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说里,生命都被置于特殊的情境当中,《去庆州》和《心脏》选取了救护车这一封闭空间展开作品的叙述,病人、医护人员、家属,构成了一组微妙的关系,面对生命的弥留,小说人物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环山公路》如同公路电影的情境设定,在路途之中将生命逼至绝境,反转又反转;而《镜子彼端的乌托邦世界》则虚拟出另一生存空间,在不同的星球中生命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但不管处于何种境遇,活着或者死去的生命都在一路绝尘向前狂奔,一刻也不曾犹豫驻足,唯有飘起的粉尘被读者细细挑选琢磨,精致得如同咖啡沫子被舔杯。
晨田《去庆州》,《广西文学》2019年第3期。小说中的“我”小韦是一名男护士,承担了一次跟随救护车送病人回老家的出诊任务,因为病人家属已经放弃治疗,所以“我”只需要保证病人在呼吸机和呼吸囊的帮助下能活着回到老家即可。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氧气已经不能支撑病人回到老家,而病人儿子把“我”当成挽救他父亲生命的唯一稻草,“我”只能拼命按着呼吸囊,营造一种病人还活着的假象,甚至男人很愿意相信这种假象,真相被救护车上的人自动屏蔽,对生命的暗示支撑着在场的人不崩溃。到达庆州后经历了一系列的风俗仪式,众人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病人死去的事实,而“我”也结束了挽救生命的表演。生命比任何时候都要缺少权利,它不属于它自己,它属于活着的人,活着的生命可以为死去的生命做出选择和认证,而了解真相的人却无法做出让生命动摇的改变,在小说中病人全程都不曾有机会说一句话,生命被掌控在护士、儿子手中,世界依旧如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死去的人也只能坦然接受命运的宣判,生命早已把无可奈何活成了理所当然。小说把男人描绘成一个胆小懦弱实际虚伪的人,而“我”洞察一切也深谙生命规则,“去庆州”是不可抵达的希望之地,也是生命不绝望的箴言,至此将伴随生命存在的世世代代。
双雪涛《心脏》,《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我”跟随救护车上的父亲一同前往北京治病,父亲因为心脏问题已经昏迷不醒,在这段路途中“我”回忆起了父亲一生的轨迹,他从年轻时候就一直坚持打拳,教给“我”学习生活的道理,和“我”探讨生死问题,弥留之际还不忘用生命的互相吞噬来宽慰他的儿子,父亲最后轻快地和“我”告别,因为他已经把生活的真谛传授给了“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小说消减了死亡带来的悲哀情绪,反而用诙谐幽默的语句惹人捧笑,生命的传承和消逝不可避免,父辈在人生中早已顿悟的道理,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明白,打了四十年的拳最终被父亲忘记,遗忘是接受的標志。生命的车轮不会为谁而停,就像闭上了眼睛的司机依旧可以用耳朵看路,从来不曾犹豫,唯有活着的时候过好自己的一生,才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接受另一种形态的存在。父亲一直用他的行动教育、感染着儿子,尽管他不善言辞,仍旧将父辈的信念复刻在儿子身上,带着期盼和美好祝愿,这是一次属于父和子的生命旅行,尽管有的生命一去不回,但活着的生命依旧要狂飙突进,消化掉心脏的阵痛和命运的无常。
水鬼《环山公路》,《青年作家》2019年第4期。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特别突出生命选择的无常,人物仿佛置身于一场“公路电影”中,环环相扣的紧张故事增加了生命存在的荒诞感。首先出场的摩托车司机抢了货车司机江大海的橘子;随后两个过路的歹人抢了摩托车司机的车,并把他捆在树上;接着赶上来的江大海用一泡尿羞辱了摩托车司机,报了被抢橘子的仇;过路的女人好心解开了摩托车司机,却被他恩将仇报,抢走了自己的车;摩托车司机最终追上两个歹人,并用女人的车撞死他们;江大海在汽车旅馆休息时遭人陷害,两个大汉试图杀死他;最终摩托车司机把江大海的车撞下了悬崖,大汉又把摩托车司机杀死了。小说没有具体的前因后果的设定,只截取了人物互相冲突的一段,更增加了故事叙述的紧张感,生命不知何时驶入设定好的命运漩涡,也不知最终止于谁手,在与他人的搏击中露出丑陋的真容。小说表现出一种暴力美学的快感,死亡与生命本能同步,在原始欲望笼罩下无视社会规则的杀戮和弱肉强食被展现出来,死亡成为捆绑生命的链条,但是各个人物都没有表现出深层的思考或犹豫,完全由本能支配自己的行为选择,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也带着毁灭和报复的畅快,人的生命不再具有理性,反而给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薛濛远《镜子彼端的乌托邦世界》,《上海文学》2019年第4期。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外星球,带有科幻主义色彩,但无法摆脱的还是现实社会的生存规律和法则。小说一共设置了八个不同的故事片段,将生活中一些深谙其道的潜规则表现出来,放大了生命的丑恶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极度排外情绪、职场欺压、不正当判罚、盲目溺爱、科技犯罪、平均主义以及道德绑架等等,各个星球轮番登场,逃不脱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压榨,科技与知识不再提供进步,整体对个体的过度捧杀,责任感的丧失和民主精神的缺乏,人性与镜像的撕扯,都不过是个体生命的选择与表达,任何社会有了人的参与,都不会变得轻松,更何况生命常常以放大和夸张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自我生命的价值被过分抬高和被欺压,会造成生命暗流的蠢蠢欲动,无力感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因此无暇顾及命运中的惆怅,而选择继续在镜像中沉沦。个体化的多元状态消解了生命的崇高,在人类社会可能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生命总是自私地向前发展,对于代价或是牺牲缺乏知觉和反思情绪,这种淡漠和决然的表现总是能引起更深的思索。
