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主要方法。有效的提问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教师如能做到精选“点”、巧连“线”、重构“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能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84-01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精选“点”
所谓“点”,也就是问题的切入点。选点要选择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关注重点、难点。
1.问在课题处,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如教学“通分”时,我提问:“看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先带着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自学讨论。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问在疑难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分析难点难于何处,疑点生成的原因,带领学生将题目化难为易。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解决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这一难点,我提问:“■千克=20%千克吗?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分数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讨论,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问在忽略点,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可能忽略的点设计出相应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如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学生往往忽视“一个最简分数”这一前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2)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能化成有限小数?有意设疑,引发学生对易忽略的知识点的关注。
二、巧连“线”
所谓“线”,是指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相互之间形成一条问题“链”,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提问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切忌散乱。
1.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根据学生的计算(如图),我设计问题:你认为哪个计算过程是正确的?①式中3个“0”是怎样得到的?②式中为何中间没有“0”,而结果与①式相同,用0乘这一步为什么可以省去?③式为什么错?①式与②式的计算方法哪种好?你认为这一计算方法要特别注意什么?第一乘数中间有0与第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比较,有何区别?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2.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培养学生横向思维。事物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理联想,拾级而上。如教学“稍复杂的行程问题”时,在教学了“同时”“相对”“相遇”的数量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合理联想,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设计对应的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重构“面”
所谓“面”,是指问题的选择、表达、编排、组合实现完善的统一,使提问具有多种功能。注重把握好面,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1.构建“问题系统”,培养求同思维。问题系统是指导学生学习某一内容所设计的全部问题,由一系列小问题和某一大问题构成一个整体,再从这些问题中抽出一个共性来。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学完“分数乘分数”时,我设计以下问题:分数乘整数的法则是什么?整数乘分数的法则是什么?今天学习的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是什么?今天的法则与以前的有何相同之处?问题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
2.挖掘开放性问题,培养求异思维。教师应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非常重要,教师应精选“点”,巧连“线”,重构“面”,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责编 韦 迪)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84-01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精选“点”
所谓“点”,也就是问题的切入点。选点要选择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关注重点、难点。
1.问在课题处,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如教学“通分”时,我提问:“看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先带着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自学讨论。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问在疑难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分析难点难于何处,疑点生成的原因,带领学生将题目化难为易。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解决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点这一难点,我提问:“■千克=20%千克吗?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分数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讨论,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问在忽略点,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可能忽略的点设计出相应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如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学生往往忽视“一个最简分数”这一前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2)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能化成有限小数?有意设疑,引发学生对易忽略的知识点的关注。
二、巧连“线”
所谓“线”,是指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相互之间形成一条问题“链”,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提问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切忌散乱。
1.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根据学生的计算(如图),我设计问题:你认为哪个计算过程是正确的?①式中3个“0”是怎样得到的?②式中为何中间没有“0”,而结果与①式相同,用0乘这一步为什么可以省去?③式为什么错?①式与②式的计算方法哪种好?你认为这一计算方法要特别注意什么?第一乘数中间有0与第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比较,有何区别?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2.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培养学生横向思维。事物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理联想,拾级而上。如教学“稍复杂的行程问题”时,在教学了“同时”“相对”“相遇”的数量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合理联想,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设计对应的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重构“面”
所谓“面”,是指问题的选择、表达、编排、组合实现完善的统一,使提问具有多种功能。注重把握好面,不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1.构建“问题系统”,培养求同思维。问题系统是指导学生学习某一内容所设计的全部问题,由一系列小问题和某一大问题构成一个整体,再从这些问题中抽出一个共性来。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学完“分数乘分数”时,我设计以下问题:分数乘整数的法则是什么?整数乘分数的法则是什么?今天学习的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是什么?今天的法则与以前的有何相同之处?问题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
2.挖掘开放性问题,培养求异思维。教师应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非常重要,教师应精选“点”,巧连“线”,重构“面”,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