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深处有珍奇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服务于主题内蕴需求。因此,确立主题是文本解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然而,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项脊轩志》堪称独步,其独特性表現在:作为文学文本,该文由正文和补记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创作时间相隔十三年;作为教学文本,教材中删去了“论赞”部分。这一补一删是否影响文本主题的表达?备课时,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在浩繁的参考资料中爬罗剔抉、反复推敲,发现专家对此文主题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值得辨析。
  一、“亲-睛说”与“悲情说”
  教参对《项脊轩志》的主题表述为:“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可见,教参认为本文是一篇抒写亲情之作,持“亲情说”。邬国平认为:“归有光散文有两个突出主题,一是抒写亲情,二是批判社会。”“他表现家人亲情的主要作品有《先妣事略》《项脊轩记》《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祭外姑文》《寒花葬记》《亡儿甑孙圹志》《思子亭记》《女如兰圹志》《女二二圹志》等。”明确指出本文主题为抒写亲情。
  吴小如不赞同“亲情说”,他认为:“以本篇的写作主旨或主题思想而论,有人说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的,也有人说是作者从文章里表达了他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我们承认这些都是《项脊轩志》所具有的内容,而真正的主旨所在,却是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可见,“抑郁和悲哀”是吴小如对此文主题的独特见解。但详加推敲,不难发现,他强调此文是作者心灵的观照与抒写、悲情的倾诉与表达,却并没有指出文本真正意义上的“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因此,这是一种“悲情说”。
  二、“亲情说”“悲情说”之思辨
  出于对“亲情说”“悲情说”的考量,笔者以文本描写对象和内容为视角,构建了群文阅读体系。采用文本互读的方式,对归有光表现家人亲情的上述作品进行比较,以求互证。在认真研读了邬教授列举的作品后,笔者发现《先妣事略》《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并序》《祭外姑文》《寒花葬记》《亡儿甑孙圹志》《思子亭记》《女如兰圹志》《女二二圹志》都是直接写人,由人及事。而《项脊轩志》是叙写物——项脊轩,由物及人,作者记述和回忆了与项脊轩有关联的人和事。写祖母时,作者选取祖母“持一象笏至”与说“他日汝当用之”,看似平静的叙述,却激起了作者内心振兴家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写妻子时,紧扣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与读书生活密切相关的情节来叙述。写母亲时,作者借老妪之口,道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虽然没有直接写母亲对“我”读书求仕、振兴家道寄予厚望,但从“余泣,妪亦泣”与“令人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从这层意义来看,《项脊轩志》并非满足于亲情诉说或悲情演绎,还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抱负,积极用世、成就功名、振兴家道的期许蕴藉于对“三世遗迹”的追忆中。正如唐时升代王锡爵所作的《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所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语体风格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需要,而卒章显志的创作特点又为我们审视主题提供了另一重视角。归有光在悼念其妾寒花的《寒花葬记》结尾处写道:“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在悼念其妻王氏的《王氏画赞并序》结尾处写道:“涕泣而为作赞曰:哀窈窕,思《关雎》,杳不见,乘云霓。堕明月,遗轻裾。风萧萧,惨别离。来陈宝,景帝珠。何珊珊,是耶非?”在悼念其女的《女二二圹志》结尾处写道:“呜呼!予白乙未以来,多在外。吾生女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在悼念其妻魏氏的《世美堂后记》结尾处写道:“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品味诸如“吁”“也已”“呜呼”等虚词,我们能涵泳出作者蕴含其中的不幸与悲哀,这种心境难以言表,只能诉诸虚词的叠加与感叹的反复。《项脊轩志》正文结尾写道:“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作者模仿“太史公日”的笔法,以曾经“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妇清、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不甘寂寞的心境;而生命深处的“奇景”又通过两个反问句的连用传达出来。这正是作者前进的动力与奋斗的方向,标示着作者的人生志向。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本文的主题应该是“言志”。
  三、“言志说”的确立
  林纾在评价《项脊轩志》时写道:“然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壈,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细读文本,笔者发现,围绕“项脊轩”,作者依次写到了“余稍为修葺”“室坏不修”“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这看似悖论的“修葺”与“不修”,实则指向一种动作行为——“修葺”,两种相互纠缠的情感态度——“修葺”与“不修”。此时,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在语言的张力场中,探赜作者“所言志、所载道”,便是走进文本的不二法门。
