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小学语文的“断层”现象
为使学生从小学平稳过渡到中学,近几年,我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的教研资源,对学校六、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文方面的调查研究。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觉得中学语文课平淡,没有小学语文精彩;1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学生课堂上来不及反应;还有约12%的学生认为中学的阅读理解题目太难,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甚至连文章都读不懂。因此,有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小学时成绩优秀的孩子成了班上的“中等生”甚至“后进生”。种种迹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断层”现象。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比较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差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中学科目多,学习时间少,重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懂得了中小学语文的差异,就会明白转变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学习模式。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构建初步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214500)
为使学生从小学平稳过渡到中学,近几年,我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的教研资源,对学校六、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文方面的调查研究。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觉得中学语文课平淡,没有小学语文精彩;1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学生课堂上来不及反应;还有约12%的学生认为中学的阅读理解题目太难,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甚至连文章都读不懂。因此,有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小学时成绩优秀的孩子成了班上的“中等生”甚至“后进生”。种种迹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断层”现象。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比较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差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中学科目多,学习时间少,重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懂得了中小学语文的差异,就会明白转变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学习模式。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构建初步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