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罗铫煎曲尘花(上)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唐代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宋代饮茶内容丰富于前朝,“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
  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自六朝以来,即为长江下游商品中转港口。东南茶叶,南北各窑茶器经长江和运河抵运镇江,向东入海运往各地。镇江出土的唐宋茶器分为银质与陶瓷两类,现借助文献资料及其他地方出土的唐宋茶器,作一比较与研究。
  一、唐代茶器
  1 银质茶器
  1982年元旦,镇江市丁卯桥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银器共计九百五十余件,出土器有酒瓮、盆、“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酒令筹、托、碗、盒、蝴蝶形小盒、鱼形小盒、镯、钗等,其中一部分为茶器。
  1)茶釜(鳆)
  共出土2件。宽沿,深腹,圜底,一件沿面设一对护耳及环状提梁,沿外刻“力士”二字。高10厘米,口径25.6厘米(图1)。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一件与此相似的提梁银锅。
  此类器物在唐时称为鍑。《茶经》云:“鳆,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鳆是煮茶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鳆是重要的茶器之一,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鳆中煎煮。
  2)火箸(火筴)
  圆杆状,上粗下细。上部刻“力士”二字。长32厘米(图2)。
  火箸唐时称火笑。唐代煮茶使用炭火风炉,不可缺少夹木炭的火筴。《茶经》云:“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缫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茶器中就有火箸,为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顶下有半厘米宽的凹槽,以系扣环,银箸以银丝编结的链子连接。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有“火箸一对”的记载。诗人刘兼《从弟舍人惠茶》的“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之句,可验证其功用。
  3)茶盒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出土2件。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盖面锤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缘刻八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鸿雁,足边沿饰有莲瓣纹。外底刻“力士”、“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25.6厘米(图3-1)。银盒造型端庄,刻花处鎏金,显得富丽堂皇,是唐代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鎏金鹦鹉纹银盒,圆顶盖,子母口,直腹下折成平底,矮圈足。盖面中心锤刻一对衔草鹦鹉,周围装饰飞雁十只,两者之间为一圈变体莲瓣纹带,以缠枝莲花相间,鱼子纹衬底,腹部以菱形连续纹样装饰,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高8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9厘米(图3-2)。
  鎏金莲瓣形银盒,四出莲瓣形。盒顶圆弧,盒盖和盒身部子母口相接,直腹,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顶部锤刻一对衔草鹦鹉,相间缠枝莲花,顶部以鱼子纹衬底,盖底腹部装饰一周缠枝菊花连续纹样。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足径6.5厘米(图3-3)。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这首唐诗提及的玉合就是装茶饼的容器。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无论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唐代茶盒分两类,大的盒装茶饼,小的则用于装茶粉末。
  4)茶则(茶匙)
  则面作铲形,近椭圆,长扁柄稍曲。柄背面刻“力士”二字。长33厘米(图4)。
  茶则,名日茶匙,为量器,茶末入釜,要用茶则来量取。《茶经·四之器》:“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清楚地说明了茶则的用途,茶则不仅是量器,而且在点茶时还用以击拂、搅拌汤花使茶末溶于汤中。蔡襄《茶录·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竹者轻,建茶不取。”
  5)茶勺
  勺面作半球形,长扁柄稍曲。柄背面刻“力士”二字。长26厘米(图5)。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没有专门提及茶勺,《茶经·五之煮》中有“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说明是用勺从茶釜中将茶汤舀出,再入茶碗中饮用。
  6)荷叶形盐台盖
  卷边荷叶形。顶饰柿蒂饰及曲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通高7.3厘米,口径20.6厘米(图6-1)。该器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提到放盐的容器“鹾簋”。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雷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图6-2),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台盘支架上有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其盖与此件相似,因唐代饮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7)茶托
  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图7)。
  西安和平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其中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茶拓子即为茶托。
  8)茶瓶
  塔形盖,盖钮呈宝珠形,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肩部设长流及把。底部有“力士”二字。通高25.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4厘米(图8)。
  晚唐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点茶最重要的器具是茶瓶,即执壶,此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蔡襄《茶录》载:“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9)熏炉
  出土时已残损。从现存部分看,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拆卸。圈足四面有对称的镂空如意云纹,两侧各刻一禽鸟,问饰卷草,外围各以联珠纹带作束腰形抱合。基座二层面上各刻以破式菱形、蔓草及变体莲瓣纹带。中间为承盘,宽沿,折边,平底。沿面刻一圈缠枝花卉,折边饰破式菱形纹一周,以鱼子纹为地。上部是炉盖,直壁,弧顶,葫芦形钮。钮饰重瓣覆莲纹。圈足内刻“力士”二字。残高16厘米,底径23厘米,如图9所示。
  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银熏炉,出土时盖面的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熏炉是辅助茶器,唐人注重品茗的环境,室内熏香可以保持空气清新,为品茗增添意蕴。
  2 瓷质茶器
  瓷质茶器在墓葬和遗址中都有出土,如镇江市商贸中心大市口的一处唐代文化地层,发掘面积近90平方米,出土瓷器100件,瓷片1481片,平均每平方米含1.1件瓷器及16片瓷片,在附近的一处灰坑出土瓷片2317片,以浙江越窑和长沙窑为主,大部分为茶器。现将典型的茶器介绍如下:
  1)刻划莲纹研磨器
  敞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内刻划莲纹。胎灰白色,口沿一周施褐釉。高4.1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7厘米(图10)。
  此器为研磨茶饼的器具,与棒杵配合使用,把饼茶研磨成茶末,是重要的茶器之一。
  2)秘色瓷茶碗