  修葺项脊轩本是一件小事,但作者在《项脊轩志》一文的正文和补记部分反复述及,而且两处相隔十三年之久,是情感之使然,还是志向之驱使?其碧波深处的珍奇值得探究。
  教参归纳正文第一段段意为:“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轩’的由衷热爱。”细加审视,不难发现,教参忽略了作者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修葺前后轩中读书生活的变化。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修葺前作者于轩中的读书生活,但在大母的话语里有清晰的呈现:“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品咂语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闭门苦读、渴望一举成名的儒雅文人形象。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作者“日默默在此”读书的动力源自何处?根据对作者身世经历的梳理探析,笔者认为一方面来自于他自身“有志于学”的抱负,他在《梦鼎堂记》中写道:“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之时,兴尧舜周孔之道。”在《沈次谷先生诗序》中写道:“余少不自量,有用世之志。”可见,作者少时就已超越了“小我”的情感世界,具有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的“大我”胸襟。另一方面来自于家族分崩离析、家道衰落的历史隐痛。文中写作者“瞻顾遗迹”时,发出“令人长号不自禁”的喟叹。遗迹何以触痛作者灵魂深处?笔者认为,其中刻有作者家族团结振兴的印记,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震慑,与“余”读书久不见效形成对比。“令人”而非“令余”,足以表明这是一种普世情怀。如此看来,这两个层面的动因有一个共同指向,即成就功名、重振家业、兴邦知礼的志向。“修葺”前可以看作志向孕育阶段。   修葺以后,文中直接描写了作者于轩中的读书生活,“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不仅写出了其积极投入的状态,更是作者心境的表达。“长啸”“高歌”是古人述志、抒怀的常用方式,如岳飞在《满江红》中用仰天长啸来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满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归有光在18岁左右写此正文,20岁时考中秀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蜕变,从这一蜕变过程来看,此次项脊轩的修葺已超越了“使不上漏”的实用功能,成为作者心灵祈求的对象。
  我们对比修葺前后作者于轩中读书生活的变化,便能明了,作为外物的项脊轩是作者内在生命状态的体现,它的破败是家族衰败的象征,它的修葺正象征着作者发奋读书、重振家族的开始。按此理解,笔者认为“论赞”部分的“余区区处败屋中”,“败屋”不仅指书斋的破旧,还指家道的中落。而蜀妇清、诸葛亮的自比表明作者坚定的志向丝毫没有动摇。因此,对“论赞”的理解并非如教参所言:“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补记中的“复葺”又成为归有光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复葺”以前,作者屡试不第,仕途命运蹭蹬,功业未成,但妻子来归给枯燥平淡的读书生活平添几分樂趣。归有光在《请敕命事略》中写到先妻对自己的鼓励:“吾自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可见,妻子不仅化解了作者生活的窘境,还点燃了作者读书的希望与激情。妻子的离世使作者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无所归依。因此,作者写道:“吾妻死,室坏不修。”“不修”是一种悲情的倾诉,象征着理想的破灭。其后二年,作者又为何“使人复葺南阁子”?文中写“余久卧病无聊”,“无聊”就是无依靠,精神空虚。对于一个家道中落的旧知识分子来说,唯一的希望便是科举求仕、振兴家业。作者31岁时写补记,也大概于此时“复葺”项脊轩,35岁考中举人,按理来说,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蜕变。因此,“复葺”隐喻着他又一次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发愤苦读,重建理想与希望,振兴家邦。
  综观全文,作者以项脊轩为绾合全篇思想情感的一个扭结,以它的“破漏-修葺-室坏-复葺”为明线,蕴含其中的是作者的心态律动,标示着其理想“孕育-建立-破灭一重建”的过程,这正是文本“所言志、所载道”,即成就功名、重振家业、兴邦知礼。尽管世事沧桑,作者内心之志从未动摇。无怪乎我们读此文时,正文和补记没有逻辑裂痕,而是意脉相承。
  文本解读是一个不断祛蔽求真的过程,要揆察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核,主题的确立不可或缺。由于读者解读文本的视角与策略不同,同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存在着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呈现出多重主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主题有“爱情说”“讽喻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等。这自然生成了另一重意义上的文本“缝隙”,提供了多维思辨空间。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时还是要立足于文本的语辞世界,在语义与语理分析中追根溯源。唯有遵作者所思之路,才能“识斯真”,勘破文本的主题。
其他文献
一只普通的蓝边碗也能成就一篇考场作文,这不能不让人赞叹作者的心思之巧,文笔之妙。  心思之巧一在善于谋篇布局。文章善用设疑和蓄势。开篇即曰“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接着故作神秘:“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此乃一疑。面对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之瓷器,借“有人”给出建议,再大呼“又错啦!”此二疑。观赏了各色瓷器终不知何取时,忧伤不已:“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期刊
