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的老房子要拆了!
我应父亲的要求急急往家里赶,一路匆忙。
走到村口那口老井的旁边感觉似乎有点陌生,但老井在,核桃树在,磨得光滑的石条凳在……就连石槽里也一样泡着洗得干净的萝卜。从我记事起它们就在那里,没有改变过。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安慰自己是许久没有回家突然觉得生分了。村口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正当午,一路没有遇到什么人,安静地走了一阵,我才发现脚下的路变了,是平整的水泥路,和县城里的路面一样。看来我是后知后觉了,走了这么长的一段才发现,还是我的脚、我的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路面,一下子感觉不到它的变化?抬头望去,耀眼的水泥路在正午太阳的照耀下闪着火焰,而路似乎也变得比记忆中要长了。这样想着我突然开始怀念那条坑坑洼洼、带着湿气的土路了。
家里非常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很沉重,这自然和老房子的拆毁有关系,毕竟那是在场的所有人的根系。房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由传统的内外两套四合院组成,霸气地显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听说我是最后一个在老屋出生的子孙,在我有十来岁的时候,老屋里所有的人家都在外面盖了房,搬出去住了。后来很少有人在关注它,想起它,偶尔进去也是荒凉一片。记忆中我最后一次进去也是三年前,为了试图寻找丢失的几页家谱而去的。一进大门就感觉好像一下子就被扔进了黑暗中一般,瓦是黑的,瓦楞上的青苔是黑的,门是黑的,窗棂是黑的,楼梯是黑的,墙是黑的,地面和楼板都是黑的,哪里都落了厚厚的灰尘,哪里都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老屋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一点生命的气息了,记忆中十几家人在一起“过日子”的印象就如同发生在前世一般遥远。最后的几年,老屋一面的正房用作村里的祠堂,老屋迎来了他最后的热闹和人气。村里信奉道教,每当会期的晚上,这里便开坛,设沙盘,请仙人,这样老屋在我的眼里就多添了一分神秘。等村里的寺院全修缮好后,祠堂也连同老屋最后的热闹一并搬走了。
作为晚辈,我明白老屋迟早是要拆的,现在老屋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倒塌了好几处,下雨的时候就连正房的客厅都会有雨渗漏下来。村里有的人家几次商量借用我们的老屋用来养猪、养牛,可家族里的所有人都强烈反对。他们的潜意识里都会觉得那样是对祖宗的一种亵渎。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拆毁它,这就好比一直明白一种结果,当它确实成为事实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万般不舍,甚至希望还另有一种可能存在。我尚且如此,那么父辈对老屋的不舍和依恋之情可想而知。他们心中肯定会希望老屋能多存留一些时日,或是期望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拆除大家记忆中的这个“家”。父亲是父辈中最小的一个兄弟,他一直沉默不说话。我最为年长的大伯已经80岁了,气喘吁吁地念叨老屋院子里的那片鹅卵石是他年少时一个一个铺起来的……我们这一辈,除了已经嫁出去的姐姐们也几乎全都聚齐了,我刚进屋时听到的是堂哥们关于如何拆毁老屋的办法,拆毁后的材料的使用,还有房地的分配等等,他们为此大声地商量甚至是争执。我羞愧不安但又不敢阻止他们,幸而这些声音越来越小,小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声音了。而父辈们接着开始了自己的回忆与讲述。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老人们从他们的少年讲到他们的青年、中年和现在的老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里的光线也随之变暗,老人们的谈话也一点点慢了下来,他们从回忆中回来了,又似乎还在记忆里思索,老屋里变得非常地安静,只有三伯吸水烟时咕噜噜的声音会偶尔响起。太阳落下去了,老屋老了,人也老了……
等了四天,拆毁的工作还是不得不开始进行了。之前全家人焚香磕头拜祖先,把十几位祖宗的灵位从老屋里小心翼翼地移出来,因为放在哪个后辈家里都不合适,只好把他们一一请进祠堂。大伙还把每间屋子、楼上楼下都清理了一遍,谁都不会想到,我们竟会有那么多“收获”,找出来的宝贝堆满了整个小院子:玉烟嘴、铜烟嘴、两个铜号、几盘石磨、几架鞍子、四架算盘、两盏马灯、皮马甲、竹篓子……还有一些手写的医书、诗词,但大多已是残缺不全的了,这个很是遗憾。请来的几位泥瓦匠、木匠都是四里八乡盖房的能手,想要把老屋的原建材完好地留下,就只有请他们来。有一位因年迈而不能再做泥瓦活计的老泥瓦匠,从开始拆屋的那天早上就拄着拐杖来了,说盖这房子的时候他就跟着他父亲开始作泥瓦匠了。老人家记忆非常好,比如大家说封火石装的好,瓦楞勾得严实,椽子选得挺直、砌阶梯的石条实在难得等等,老人家就会把当年盖房时的一些景象,甚至人物、对白叙述给大家。这样,我们拆房子的工作都是伴随着盖房子的回忆进行的。如果不是有拖拉机轰隆隆的声音,会恍惚觉得我们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世界里,那里平和、安静,那里承载了父辈们最深的回忆,而当老人老去,我们年轻的这一代和比我们还年轻的这一代,是否还有幸能有一幢“老屋”把我们紧紧联系?是否还能有一处地方容下我们年轻的回忆?
