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长沙窑瓷探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包含全国二十多个窑口的大量精美陶瓷器。本文简要概括了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的窑址、历史背景及器物特点,并探讨长沙窑瓷器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淮北段出土的意义。
  1999年夏天,安徽省淮北市公路局对泗县至永城公路进行拓宽工程建设,在淮北柳孜修筑路基时发现大量隋唐至明清时期文物及石构建筑,引起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经考察,这是一处隋唐运河遗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伍于当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了重大收获。此项考古发现被评为199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该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出土的1600余件隋唐宋元瓷器和数以吨计数十万余片古瓷片,初步认定有寿州窑、白土窑、越窑、吉州窑、长沙窑、建阳窑、巩县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全国20多个名窑口瓷器,其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实属罕见。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众多精美的隋唐至金元时期瓷器与残片中,有一种瓷器独具特色,集绘画、诗歌及时代特征于一体,具有特殊的装饰工艺,它促进了东西方商品文化的交流,它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窑口——长沙窑。
  一、长沙窑简介
  长沙窑在今湖南省长沙铜官镇,又名铜官窑。该窑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于五代逐渐衰落,以烧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褐釉、白釉、绿釉、酱釉和蓝釉瓷等,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造型别致美观,种类繁多。历史上在唐代曾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长沙窑”之说。
  通过对长沙窑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确定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绘画、陶瓷工艺也出现了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的风格。当时,北方唐三彩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安、洛阳等地迅速兴起,并逐渐对南方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故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其中包括许多工匠艺人,北方的唐三彩工艺技术也被带到了长沙窑区,因而唐三彩习见的流动浸润式彩釉和模印贴花装饰工艺均在长沙窑产品中以新的形式——高温釉下彩的面貌出现。
  1 胎、釉
  长沙窑瓷胎大多呈青灰色、灰白色、香灰色,是一种具有南方鲜明特征的富氧化硅质的瓷胎。产品烧成温度约在1150-1200℃,大多偏生烧,瓷胎断面较粗,无半透明性。唐中后期,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釉色主要为青色,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细细观察釉面可见其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的现象。
  2 造型
  长沙窑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及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器物造型除圆形器外,还出现了花形、瓜果形、仿动物形态和适应胡人喜爱的金属器式样酒壶和酒盏。长沙窑前期产品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产品形态趋于隽丽,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潇洒的唐代韵律。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也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雕塑有胖小孩、贵妇人、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者、骑狮、骑马人等;动物雕塑有小猪、大象、狮子、奔马、小鸟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
  3 装饰艺术
  长沙窑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装饰艺术上的创新,其装饰工艺以釉下彩绘花(包括书法题字)、釉上彩绘(外表不罩釉)、块状浸釉(或附加模印贴片)、泼墨(彩)渲染等手法作为主要特色。另外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剪纸和雕塑等其他工艺,很少使用刻划花。釉下多彩是长沙窑装饰工艺独具特色的新工艺。
  (1)素釉装饰:中唐时期,长沙窑烧造瓷器过程中就在釉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铜或铁、锰金属做发色色基,经氧化焰或弱还原焰烧制而形成绿釉、青釉、酱釉、褐釉、红釉等,进行素釉装饰,这种装饰简洁大方,工艺较简单。
  (2)模印贴花装饰:模印贴花往往是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经低温素烧,贴后施青釉,再在贴花处浸上褐釉,进行综合装饰性整修。
  (3)釉下装饰:釉下装饰是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瓷器烧造技术的重大突破。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在画上加盖一层青釉,入窑高温烧造;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图案大都是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而成,非常强调笔情墨趣。长沙窑装饰工艺中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4)诗文装饰:诗文装饰可以说是长沙窑的创举,其形式多样,不仅书法技艺较高,还极富生活气息。
