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灵的洗礼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午时分,我自绿城出发,约两小时的路程后,抵达南昌。
  此刻,南昌的天空有些阴沉,不久,阴云密布,大雨倾盆。我的心也同样变得沉重。江西于我来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曾历经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政权、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它见证了腥风血雨,枪林弹雨,我油然而生一股崇敬之情。我自小便崇拜英雄,他们给我奋斗的力量,给我人格的尊严,给我学习的榜样,予我前进的方向。
  我大半生在商海里打拼,经历过苦辣酸甜,花开花落,也曾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作为一名基层的企业党组成员,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此次来南昌学习,更是难得的自我提升的机会。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风雨洗礼之后,南昌城雨过天晴。顾不上卧床休憩,来不及思乡念亲,我肩负着一个巨大的问号,一个历史的问号,这问号不是屈原的《天问》里的千古问号,不是《十万个为什么》里儿童好奇的问号,也不是福尔摩斯神探惊叹的问号,更不是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里神秘的问号。这个问号,让我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南昌的古城,感受和阅读英雄城市的百年风采。我精神振奋,激情澎湃,又心情沉重,扛着这个沉甸甸的问号前行,行走在大街小巷,行走在寻常巷陌,行走在桥廊亭阁,行走在历史与未来交错的十字路口。
  沿着绿荫掩映的街道,一路来到了八一广场。最初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着的八一起义纪念塔。纪念塔是广场中的标志性建筑,高五十三点六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座正面镌刻着“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碑文,东、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装起义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铜胎鎏金大字,塔顶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汉阳造”步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整座纪念塔造型雄伟挺拔,塔顶的八一军旗迎风飘扬,十分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塔前,有一条河,名为“金水河”。河长一百二十米,宽十四米,河上架设有两座造型别致的金水桥,桥长五米。金水桥上有八一音乐喷泉,此起彼伏的喷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黄河颂》《咱们工人有力量》《咱当兵的人》《为了谁》《走进新时代》等著名歌曲,形成水舞歌飞、色彩斑斓的视觉与听觉壮景。
  八一广场中心树立着浮雕,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都瑞金、万里长征、敌后抗日、解放战争和钢铁长城。浮雕背面是江西现存的八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即井岡山、庐山、三清山、三百山、龙虎山、仙女湖、梅岭、龟峰。
  广场南面设置了雄伟的八一升旗台。这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授旗仪式和升国旗仪式的地方。升旗台北侧,一方高大的汉白玉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突出了南昌在中国革命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升旗台南侧,与之相对称的汉白玉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了井冈山道路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广场南部直通升旗台的中轴线上,铺设了一条四十九米长、四点九米宽,由透明玻璃构成的步行道。步行道由三十二块汉白玉镌刻而成,石雕用八千余字,展示了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八一南昌起义至二〇〇三年“神舟五号”升天,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史,堪称一幅雄浑壮观的军史碑廊。
  我久久伫立在英雄纪念碑下,脑海中浮现出那段峥嵘岁月。往事沧桑,蓦然回首,已是潸然泪下。第二天下午,我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中山路三百八十号,占地面积五千九百零三平方米,这里原为江西大旅社,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发动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江西大旅社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多年来,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品进行了翻修,并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又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象,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还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将新的陈列物和复原陈列品相结合,使整个纪念馆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它给我们以启示,赋予我们责任感与使命感。
  接下来的日子,我有幸来到南昌大学聆听教授们的授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红军后代丁老师,讲述她爷爷参加革命的动人故事。战争年代的勇士们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让我思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报效祖国,才能不负革命先烈的嘱托。
  英雄的南昌,英勇的南昌。历史的南昌,现代的南昌。