整个拆毁老屋的工作进行了整整一个星期,父亲和大伯们只是偶尔过去看一下然后就是沉默着离开,各自回各自的家。我每次回家时只见父亲都在院子前的一块石头上静静地坐着,时而低着头,时而望着远处的青山,手里握着我们从老屋收拾出来的一把木头刻的小手枪,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在回忆什么。我不敢过多地打扰他,他有时也会问问老屋拆到哪里了。在一个星期的拆毁时间里,我感觉我每天带给他的不是整个工作的一点点进度,而是一支支的时光催老剂,因而让父亲的叹气变得越来越沉。我仿佛觉得我们是在一点点地毁灭着父辈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父亲属羊,是同辈中最小的一个,当我的大伯们已经成为耄耋老人的时候,父亲才刚进入知天命之年,而且父亲爱好广泛、思维敏捷。但就是这样一个神采奕奕的人却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地、拉不住脚步地老去了。他手里把玩的是他当年做刻给我哥哥的小玩具,家里有一张很陈旧的老照片是胖墩墩的哥哥倒捏着手枪煞有介事地拍的。现在哥哥早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儿子,很可惜他刚回来两天就回城里了,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压力,让哥哥无暇寻找那饱含着厚厚父爱和母爱的童年,我还开玩笑说,不知道哪一天哥哥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机会找出自己曾经给儿子的精彩礼物,拿在手里回忆儿子当年的憨态可爱。自然,即使有,那也该是很多年之后了。
从老屋拆下来的瓦和椽子都整齐地码在了村子的公场上,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时间的流逝给它们覆盖了一层黑色的外衣。村里的人们有的用手敲敲瓦片在耳旁听声音,说是一百年了,瓦的声音还是清脆的;我也好奇地敲敲听听,可听不到什么清脆的声音,相反感觉瓦片和椽子都是潮湿的、厚重的,就连嗅到的味道也仿佛是时间特有的味道。很显然,它们不适合再用在哪里的建筑上了,现在我们只能把它们留下了。有的老人去讨要老屋房顶上的“老妈妈手指甲”(据说可以入药),年轻人把它们从房顶拿下来,他们轻轻地接过,一点一点把上面的土扒干净,如此这般地小心翼翼,好像带回去的真是什么难寻难遇的灵丹妙药,就连调皮的小孩面对着一堆黑漆漆的“过去”,也是远远地站着看,小声地说着话,怕吵醒一位苍老、落寞的沉睡老人一般。
老屋终于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块空荡的地皮。
我和父亲道别,告诉他拆下来的瓦片和椽子已经被严实地遮盖起来了,告诉他还是去城里呆一段时间,我哥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了,挺舒服的……他什么都没说,依然侍弄着那些花花草草,在他一手建起来的房子里,在他的院子里。
出村爬上村后的小山坡,我远远地看到那一块空地,它的空白明晃晃地照耀着村里的古老与陈旧。我闭上眼睛,想把心里的一片空白删除,努力地妄图找回那一份古老温暖的寄托,然而,我失败了。老屋确实没有了。
责任编辑 杨泽文
我应父亲的要求急急往家里赶,一路匆忙。
走到村口那口老井的旁边感觉似乎有点陌生,但老井在,核桃树在,磨得光滑的石条凳在……就连石槽里也一样泡着洗得干净的萝卜。从我记事起它们就在那里,没有改变过。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安慰自己是许久没有回家突然觉得生分了。村口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正当午,一路没有遇到什么人,安静地走了一阵,我才发现脚下的路变了,是平整的水泥路,和县城里的路面一样。看来我是后知后觉了,走了这么长的一段才发现,还是我的脚、我的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路面,一下子感觉不到它的变化?抬头望去,耀眼的水泥路在正午太阳的照耀下闪着火焰,而路似乎也变得比记忆中要长了。这样想着我突然开始怀念那条坑坑洼洼、带着湿气的土路了。
