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自我意识、能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文学认知和文学实践的人。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学习与探索文学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素养的形成只有在与教师平等和谐的交往体验中才能获得,要之,实现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回归,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创设良好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味着教师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具备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具备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情感体验,他们有能力探索周围世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不应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学生。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必须承认学生的独立性,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承认学生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遗传、家庭和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世界,而对于这一个学生而言,这个心理世界又是独特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和自由的发展。第三,承认学生的发展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看到学生的实然,也看到他们的应然;不仅看到他们的今天,也看到他们的明天;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只有承认学生是独立的、独特的和发展的,教师才能用平视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达到视界融合。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环境可为学生提供感知的物质条件,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支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学世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主体精神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优化学习氛围,创设“悦”读环境
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开展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布置活动区和阅读角,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小型图书馆。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学生读书的重要场所,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这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室开辟图书角,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取阅读材料,教室墙壁上悬挂读书名言,学习园地里设置“阅读指南”“书海拾贝”“名作欣赏”等专栏,让学生生活在读书的氛围中。
2.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悦”读生活
知识浩如烟海,书籍多如繁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地读书,这些书籍必须内容健康、适合阅读。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了解和把握学生阅读情况,组织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近期我读了什么书,我所讀书的内容是什么,我读了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向同学推荐此书,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要研究什么样的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和介绍,通过活动定期检查学生阅读进度,进行评比活动。
1.相信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积极的对话交流
民主、平等、自由对话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具有参与对话的能力,给予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把学生吸引到对话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成为教学行为的引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尊重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和关注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应加以肯定,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对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质疑。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才能得以展开。
实施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更需要师生共同的智慧投入。本文以学习《雨巷》为例,具体展开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
1.启发和深化
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启发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也不意味着学生的完全自学,恰恰相反,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以学习《雨巷》为例,对于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学生从直观层面首先能够得出的仅仅是“雨巷”这个意象;经过教师的启发,同学的讨论,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诗中流动的情感也是值得体会的;教师再启发,同学再讨论,进而发现意象具有的象征意味,情感蕴含的普遍意义;教师三启,同学三论,学生能更进一步去关注和探索《雨巷》的意境美。这些发现和问题就成为这首诗的学习目标。经过这样的层层深化,学习目标一层一层地被揭示开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了,就能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之中。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二是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比如学习《雨巷》可以选择朗读法、表演法、意象分析法、意境再现法、角色体验法等;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摘录批注的良好习惯。比如《雨巷》中优美的诗句,在品读之余背诵和摘抄,都是很有意义的;也可对阅读的重点、难点作注释,写评语,手脑并用,引导学生主动甄别,主动选择,读书与思考同步,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让阅读更有实效。 2.质疑和优化
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优化对文本的解读。文章的情感和内涵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教给学生的。学生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得,学生只有自己去反复阅读涵泳,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习《雨巷》时,首先让学生针对文本提问,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外有什么不解和疑问。学生大多说看到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看到了“我”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雨巷中徘徊不前的“我”在期待着什么,“我”是一个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吗?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情景提请注意挖掘诗歌暗示和隐喻的力量,体会诗人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的效果。從表面看来,《雨巷》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从深层看来,“雨巷”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低沉而优美的雨巷何尝不是一条追求之路,一个徘徊不前的独行者的出现则构成了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抒发了诗人浓重的彷徨和失望的情绪。学生带着疑难问题阅读文本寻找答案,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协作展示才智的舞台。
3.感悟和内化
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从而内化对文本的解读。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文本的过程,而是主动的积极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加入来增进对充满挑战性文本的理解,最终达到感悟和内化的效果。朗读即是感悟和内化的手段之一。文学作品的朗读可分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本;其次,让学生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再次,让学生玩味文本内涵,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文本。这其间教师要充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在朗读中感悟和内化。在学习《雨巷》时,可以先让学生在配乐声中自由朗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通过诵读与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进入诗歌意境,感受作品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再让学生选择诗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赏析。有位学生注意到《雨巷》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教师顺势启发,《雨巷》最初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富于音乐性,叶圣陶就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优美的诗句回环往复,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学生在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理解文本的意蕴和内涵,从而达到走进《雨巷》、探究诗人心灵的教学目的。
4.交流和强化
自主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交流,从而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反馈与调控,是促进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懂得课堂整体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充分体会到以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学能让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开展交流和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直白的晓谕,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深入的讨论中相互启迪,自己求解,这样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就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雨巷》时,学生通过交流,基本可以明确,《雨巷》中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的说纯属个人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低沉的倾述和失望的自白里,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以及他们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也同样不能笼统地说《雨巷》的格调是低沉的消极的,在这里我们确实看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声音,但雨巷中的人并不要永远彷徨在雨巷,读《雨巷》的人也会渴望走出雨巷,来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光明的所在。《雨巷》虽然不是战斗的诗,但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本身已经蕴含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意义。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解读诗歌内容,无法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
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更好实现。确立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修养,丰盈情感世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
