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在中国国内,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了雷厉风行,但是到了印度,这些企业需要适当适应印度人的节奏,并且在建成吸收了印度人的智慧的经营管理框架和策略之后,才可以开始发力。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爱慕时尚。表现为对新概念和新产品的热衷,从而导致消费周期的高度短期化、新产品接受度高但原有产品的忠诚度低;二是崇洋媚外。在内心认可“洋货”代表更好的品质,在同等价位下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乐意累积消费资源购买国际品牌。同时在国际品牌的认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三是极端的性价比考虑。想买最好的产品同时又希望给出最低的价格。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倾向一直由厂商的价格战得到极大的强化。今天,即使是具有最强势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也习惯于讨价还价,交易成功与否取决于高度不确定的动态沟通过程。
而这三个特点和印度消费者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人也有时尚,但是印度人的时尚具有元素少、成分单一、变化周期长、公认度高和流行范围窄的特点。
印度文化有自己的明确价值核心和追求,因为具有比中国当代流行文化更强的选择性,其结果决定了它在大众文化层面并不对所有的其他文化具有多强的热忱。因此在中国很流行的“哈日”、“韩流”甚至由欧美流传过来的文化影响都比较有限;今天种姓制度虽然不再一般性地作为一种强硬的社会规则发挥影响,但是在文化范式上,时尚还主要是作为印度中产阶级群体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就消费时尚文化的流行广度和普及度来说,印度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那种外来打工妹用七八个月就完成了由乡下形象向城市形象转换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但在印度则甚为鲜见。这就意味着在印度,时尚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严格度和分散度更高,而每一种时尚获得的社会群体更小。
对于典型的印度人来说,过于快速的变化代表着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靠和不成熟,而这种价值含义对于印度人来说,接受度非常有限。因此相比较而言,要成为一种时尚,在印度需要进行更多的动员说服工作,即所谓“时尚的培养”和“时尚的推广”的成本更大。而一旦被认可为时尚,其流行的时间则要长得多。作为结果,印度的时尚的新鲜度就远不如中国,但是其经典性和延续性却可能比中国更强,而纯粹概念性的时尚流行就比较困难,更别说像很多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所谓的品牌策划人那样仅靠概念就能卖货。
时尚元素的单一很重要地表现为印度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很有限。印度教(影响超过75%民众)和伊斯兰教(大约15%民众)对于公众塑造的价值观,使得一般人并不简单地追求获得其他文化中可获得的外显符号体系。
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推崇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较小众的印度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群体中,由于欧美显然的发达程度和印度曾经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印度对于外来消费文化的推崇,主要是对欧美品牌和部分日本品牌。对于其他虽然比较先进的,比如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产品和品牌,印度人的推崇就很有限。而相对于中国、泰国这些国家,普通印度人甚至还有文化的骄傲感。文化判断直接影响着印度当地民众可以接受的不同来源地的产品的品牌溢价水平。理解这一点,我们对于海尔在印度为何强调的是美国的海尔就更能理解了。
在产品与品牌分层很清晰的前提下,印度人也更乐于接受明确的价格体系,不喜欢非明示价格或者可以大幅地讨价还价。这种确定性应该和印度人喜欢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同等技术水平上的印度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中国产品。如果仅就产品的利润调节空间而论,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了解和把握这个区别,对于试图更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是很重要的。国际并购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在我们洞察了他国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据此展开真正的驻在地营销并成功地得到当地消费者认可,才能说我们的国际化真正结出果子。