4月27日,一场号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真实的武术比赛”在四川成都举行。比武双方分别是北京什刹海体校散打教练、MMA(综合格斗)教练徐晓冬,与雷公太极创始人雷雷。在这场非正式搏击赛中,徐晓冬仅用10秒时间就将雷公击倒在地。对于这次非正式比赛,徐晓冬表示自己是在“打传统武术的假”。而太极雷公也表示自己是由于客观原因而败阵,并叫板徐晓冬“再战一场”。这场“徐雷之战”,也引发了网友对于传统武术是否能打之争
期刊
人为什么需要写作呢?  这个纷繁扰杂的世界不断地给我们的心灵撒上灰尘,布上阴霾,我们需要写作来扫除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便是写作的意义,也是作文命题人出题的初衷。2016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便延续了这一初衷。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简洁明了,没有设置什么审题障碍,回归简单。每一个考生都有材可用,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佳作
期刊
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今天,教学《史记》选读,如何走出以知识积累为单纯指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利用史料,读出文学味,读出史学味,充分挖掘《史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功用,应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内容。《史记》之所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在于其超绝的史学价值与杰出的文学价值。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在引导学生研读《史记》篇目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
期刊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被选人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解读者多将该词与柳永本人联系在一起,如有人认为该词是柳永与妻作别之作,也有人认为该词是柳永写给情人的,还有人认为该词写的是柳永仕途失败流落江湖而产生的孤苦伶仃之感。这些解读赋予了该詞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而忽略了柳永所处的时代、当时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尚。若深入综合考察,则不难发现,《雨霖铃·寒蝉凄切》更像是一首代言体的商业作品,
期刊
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以统编本教材为例,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统编本语文教材中蕴含大
期刊
概念型材料作文是高考一种常考题型。合理界定和解说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写作的起点。但学生写作中存在着不少概念界定不准确的问题,亟待教师在作文讲评课上明确审题的方法,指出问题所在。  议论文在说理论证过程中,离不开概念的界定。通俗地讲,概念界定就是解释、阐述概念在文中的具体意思。界定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事物的特性,二是这个概念所指事物的范
期刊
语序,指语言单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先后顺序。在汉语言系统里,语序是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语序的变动能使词组或句子表意大不相同;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它还可以让表达的内涵丰富多彩、含蓄宛曲且意味深长。如“这个人不大老实”和“这个人大不老实”,虽然同说一个对象,都是批判性的评价,但由于程度副词“大”的位置变换,后者的语意比前者重得多。下面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简单分析,来体会因语序变换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奇特效
期刊
近日,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在学生面谈过程中,让家长做问卷调查的消息刷屏朋友圈,在为期两天的上海民办中小学面谈日,网友反映学校为父母准备的考题难度很大,还有学校查三代,调查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学历职务。目前上海市教委就两所学校作出处理意见:在全市教育系统通报批评;要求两校公开致歉并核减明年的招生计划;要求各区和各民办学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各项工作。目前两校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我国经典古诗文与近现代名家作品,其中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仅是课文内容便涵盖广泛,课外更是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取阅读资源中最有教学价值、最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内容,摒弃价值不高、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成长无益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删繁就简”,找到价值高、易拓展、成体系、合学情的传统文化阅读方法,真正挖掘出文本的文化价值。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