如: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四、见“缝”插“针”,巧设课内阅读的内容
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课内阅读的时间,重点就是读什么,怎么读了。因此,我们就要利用教材的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教材扩展阅读。补充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例如:学习《燕子》一文,读到“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话,我便补充了几段描写动物形象的句子。学生读完后,便发现了写法上的特点:抓住最能体现该动物的特点的部位依次描写,语言精炼。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及时补充《海滨小城》。读完后,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这样,学生凭借大量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了文章的“命脉”,起到良好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版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抓住重点,赢得课内阅读的时间
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内阅读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课文及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课文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一,抓住含义深刻的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抓住几件事列小标题,“谈《水浒传》” 、“谈碰壁” 、 “救护车夫” 、“关心女佣”。 这样,整体把握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小学阶段的课文有些毕竟简单,有时只要读上一遍就能把握大概意思,这样,阅读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第二,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整节课是不但抓住了词语,而是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词眼的表情达意,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
第三,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是一个过渡句,写出了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扰和嘲笑下接受这个任务的,有哪些困难呢?除了地势的险峻还有帝国主义的要挟,清政府的无能等。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为国争光的爱国思想。在开凿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的不同做法,以及火车过青龙桥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反映了詹天佑勇于创新的智慧才干。课文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反映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学会推理,巧妙理解课内内容
所谓的推理,是指读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对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阅读教学中一般可进行两种推理指导:一是连接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不同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归纳与提炼知识要点,点拨学生的逻辑思维,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领会推理思维方法,掌握阅读的技巧。例如:《鸟的天堂》的教学,在学生讨论完大榕树的形象和群鸟纷飞的场面后,可以这样点拨:本文不仅仅在于静态美与动态美的描写,而且还表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人在这其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拨,使学生深受启发,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阐释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说明的内容阐释清楚,从而对文章理解更丰富、全面、深入。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读到这里,需要对那个夜晚的“钓鱼”与“成为一名建筑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推理,即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小时候作者所受到的严格的道德教育是他成才的主要条件)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出来。推理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的整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好。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没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生命里便会暗淡了许多灵动的火苗。对于课内阅读而言,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否则,课内阅读便会形同虚设。因此,兴趣是激活课内阅读的“导火线”使学生乐此不彼、主体飞扬的绝佳“兴奋剂”。比如:教学中,我始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阅读,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比如:讲故事、讲笑话、画漫画等。当然,教师一定吃透教材,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同时,给学生以阅读自由,不管是默读、速读、略读、精读,只要时间允许,依照个人喜好,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比如: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四、见“缝”插“针”,巧设课内阅读的内容
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课内阅读的时间,重点就是读什么,怎么读了。因此,我们就要利用教材的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教材扩展阅读。补充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例如:学习《燕子》一文,读到“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话,我便补充了几段描写动物形象的句子。学生读完后,便发现了写法上的特点:抓住最能体现该动物的特点的部位依次描写,语言精炼。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及时补充《海滨小城》。读完后,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这样,学生凭借大量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了文章的“命脉”,起到良好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和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版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