家里非常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很沉重,这自然和老房子的拆毁有关系,毕竟那是在场的所有人的根系。房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由传统的内外两套四合院组成,霸气地显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听说我是最后一个在老屋出生的子孙,在我有十来岁的时候,老屋里所有的人家都在外面盖了房,搬出去住了。后来很少有人在关注它,想起它,偶尔进去也是荒凉一片。记忆中我最后一次进去也是三年前,为了试图寻找丢失的几页家谱而去的。一进大门就感觉好像一下子就被扔进了黑暗中一般,瓦是黑的,瓦楞上的青苔是黑的,门是黑的,窗棂是黑的,楼梯是黑的,墙是黑的,地面和楼板都是黑的,哪里都落了厚厚的灰尘,哪里都安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老屋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一点生命的气息了,记忆中十几家人在一起“过日子”的印象就如同发生在前世一般遥远。最后的几年,老屋一面的正房用作村里的祠堂,老屋迎来了他最后的热闹和人气。村里信奉道教,每当会期的晚上,这里便开坛,设沙盘,请仙人,这样老屋在我的眼里就多添了一分神秘。等村里的寺院全修缮好后,祠堂也连同老屋最后的热闹一并搬走了。
作为晚辈,我明白老屋迟早是要拆的,现在老屋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倒塌了好几处,下雨的时候就连正房的客厅都会有雨渗漏下来。村里有的人家几次商量借用我们的老屋用来养猪、养牛,可家族里的所有人都强烈反对。他们的潜意识里都会觉得那样是对祖宗的一种亵渎。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拆毁它,这就好比一直明白一种结果,当它确实成为事实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万般不舍,甚至希望还另有一种可能存在。我尚且如此,那么父辈对老屋的不舍和依恋之情可想而知。他们心中肯定会希望老屋能多存留一些时日,或是期望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拆除大家记忆中的这个“家”。父亲是父辈中最小的一个兄弟,他一直沉默不说话。我最为年长的大伯已经80岁了,气喘吁吁地念叨老屋院子里的那片鹅卵石是他年少时一个一个铺起来的……我们这一辈,除了已经嫁出去的姐姐们也几乎全都聚齐了,我刚进屋时听到的是堂哥们关于如何拆毁老屋的办法,拆毁后的材料的使用,还有房地的分配等等,他们为此大声地商量甚至是争执。我羞愧不安但又不敢阻止他们,幸而这些声音越来越小,小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声音了。而父辈们接着开始了自己的回忆与讲述。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老人们从他们的少年讲到他们的青年、中年和现在的老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里的光线也随之变暗,老人们的谈话也一点点慢了下来,他们从回忆中回来了,又似乎还在记忆里思索,老屋里变得非常地安静,只有三伯吸水烟时咕噜噜的声音会偶尔响起。太阳落下去了,老屋老了,人也老了……
等了四天,拆毁的工作还是不得不开始进行了。之前全家人焚香磕头拜祖先,把十几位祖宗的灵位从老屋里小心翼翼地移出来,因为放在哪个后辈家里都不合适,只好把他们一一请进祠堂。大伙还把每间屋子、楼上楼下都清理了一遍,谁都不会想到,我们竟会有那么多“收获”,找出来的宝贝堆满了整个小院子:玉烟嘴、铜烟嘴、两个铜号、几盘石磨、几架鞍子、四架算盘、两盏马灯、皮马甲、竹篓子……还有一些手写的医书、诗词,但大多已是残缺不全的了,这个很是遗憾。请来的几位泥瓦匠、木匠都是四里八乡盖房的能手,想要把老屋的原建材完好地留下,就只有请他们来。有一位因年迈而不能再做泥瓦活计的老泥瓦匠,从开始拆屋的那天早上就拄着拐杖来了,说盖这房子的时候他就跟着他父亲开始作泥瓦匠了。老人家记忆非常好,比如大家说封火石装的好,瓦楞勾得严实,椽子选得挺直、砌阶梯的石条实在难得等等,老人家就会把当年盖房时的一些景象,甚至人物、对白叙述给大家。这样,我们拆房子的工作都是伴随着盖房子的回忆进行的。如果不是有拖拉机轰隆隆的声音,会恍惚觉得我们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世界里,那里平和、安静,那里承载了父辈们最深的回忆,而当老人老去,我们年轻的这一代和比我们还年轻的这一代,是否还有幸能有一幢“老屋”把我们紧紧联系?是否还能有一处地方容下我们年轻的回忆?