  出土2件。一件侈口,口为十曲花瓣形,坦腹斜收,平底内凹。胎浅灰细腻,全器施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均匀莹润。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作,代表越窑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高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7.3厘米(图11-1)。一件侈口,口为六曲,平折沿,尖圆唇,腹壁斜收,圈足。胎浅灰色,较细腻,全器施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均匀莹润。高7.6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7.4厘米(图11-2)。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3件与此相同的秘色瓷茶碗,是用于盛茶汤的容器。
  唐代茶圣陆羽在评论茶器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并将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3)青釉褐斑瓜棱瓷水注
  圆唇,敛口宽边,圆鼓瓜棱腹,腹下内收,假圈足,口沿下设八棱形短流。腹部饰对称的三组褐斑。胎灰白色,施釉不到底,釉色青黄。高8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6.5厘米(图12)。
  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为风炉和茶釜,水注作为辅助茶器系装水之用。
  4)黄釉盘口瓷渣斗
  圆唇,喇叭口,束颈,扁圆腹,平底。胎浅黄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高9.3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7厘米(图13)。
  此器形在汉代时就已出现,六朝时为盘口,口径较大,唐时器颈变细,此物可用以盛敛茶滓剩水,类似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的“滓方”,为辅助茶器。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按照闽南的习俗,每逢敬神祭祖、岁时节庆或人生礼俗,人们都要使用品种多样、图样精美的印模制作米粿,作为供品或礼物赠送。由于窑业的兴盛,除了木质和金属质地的粿印,闽南地区也常见.陶瓷质地的棵印。瓷粿印有不蛀不腐、花纹不变、易于脱模等优点,但相对较易损坏,故世数量较少。目前闽南地区所见的瓷粿印,大多为德化窑和磁灶窑的产品,年代范围涵盖明清至近现代。釉色以白釉和酱釉为主。白釉印模,有的瓷胎细腻坚实洁白,釉
期刊
福建积翠园艺术馆是二十年前福建省政府特拨专款在福州西湖之滨建成的。馆内主要藏品是北京军区后勤部原副政委陈英同志所捐赠的六百余件古今珍贵书画作品,包含了上至唐宋、下至现当代的诸多书画名家的精品之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四画僧之一的髡残的山水画也收录在其中。  髡残(1612-1673年),画僧,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俗姓刘,字介丘,号电住道人、残道者、石道人、石谿、白秃,出家后名髡残。是明末著名
期刊
第22届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月23日在俄罗斯索契市举行。在13日进行的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张虹以1分14秒02的成绩获得冠军,为中国摘取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速滑金牌。  1992年,在第16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我国冰上运动名将叶乔波,顶着严重的腰伤在速滑项目比赛中夺得两枚银牌。虽然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奖牌和速滑项目奖牌两个“零的突破”,但能够在速滑
期刊
铜镜,古人照面饰容的工具,其组成部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镜纹、镜铭、镜钮、钮座以及缘。镜形即铜镜的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菱形、葵花形、桃形、柄形镜等,形态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战国方形镜、唐菱花镜与葵花镜、宋亚字形镜与长柄镜等。除造型各异,铜镜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纹饰(如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物、神话等纹饰)也是专家、学者及文物收藏家研究和欣赏的主要内容。因为纹饰不仅和镜形一样
期刊
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卖会于5月29日开始预展,6月1日至6月6日拍卖,并于6月6日晚间顺利收槌,共计拍得28.3亿元。此次拍卖共有34件拍品成交价过千万,104件拍品成交价超过500万元。全场标王是高达3.25米的“清乾隆·紫檀高浮雕九龙西番莲纹顶箱式大四件柜”,这件故宫之外尺寸最大的宫廷四件柜以931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中国古董家具的世界纪录,并成为全球2013春季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中国艺术品。唐寅
期刊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所在地禹县古称“钧州”而得名。据考古资料发现,钧瓷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长达数百年。产地以禹县“古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延伸,古有“进入神重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之说。可见其规模之大和影响的深远。目前在全国的十多个省市中,都发现了不同时期的烧窑遗址,南起河南的临汝、郏县、新安、鹤壁集、安阳、林县、浚县,
期刊
点翠工艺是我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是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点翠工艺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先用金或鎏金的银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依设计要求剪裁好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地子,以制成各种头饰、风景挂屏、摆件等工艺装饰品。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饰品,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  点
期刊
由国内卓越的艺术服务机构雅昌文化集团、雅昌艺术基金会主办,雅昌艺术网共同发起的“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2)”颁奖盛典于5月16日在故宫成功落幕。13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奖于当日揭晓。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艺术界经历着“在动荡中坚守,在争议中重建”,而今年,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贾方舟提出了“激活传统,释放自我,融入国际”的主题,这是在经过2011年的自我反省和坚守后
期刊
从某种意义讲,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之画种。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上与书法表里生发,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与象征,而寓意丰厚,乃为画史上千载不衰的画种。古往今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近代画家潘天寿就是这些画家中的一个。  潘天寿(1897—1971年),原名天授、大颐,号寿者,别号阿寿、心阿
期刊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然而画坛上却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相继涌现出“松江派”“新安派”“四王吴恽”“四大画僧”“金陵八家”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名家高手。江宁(今江苏南京)画家樊沂(生卒年不详,明末万历年间至清初康熙年间在世),作为“金陵八家”之一樊圻(1616年生,卒年不详)的胞兄,在当时亦名享一时。  一、画家樊沂的生平事迹  樊沂字浴沂,明代灭亡后遁居金陵城南的东园(今白鹭洲公园)回光寺一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