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以付圣韬老师执教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为例,诠释智慧课堂的实践呈现。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铁的氢氧化物;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检验”。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二是学会通过不同方法鉴别溶液中的Fe2 与Fe3 ;三是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制备较纯净的Fe(OH)2沉淀物。其中,Fe2 与Fe3 的检验和制备Fe(OH)2的实验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执教者分三个环节落实本课的教学。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预学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线下阅读课本第67页至68页,整理学习内容、设计自学笔记、反思自学收获,并思考不懂的问题。同时,教师向学生发送线上自学材料——微课及自学监测题,学生学习实验演示视频内容、完成相应的检测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课前预学,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基础内容。课上,教师依托数字平台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反馈。首先总结了学生上传的学习笔记,接着对学生完成检测题的时间、得分和错题情况进行说明(10道单选题,满分20分,平均正确率为85.9%,平均用时为8分11秒;所有学生的正确率都在60%以上,全班有60%即31名学生的正确率在90%以上),并且对得满分以及进步大、答题快的学生推送了电子红花,以示鼓励。预学结果显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较低,如第9题“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预学检测结果为确定后续教学实施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二、课内分享与讨论式学习
本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讨论、分享与质疑。教师先设定讨论目标,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自学检测答题情况,分析错题原因,反思知识掌握情况;总结自学学习内容,对自学内容提出质疑。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随机抽取小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汇报内容不需要完全模式化,注重突出本组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适当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并抓住时机向发言人提问题,以帮助学生厘清问题,解疑释惑。
二是开展实验学习。教师首先向学生发送平板化学实验室实验资源(Fe(OH)2与Fe(OH)3的制备),引导学生线上学习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利用Fe(OH)2与Fe(OH)3的制备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掌握具体操作步骤。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并抽取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演示,以检验利用平板学习的成果。然后,教师开启平板直播功能,向全班学生进行实验展示操作,让学生观察其操作过程的正误。最后,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总结实验所得,评价上台演示的学生操作是否正确、规范。数字平台的抢答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是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前面的学习将本课的核心问题聚焦于:①Fe(OH)2变色的原因;②制备较纯的Fe(OH)2有哪些方法;③为什么不能只使用观察法来鉴别Fe3 与Fe2 。梳理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引入抢答功能,使课堂充满挑战的乐趣。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利用表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铁的氢氧化物”和“Fe3 与Fe2 的检验”实验成果(见表1、表2)。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智慧课堂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可以迅速搜集信息,分析得出學生学习的困难点,得出学习成效。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学,课上又经过知识梳理和核心问题、疑难问题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如何?教师现场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实时生成的数据显示,5道检测题,满分10分,学生平均耗时1分27秒,平均得分率为89.1%。得分率最高的是第3题,为98.1%;最低的是第4题,为77.4%。满分的有17人。教师随即开展小组总结发言,学生代表分析错题情况、原因,向全班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课堂最后,教师利用数字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评价表,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评,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思考Fe、Fe3 与Fe2 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的反馈等贯穿整节课。比如,学生利用平板线上学习实验的环节,“增强现实”与“裸视3D”技术大显身手;平板直播功能让可视化教学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先进手段,既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情,又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李俊峰,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付圣韬,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
助理编辑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铁的氢氧化物;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检验”。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二是学会通过不同方法鉴别溶液中的Fe2 与Fe3 ;三是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制备较纯净的Fe(OH)2沉淀物。其中,Fe2 与Fe3 的检验和制备Fe(OH)2的实验设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执教者分三个环节落实本课的教学。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预学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线下阅读课本第67页至68页,整理学习内容、设计自学笔记、反思自学收获,并思考不懂的问题。同时,教师向学生发送线上自学材料——微课及自学监测题,学生学习实验演示视频内容、完成相应的检测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课前预学,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基础内容。课上,教师依托数字平台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反馈。首先总结了学生上传的学习笔记,接着对学生完成检测题的时间、得分和错题情况进行说明(10道单选题,满分20分,平均正确率为85.9%,平均用时为8分11秒;所有学生的正确率都在60%以上,全班有60%即31名学生的正确率在90%以上),并且对得满分以及进步大、答题快的学生推送了电子红花,以示鼓励。预学结果显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正确率较低,如第9题“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预学检测结果为确定后续教学实施的重点奠定了基础。
二、课内分享与讨论式学习
本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讨论、分享与质疑。教师先设定讨论目标,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自学检测答题情况,分析错题原因,反思知识掌握情况;总结自学学习内容,对自学内容提出质疑。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随机抽取小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汇报内容不需要完全模式化,注重突出本组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教师适当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并抓住时机向发言人提问题,以帮助学生厘清问题,解疑释惑。
二是开展实验学习。教师首先向学生发送平板化学实验室实验资源(Fe(OH)2与Fe(OH)3的制备),引导学生线上学习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利用Fe(OH)2与Fe(OH)3的制备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掌握具体操作步骤。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并抽取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演示,以检验利用平板学习的成果。然后,教师开启平板直播功能,向全班学生进行实验展示操作,让学生观察其操作过程的正误。最后,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总结实验所得,评价上台演示的学生操作是否正确、规范。数字平台的抢答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是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前面的学习将本课的核心问题聚焦于:①Fe(OH)2变色的原因;②制备较纯的Fe(OH)2有哪些方法;③为什么不能只使用观察法来鉴别Fe3 与Fe2 。梳理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引入抢答功能,使课堂充满挑战的乐趣。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利用表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铁的氢氧化物”和“Fe3 与Fe2 的检验”实验成果(见表1、表2)。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智慧课堂利用数字平台的优势,可以迅速搜集信息,分析得出學生学习的困难点,得出学习成效。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学,课上又经过知识梳理和核心问题、疑难问题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如何?教师现场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实时生成的数据显示,5道检测题,满分10分,学生平均耗时1分27秒,平均得分率为89.1%。得分率最高的是第3题,为98.1%;最低的是第4题,为77.4%。满分的有17人。教师随即开展小组总结发言,学生代表分析错题情况、原因,向全班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课堂最后,教师利用数字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评价表,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评,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思考Fe、Fe3 与Fe2 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的反馈等贯穿整节课。比如,学生利用平板线上学习实验的环节,“增强现实”与“裸视3D”技术大显身手;平板直播功能让可视化教学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先进手段,既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情,又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李俊峰,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付圣韬,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
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