在印度这样一个市场,对于任何想进入的中国企业而言,立即就会发现其在国内评价出来的多少亿的品牌价值连个普通的印度贱民都不认你!因此在这里要重树品牌价值;产品和品牌的深度细分在这样一个分层清晰而严格的社会中更为重要;贴近印度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甚至不是简单的亚洲文化更有可能得到当地用户的认同;在更为细致的消费者研究之下,对于产品形态、定价政策、分布渠道以及传播渠道和力度需要有更为确定、清晰和持久的策略和执行框架。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爱慕时尚。表现为对新概念和新产品的热衷,从而导致消费周期的高度短期化、新产品接受度高但原有产品的忠诚度低;二是崇洋媚外。在内心认可“洋货”代表更好的品质,在同等价位下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乐意累积消费资源购买国际品牌。同时在国际品牌的认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三是极端的性价比考虑。想买最好的产品同时又希望给出最低的价格。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种倾向一直由厂商的价格战得到极大的强化。今天,即使是具有最强势购买力的消费者,他们也习惯于讨价还价,交易成功与否取决于高度不确定的动态沟通过程。
而这三个特点和印度消费者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人也有时尚,但是印度人的时尚具有元素少、成分单一、变化周期长、公认度高和流行范围窄的特点。
印度文化有自己的明确价值核心和追求,因为具有比中国当代流行文化更强的选择性,其结果决定了它在大众文化层面并不对所有的其他文化具有多强的热忱。因此在中国很流行的“哈日”、“韩流”甚至由欧美流传过来的文化影响都比较有限;今天种姓制度虽然不再一般性地作为一种强硬的社会规则发挥影响,但是在文化范式上,时尚还主要是作为印度中产阶级群体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就消费时尚文化的流行广度和普及度来说,印度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那种外来打工妹用七八个月就完成了由乡下形象向城市形象转换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但在印度则甚为鲜见。这就意味着在印度,时尚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严格度和分散度更高,而每一种时尚获得的社会群体更小。
对于典型的印度人来说,过于快速的变化代表着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靠和不成熟,而这种价值含义对于印度人来说,接受度非常有限。因此相比较而言,要成为一种时尚,在印度需要进行更多的动员说服工作,即所谓“时尚的培养”和“时尚的推广”的成本更大。而一旦被认可为时尚,其流行的时间则要长得多。作为结果,印度的时尚的新鲜度就远不如中国,但是其经典性和延续性却可能比中国更强,而纯粹概念性的时尚流行就比较困难,更别说像很多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所谓的品牌策划人那样仅靠概念就能卖货。
时尚元素的单一很重要地表现为印度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很有限。印度教(影响超过75%民众)和伊斯兰教(大约15%民众)对于公众塑造的价值观,使得一般人并不简单地追求获得其他文化中可获得的外显符号体系。
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推崇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较小众的印度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群体中,由于欧美显然的发达程度和印度曾经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印度对于外来消费文化的推崇,主要是对欧美品牌和部分日本品牌。对于其他虽然比较先进的,比如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产品和品牌,印度人的推崇就很有限。而相对于中国、泰国这些国家,普通印度人甚至还有文化的骄傲感。文化判断直接影响着印度当地民众可以接受的不同来源地的产品的品牌溢价水平。理解这一点,我们对于海尔在印度为何强调的是美国的海尔就更能理解了。
在产品与品牌分层很清晰的前提下,印度人也更乐于接受明确的价格体系,不喜欢非明示价格或者可以大幅地讨价还价。这种确定性应该和印度人喜欢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同等技术水平上的印度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中国产品。如果仅就产品的利润调节空间而论,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了解和把握这个区别,对于试图更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是很重要的。国际并购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在我们洞察了他国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据此展开真正的驻在地营销并成功地得到当地消费者认可,才能说我们的国际化真正结出果子。
在印度这样一个市场,对于任何想进入的中国企业而言,立即就会发现其在国内评价出来的多少亿的品牌价值连个普通的印度贱民都不认你!因此在这里要重树品牌价值;产品和品牌的深度细分在这样一个分层清晰而严格的社会中更为重要;贴近印度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甚至不是简单的亚洲文化更有可能得到当地用户的认同;在更为细致的消费者研究之下,对于产品形态、定价政策、分布渠道以及传播渠道和力度需要有更为确定、清晰和持久的策略和执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