整个拆毁老屋的工作进行了整整一个星期,父亲和大伯们只是偶尔过去看一下然后就是沉默着离开,各自回各自的家。我每次回家时只见父亲都在院子前的一块石头上静静地坐着,时而低着头,时而望着远处的青山,手里握着我们从老屋收拾出来的一把木头刻的小手枪,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在回忆什么。我不敢过多地打扰他,他有时也会问问老屋拆到哪里了。在一个星期的拆毁时间里,我感觉我每天带给他的不是整个工作的一点点进度,而是一支支的时光催老剂,因而让父亲的叹气变得越来越沉。我仿佛觉得我们是在一点点地毁灭着父辈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父亲属羊,是同辈中最小的一个,当我的大伯们已经成为耄耋老人的时候,父亲才刚进入知天命之年,而且父亲爱好广泛、思维敏捷。但就是这样一个神采奕奕的人却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地、拉不住脚步地老去了。他手里把玩的是他当年做刻给我哥哥的小玩具,家里有一张很陈旧的老照片是胖墩墩的哥哥倒捏着手枪煞有介事地拍的。现在哥哥早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儿子,很可惜他刚回来两天就回城里了,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压力,让哥哥无暇寻找那饱含着厚厚父爱和母爱的童年,我还开玩笑说,不知道哪一天哥哥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机会找出自己曾经给儿子的精彩礼物,拿在手里回忆儿子当年的憨态可爱。自然,即使有,那也该是很多年之后了。
从老屋拆下来的瓦和椽子都整齐地码在了村子的公场上,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时间的流逝给它们覆盖了一层黑色的外衣。村里的人们有的用手敲敲瓦片在耳旁听声音,说是一百年了,瓦的声音还是清脆的;我也好奇地敲敲听听,可听不到什么清脆的声音,相反感觉瓦片和椽子都是潮湿的、厚重的,就连嗅到的味道也仿佛是时间特有的味道。很显然,它们不适合再用在哪里的建筑上了,现在我们只能把它们留下了。有的老人去讨要老屋房顶上的“老妈妈手指甲”(据说可以入药),年轻人把它们从房顶拿下来,他们轻轻地接过,一点一点把上面的土扒干净,如此这般地小心翼翼,好像带回去的真是什么难寻难遇的灵丹妙药,就连调皮的小孩面对着一堆黑漆漆的“过去”,也是远远地站着看,小声地说着话,怕吵醒一位苍老、落寞的沉睡老人一般。
老屋终于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块空荡的地皮。
我和父亲道别,告诉他拆下来的瓦片和椽子已经被严实地遮盖起来了,告诉他还是去城里呆一段时间,我哥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了,挺舒服的……他什么都没说,依然侍弄着那些花花草草,在他一手建起来的房子里,在他的院子里。
出村爬上村后的小山坡,我远远地看到那一块空地,它的空白明晃晃地照耀着村里的古老与陈旧。我闭上眼睛,想把心里的一片空白删除,努力地妄图找回那一份古老温暖的寄托,然而,我失败了。老屋确实没有了。
责任编辑 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