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素养的形成只有在与教师平等和谐的交往体验中才能获得,要之,实现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回归,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创设良好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树立正确观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味着教师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具备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具备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情感体验,他们有能力探索周围世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不应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强加给学生。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必须承认学生的独立性,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承认学生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遗传、家庭和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世界,而对于这一个学生而言,这个心理世界又是独特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允许学生张扬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和自由的发展。第三,承认学生的发展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看到学生的实然,也看到他们的应然;不仅看到他们的今天,也看到他们的明天;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只有承认学生是独立的、独特的和发展的,教师才能用平视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达到视界融合。
二、创设良好环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环境可为学生提供感知的物质条件,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支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学世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主体精神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优化学习氛围,创设“悦”读环境
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开展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布置活动区和阅读角,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小型图书馆。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学生读书的重要场所,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这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室开辟图书角,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取阅读材料,教室墙壁上悬挂读书名言,学习园地里设置“阅读指南”“书海拾贝”“名作欣赏”等专栏,让学生生活在读书的氛围中。
2.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悦”读生活
知识浩如烟海,书籍多如繁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地读书,这些书籍必须内容健康、适合阅读。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了解和把握学生阅读情况,组织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近期我读了什么书,我所讀书的内容是什么,我读了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向同学推荐此书,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要研究什么样的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和介绍,通过活动定期检查学生阅读进度,进行评比活动。
三、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1.相信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积极的对话交流
民主、平等、自由对话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具有参与对话的能力,给予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把学生吸引到对话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成为教学行为的引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尊重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和关注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应加以肯定,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对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质疑。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才能得以展开。
四、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实施
实施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更需要师生共同的智慧投入。本文以学习《雨巷》为例,具体展开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
1.启发和深化
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启发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也不意味着学生的完全自学,恰恰相反,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以学习《雨巷》为例,对于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学生从直观层面首先能够得出的仅仅是“雨巷”这个意象;经过教师的启发,同学的讨论,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诗中流动的情感也是值得体会的;教师再启发,同学再讨论,进而发现意象具有的象征意味,情感蕴含的普遍意义;教师三启,同学三论,学生能更进一步去关注和探索《雨巷》的意境美。这些发现和问题就成为这首诗的学习目标。经过这样的层层深化,学习目标一层一层地被揭示开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了,就能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之中。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二是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比如学习《雨巷》可以选择朗读法、表演法、意象分析法、意境再现法、角色体验法等;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摘录批注的良好习惯。比如《雨巷》中优美的诗句,在品读之余背诵和摘抄,都是很有意义的;也可对阅读的重点、难点作注释,写评语,手脑并用,引导学生主动甄别,主动选择,读书与思考同步,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让阅读更有实效。 2.质疑和优化
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从而优化对文本的解读。文章的情感和内涵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教给学生的。学生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得,学生只有自己去反复阅读涵泳,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习《雨巷》时,首先让学生针对文本提问,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外有什么不解和疑问。学生大多说看到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看到了“我”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雨巷中徘徊不前的“我”在期待着什么,“我”是一个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吗?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情景提请注意挖掘诗歌暗示和隐喻的力量,体会诗人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的效果。從表面看来,《雨巷》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从深层看来,“雨巷”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低沉而优美的雨巷何尝不是一条追求之路,一个徘徊不前的独行者的出现则构成了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抒发了诗人浓重的彷徨和失望的情绪。学生带着疑难问题阅读文本寻找答案,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协作展示才智的舞台。
3.感悟和内化
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从而内化对文本的解读。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文本的过程,而是主动的积极的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加入来增进对充满挑战性文本的理解,最终达到感悟和内化的效果。朗读即是感悟和内化的手段之一。文学作品的朗读可分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本;其次,让学生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再次,让学生玩味文本内涵,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文本。这其间教师要充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在朗读中感悟和内化。在学习《雨巷》时,可以先让学生在配乐声中自由朗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通过诵读与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进入诗歌意境,感受作品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再让学生选择诗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赏析。有位学生注意到《雨巷》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教师顺势启发,《雨巷》最初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富于音乐性,叶圣陶就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优美的诗句回环往复,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学生在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理解文本的意蕴和内涵,从而达到走进《雨巷》、探究诗人心灵的教学目的。
4.交流和强化
自主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交流,从而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反馈与调控,是促进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懂得课堂整体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充分体会到以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学能让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开展交流和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直白的晓谕,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深入的讨论中相互启迪,自己求解,这样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就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雨巷》时,学生通过交流,基本可以明确,《雨巷》中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的说纯属个人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低沉的倾述和失望的自白里,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以及他们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也同样不能笼统地说《雨巷》的格调是低沉的消极的,在这里我们确实看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声音,但雨巷中的人并不要永远彷徨在雨巷,读《雨巷》的人也会渴望走出雨巷,来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光明的所在。《雨巷》虽然不是战斗的诗,但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本身已经蕴含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意义。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解读诗歌内容,无法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
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更好实现。确立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修养,丰盈情感世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