  紧张的学习之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上了庐山。这座名山承载了中国多少历史和文化,在庐山上, 我想了很多,很多……
  不久,我借道去了离南昌不远的九江。站在古老的浔阳江畔,回忆起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并参观了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多少名家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
  此次江西之行,是一次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令我的灵魂得以进一步净化与升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主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义,我也意识到,坚持文化自信,保持精神本色有多么重要。是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其他文献
七绝·美丽装  清风俊鸟芳芬场,草盛花香蜜蜂忙。  高楼飘下颂扬曲,滩地挂出美丽装。  七律·三秋  抠紧天时抢种收,白天夜晚赶三秋。  青灵碧野金黄致,健壮耕牛大声吼。  劈旧培新堆玉粒,扬帆载物货出游。  聪明硬汉捋胳干,巧手叠山汗水酬。  夏日清晨  清晨雾霭无声动,月隐阳出暗透红。  早起勤人匆踏路,扬鞭骏马奔新城。  河边树叶  风吹翠绿着装碧,雨缀银珠叶暗翻。  蔽日遮天莹闪烁,鸳鸯戏
期刊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颗渴求健康长寿的心。历史上,关于“长生不老” 的传说更是层出不穷,炼丹说、寻求不死仙药說、得道成仙说,林林总总。但在广西永福县的百寿镇,健康长寿可不是传说。  今天的中国有八十个长寿之乡,其中二十五个落户广西,遍布八桂的东、南、西、北、中。其中以“寿” 字命名的,却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永福县百寿镇。  百寿镇,曾名永宁州、永宁县,后因“百寿图”石刻更名为
期刊
第七章 神犬黄豆  1  初冬的早上,晨雾还未消散,薄薄地罩在田野上,地里小麦已经有半寸高,笔直的地垄纵横交错,给荒凉的冬日涂上了一层墨绿的色彩。地面上覆着一层白霜,路旁的野草枯枝挂着晶莹的霜花,平添了几分雅致。  五月停下了脚步,田野里四处望不到人影,小路上只有自己踩出的一溜脚印儿,她跳了跳,活动一下双腿。这已经是她出来锻炼的第五天了,为了八百米跑能及格,她也是狠狠地下了决心,每天逼着自己早起半
期刊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
期刊
千百年来,兴安灵渠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足见灵渠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论年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论功能,灵渠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对秦朝统一中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
期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街名气甲阳朔。  有人说,去桂林不游漓江,等于没去桂林;到阳朔不逛西街,等于没到阳朔。阳朔西街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以至于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  阳朔西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道路并不是很宽阔,约八米有余,从东头走到西尽头,长度也不过八百米,它东起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会。就是这样一条说长不长说宽也不宽的老街,却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风雨,依然引人入胜。它
期刊
一九六一年,电影《刘三姐》将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文化推向了高潮,影片中秀丽的桂林山水、智慧的刘三姐、动听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从此,前来桂林寻访刘三姐、聆听山歌,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其实,刘三姐的故乡不在桂林,而是在河池市宜州区的刘三姐镇。由于无法磨灭少年时代观影的美好记忆,我也踏上了探访刘三姐故里的旅途。  从南宁一路驱车往北二百多公里,便来到刘三姐故里。此地位于广西石灰岩地区,奇峰
期刊
到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游玩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座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风雨桥。它们好像一道道彩虹横跨溪河两岸,供人们往来交通。据说,在秀美的三江大地上,总共有一百多座风雨桥, 游走侗族村寨,不经意间抬头就会看到一座宏伟的风雨桥。  三江侗乡风雨桥长短不一、姿态万千,背后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出名的当数程阳风雨桥和岜团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又名永济桥、盘龙桥,位于三江县林溪镇,是广西众多风
期刊
我每年都组织一次下乡慰问贫困户的活动。一次我们来到一个村庄,慰问五户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已搬离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平房,但由于没有钱装修,房子依然是毛坯,屋内空荡荡的。  五家困难户的硬件条件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只住着两个老人的贫困户。老人家都是六十多岁的年纪,男主人常年卧病,老妇身体也很羸弱,他们养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早已远嫁他乡,儿子为了挣
期刊
夏天的记忆流过秋天的河流,时光就这样匆匆地、不着痕迹地把人带入另一个季节。还来不及整理夏天的记忆,各种秋的韵味就开始喷涌而出,满眼都是秋天的景和在秋季里忙着收获的人,心里想念的都是秋天里结识的朋友,和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  我在夏热未消的初秋走过人潮涌动的老街,即将下山的太阳依然释放着十分的热情,那光线鲜红耀眼,而且带着几分燥热,斜映在老街沿街铺面的遮阳棚上,反射出橘黄柔和的光。那军绿色的遮阳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