晨田《去庆州》,《广西文学》2019年第3期。小说中的“我”小韦是一名男护士,承担了一次跟随救护车送病人回老家的出诊任务,因为病人家属已经放弃治疗,所以“我”只需要保证病人在呼吸机和呼吸囊的帮助下能活着回到老家即可。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氧气已经不能支撑病人回到老家,而病人儿子把“我”当成挽救他父亲生命的唯一稻草,“我”只能拼命按着呼吸囊,营造一种病人还活着的假象,甚至男人很愿意相信这种假象,真相被救护车上的人自动屏蔽,对生命的暗示支撑着在场的人不崩溃。到达庆州后经历了一系列的风俗仪式,众人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病人死去的事实,而“我”也结束了挽救生命的表演。生命比任何时候都要缺少权利,它不属于它自己,它属于活着的人,活着的生命可以为死去的生命做出选择和认证,而了解真相的人却无法做出让生命动摇的改变,在小说中病人全程都不曾有机会说一句话,生命被掌控在护士、儿子手中,世界依旧如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死去的人也只能坦然接受命运的宣判,生命早已把无可奈何活成了理所当然。小说把男人描绘成一个胆小懦弱实际虚伪的人,而“我”洞察一切也深谙生命规则,“去庆州”是不可抵达的希望之地,也是生命不绝望的箴言,至此将伴随生命存在的世世代代。
双雪涛《心脏》,《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我”跟随救护车上的父亲一同前往北京治病,父亲因为心脏问题已经昏迷不醒,在这段路途中“我”回忆起了父亲一生的轨迹,他从年轻时候就一直坚持打拳,教给“我”学习生活的道理,和“我”探讨生死问题,弥留之际还不忘用生命的互相吞噬来宽慰他的儿子,父亲最后轻快地和“我”告别,因为他已经把生活的真谛传授给了“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小说消减了死亡带来的悲哀情绪,反而用诙谐幽默的语句惹人捧笑,生命的传承和消逝不可避免,父辈在人生中早已顿悟的道理,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明白,打了四十年的拳最终被父亲忘记,遗忘是接受的標志。生命的车轮不会为谁而停,就像闭上了眼睛的司机依旧可以用耳朵看路,从来不曾犹豫,唯有活着的时候过好自己的一生,才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接受另一种形态的存在。父亲一直用他的行动教育、感染着儿子,尽管他不善言辞,仍旧将父辈的信念复刻在儿子身上,带着期盼和美好祝愿,这是一次属于父和子的生命旅行,尽管有的生命一去不回,但活着的生命依旧要狂飙突进,消化掉心脏的阵痛和命运的无常。
水鬼《环山公路》,《青年作家》2019年第4期。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特别突出生命选择的无常,人物仿佛置身于一场“公路电影”中,环环相扣的紧张故事增加了生命存在的荒诞感。首先出场的摩托车司机抢了货车司机江大海的橘子;随后两个过路的歹人抢了摩托车司机的车,并把他捆在树上;接着赶上来的江大海用一泡尿羞辱了摩托车司机,报了被抢橘子的仇;过路的女人好心解开了摩托车司机,却被他恩将仇报,抢走了自己的车;摩托车司机最终追上两个歹人,并用女人的车撞死他们;江大海在汽车旅馆休息时遭人陷害,两个大汉试图杀死他;最终摩托车司机把江大海的车撞下了悬崖,大汉又把摩托车司机杀死了。小说没有具体的前因后果的设定,只截取了人物互相冲突的一段,更增加了故事叙述的紧张感,生命不知何时驶入设定好的命运漩涡,也不知最终止于谁手,在与他人的搏击中露出丑陋的真容。小说表现出一种暴力美学的快感,死亡与生命本能同步,在原始欲望笼罩下无视社会规则的杀戮和弱肉强食被展现出来,死亡成为捆绑生命的链条,但是各个人物都没有表现出深层的思考或犹豫,完全由本能支配自己的行为选择,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也带着毁灭和报复的畅快,人的生命不再具有理性,反而给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薛濛远《镜子彼端的乌托邦世界》,《上海文学》2019年第4期。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外星球,带有科幻主义色彩,但无法摆脱的还是现实社会的生存规律和法则。小说一共设置了八个不同的故事片段,将生活中一些深谙其道的潜规则表现出来,放大了生命的丑恶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极度排外情绪、职场欺压、不正当判罚、盲目溺爱、科技犯罪、平均主义以及道德绑架等等,各个星球轮番登场,逃不脱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压榨,科技与知识不再提供进步,整体对个体的过度捧杀,责任感的丧失和民主精神的缺乏,人性与镜像的撕扯,都不过是个体生命的选择与表达,任何社会有了人的参与,都不会变得轻松,更何况生命常常以放大和夸张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自我生命的价值被过分抬高和被欺压,会造成生命暗流的蠢蠢欲动,无力感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因此无暇顾及命运中的惆怅,而选择继续在镜像中沉沦。个体化的多元状态消解了生命的崇高,在人类社会可能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生命总是自私地向前发展,对于代价或是牺牲缺乏知觉和反思情绪,这种淡漠和决然的表现总是能引起更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