  二、柳孜运河出土的长沙窑瓷器鉴赏
  1 模印贴花注壶
  通高21.2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6.7厘米。肩部饰有对称的一弯曲形长流和一条形把,上下分饰两道凹弦纹,饰有对称的椰枣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椰枣装饰是为应用长沙窑的瓷器出口到西亚等地而进行的装饰。(图1)
  2 长沙窑题诗注壶
  高16.4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0.8厘米。喇叭口,束颈,溜肩,瓜棱状形腹,平底,肩部对称装有八棱形短流和长条形把,流下用褐彩书五言诗:“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用笔潇洒、道劲奔放,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体现出当时窑工对瓷器文化的构想之情。整个壶是瓷器制作与诗词的完美结合,代表了长沙窑瓷器烧造的水平。(图2)   3 长沙窑青釉绿彩执壶
  高16.4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2厘米。喇叭口,长颈,溜肩,筒腹,平底,八棱形短流。肩部对称装一条形把和一八棱形短流,流单侧饰以绿色彩带纹,内施半釉,外施青釉不及底,釉层较薄,无光泽。纹饰抽象,似一株柳树,色青绿。这种釉下彩绘装饰纹样,如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图3)
  4 长沙窑酱釉双系执壶
  高17.3厘米,口径7.8厘米,腹径12.9厘米,底径9厘米。此壶喇叭口,束颈,溜肩,筒腹,平底,肩部对称装一圆形短流和一条形把,侧面装有对称的两系。内外均施酱釉。(图4)
  5 大运河遗址出土的青釉双鱼纹执壶
  高19.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0.6厘米。此壶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状筒腹,平底。肩部对称装一八棱形短流和一条形把,两侧对称装一对条形把,流下贴饰双鱼纹。内施半釉,外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垂泪现象。(图5)
  6 长沙窑青釉褐彩枕
  高8.5厘米,长18.4厘米,宽14.5厘米。此枕呈平面圆角长方形,枕面和侧面用褐、绿彩绘以蝴蝶纹,枕面稍内凹。整个器身除枕底外,均施青釉,釉色青淡雅致,光润柔和。这种15厘米左右的箱形小枕,它的用途有人认为是“脉枕”,也就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也有人认为它是明器,因为瓷脉枕表面平滑,质地利于散热,并不方便给病人号脉。(图6)
  7 长沙窑青釉绿彩粉盒
  通高6.1厘米,腹径7.6厘米,底径5厘米。此粉盒盖与身子母口相扣,盖直口,弧顶收至平顶,有绿彩印“爪”形纹饰。盒身直腹,下部折收为圈足。粉盒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胎质细腻坚硬。瓷盒造型出现的较晚,大约在隋代才有瓷盒的出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粉盒器形属于闺房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华美的粉盒无疑能讨得闺中人的欢心。(图7)
  三、长沙窑瓷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淮北段出土的意义
  1 对研究古代贸易史有重要意义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铁器、铜钱等文化遗物,其中瓷器最多,有寿州窑、肖窑的黄釉瓷,有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有吉州窑系的黑瓷,有耀州窑、越窑系、长沙窑的青瓷,有景德镇的影青瓷,有建窑的兔毫盏,有定窑系的白瓷,还有钧瓷、三彩器等唐宋时期全国十几座窑口的瓷器产品。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等文化遗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大运河“公家运漕,私行商旅”的巨大枢纽功能,也充分证明柳孜当年因为水路交通原因成为唐、宋通济渠岸边的重镇。目前全国一共有14个省(市)发现长沙窑瓷器,外国也发现大量长沙窑瓷器,可见长沙窑瓷在唐、五代受到普遍欢迎,外销和内销量都比较大,各地出土的长沙窑瓷器是研究古代贸易史的重要线索。
  2 对研究古代交通史有重要意义
  隋唐大运河沿岸其他地方也出土过长沙窑瓷器,其中通济渠淮北段发现的数量众多,造型更为丰富。对不同出土地点的长沙窑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对不同地点的瓷器特征进行分析,还可研究古代的水路交通以及陆路交通历史。隋唐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沿线的详细交通情况不仅仅要通过文献来了解,更要通过考古发掘来证明,长沙窑等瓷器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论证大运河沿线的交通情况。更重要的是,长沙窑瓷器还是重要的外销瓷,它在沿海及国外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古代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
  3 对研究古代陶瓷艺术和水墨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淮北段发现长沙窑瓷器具有独特的陶瓷艺术,值得去深入研究。长沙窑瓷打破了以釉色装饰为主要审美标准的局面,笔画与瓷器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既具有整体审美效果,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研究价值。古长沙窑瓷笔画艺术的生发有着悠久的艺术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与大唐文人士大夫审美导向下的诗情画意之文化氛围、时代精神及神秘浪漫的湘楚文化土壤息息相关,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古长沙窑敢为天下先地将唐诗意蕴、书法用笔、吴带当风的线条凝聚于瓷上,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舞乐精神、书法意气的笔墨美,呈现冲和静远、无限生机的意境美,透露玉泽天成、清润古雅的色彩美,展现天真稚拙、夸张意象的造型美,彰显张扬生命、人文关怀的题材美。古长沙窑的彩绘艺术不仅开中国古陶瓷艺术之先河,也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其他文献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据考古资料发现,钧瓷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长达数百年。产地以禹县“古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延伸,古有“进入神重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之说。可见其规模之大和影响的深远。目前在全国的十多个省市中,都发现了不同时期的烧窑遗址,南起河南的临汝、郏县、新安、鹤壁集、安阳、林县、浚县,
