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景会激发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促进人的认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在历史课创设情景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 利用历史人物创设情景
初中历史主要讲述人类社会诞生、演变、发展的历史,是讲人的历史。因此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离开历史人物,历史就是干瘪的、无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用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完成《历史风采》手抄报的编排,从学生兴趣出发,侧重历史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材料的收集,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适当交流。如笔者在讲述“秦王扫六合”时,就充分利用学生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兴趣,让学生课下收集秦始皇的背景资料,课上笔者将秦始皇人物图像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秦始皇英武果断,也有讲他残暴的,也有讲孟姜女哭长城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很快融入历史情景中,不自觉地在秦始皇这一人物情景中展开思索和学习,课堂效果极佳。同时学生利用上网、采访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 利用历史片段再现创设情景
历史是过去的,永远不能重现。对于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再理解其中的现象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去突破这一难题呢?就要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回到历史中去,重写历史中的某些片段,再现历史,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状况。如笔者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让学生自学本课,然后以“我在东京游玩”为题,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编排课本剧,再现宋代风貌。这样以历史再现的方式,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实”情景中,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重现1 000多年前的社会风情。利用这一历史片段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同时,学生通过材料的整理、编排,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历史片段再现创设情景,可做多种尝试,如分角色对话、分小组辩论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 利用课堂问题的设置创设情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疑引思、质疑求新的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谓设疑引思,就是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基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巧妙地由易到难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此类问题不宜通篇提出,应按学习主题分成若干学习版块,捆绑式提出一组问题。每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如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学生自学教材,思考讨论:汉初西汉政府被迫采取了什么政策?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政府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结果怎样?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回答。在问题解决中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铺垫。其次,围绕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此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当高的思考价值,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完成本课基本史实的学习后可以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思考讨论这一时期的民族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思考:有和有战,以和为主。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所谓质疑求新,主要是在初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由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主题,以此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精讲解,巧设疑,多观察,善诱导”,做一名精明的引导者、合作者,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对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意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欢快,并为自己的观点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好的课堂学习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历史学习的大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绣水中学)
1 利用历史人物创设情景
初中历史主要讲述人类社会诞生、演变、发展的历史,是讲人的历史。因此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离开历史人物,历史就是干瘪的、无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用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完成《历史风采》手抄报的编排,从学生兴趣出发,侧重历史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材料的收集,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适当交流。如笔者在讲述“秦王扫六合”时,就充分利用学生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兴趣,让学生课下收集秦始皇的背景资料,课上笔者将秦始皇人物图像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秦始皇英武果断,也有讲他残暴的,也有讲孟姜女哭长城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很快融入历史情景中,不自觉地在秦始皇这一人物情景中展开思索和学习,课堂效果极佳。同时学生利用上网、采访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 利用历史片段再现创设情景
历史是过去的,永远不能重现。对于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再理解其中的现象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去突破这一难题呢?就要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回到历史中去,重写历史中的某些片段,再现历史,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状况。如笔者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让学生自学本课,然后以“我在东京游玩”为题,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编排课本剧,再现宋代风貌。这样以历史再现的方式,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实”情景中,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重现1 000多年前的社会风情。利用这一历史片段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同时,学生通过材料的整理、编排,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历史片段再现创设情景,可做多种尝试,如分角色对话、分小组辩论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 利用课堂问题的设置创设情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疑引思、质疑求新的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谓设疑引思,就是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基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巧妙地由易到难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此类问题不宜通篇提出,应按学习主题分成若干学习版块,捆绑式提出一组问题。每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如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学生自学教材,思考讨论:汉初西汉政府被迫采取了什么政策?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政府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结果怎样?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回答。在问题解决中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铺垫。其次,围绕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此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当高的思考价值,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完成本课基本史实的学习后可以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思考讨论这一时期的民族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思考:有和有战,以和为主。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所谓质疑求新,主要是在初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由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主题,以此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精讲解,巧设疑,多观察,善诱导”,做一名精明的引导者、合作者,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对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意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欢快,并为自己的观点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好的课堂学习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历史学习的大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绣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