期刊
点翠工艺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是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点翠工艺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先用金或鎏金的银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依设计要求剪裁好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地子,以制成各种头饰、风景挂屏、摆件等工艺装饰品。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饰品,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  点
期刊
由国内卓越的艺术服务机构雅昌文化集团、雅昌艺术基金会主办,雅昌艺术网共同发起的“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2)”颁奖盛典于5月16日在故宫成功落幕。13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奖于当日揭晓。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艺术界经历着“在动荡中坚守,在争议中重建”,而今年,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贾方舟提出了“激活传统,释放自我,融入国际”的主题,这是在经过2011年的自我反省和坚守后
期刊
从某种意义讲,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之画种。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上与书法表里生发,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与象征,而寓意丰厚,乃为画史上千载不衰的画种。古往今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近代画家潘天寿就是这些画家中的一个。  潘天寿(1897—1971年),原名天授、大颐,号寿者,别号阿寿、心阿
期刊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然而画坛上却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相继涌现出“松江派”“新安派”“四王吴恽”“四大画僧”“金陵八家”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名家高手。江宁(今江苏南京)画家樊沂(生卒年不详,明末万历年间至清初康熙年间在世),作为“金陵八家”之一樊圻(1616年生,卒年不详)的胞兄,在当时亦名享一时。  一、画家樊沂的生平事迹  樊沂字浴沂,明代灭亡后遁居金陵城南的东园(今白鹭洲公园)回光寺一带,
期刊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唐代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宋代饮茶内容
期刊
在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萝岗车辆段施工地,也正是萝岗来峰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最新露面的5座古墓,于14日晚至15日清晨,一夜之间被施工方中铁二局用钩机摧毁。  施工方称:“这次现场的破坏,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标识,施T1人不清楚,是个误会。”广州市文物处处长刘小明表示,这起古墓挖掘事件确定为一起十分严重的破坏文物的恶性事件。专家团队将把鉴定结果通报给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由其进行全面的执法调查。  
期刊
艺术家简介:  周嗣铨,男,汉族,四川资中人,大学本科毕业,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7月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书法世家。舅公骆成骧是清朝末代状元,父亲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第一届文学系,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从小受父翰墨熏陶,研习书法,打下了深厚功底。经长期临写、研究和创作“篆、隶、楷、行、草”等多种风格的名帖,能写二十多种风格的书体,并自创新体。曾到东京书写日文书法,在国内外的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大奖。在多
期刊
信利博物馆创建于2011年10月,是由江蘇“信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峰先生发起组织并建立的民间文化实体。博物馆位于风光秀丽的无锡太湖胜景五里湖畔,辟有玉石、陶瓷、铜杂、字画等多种艺术品类展区。玉石类展区以古代玉器为主,上自新石器时期晚期,下至汉唐,陈列有不同时期的藏品,见证了中国远古社会的文明进程。其中商周时期的玉器,或庄严肃穆、或奇巧朴拙、或律动粗犷、或华丽精绝,其时代风格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期刊
艺术家简介:  吴东魁,195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82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1983年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著名国画家、鉴赏家、收藏家、教授,享受政府津贴的国画一级美术师,鲁西南画派创始人。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  出版国画专著《吴东魁画选》《吴东魁国画集》《吴东魁花鸟作品集》等十余部;中央电视台先后为其拍摄《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