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兴安灵渠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足见灵渠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论年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论功能,灵渠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对秦朝统一中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于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兴安灵渠,碧水滔滔。道不尽的时空际遇,理不清的悠悠情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师岭南,以期尽快统一中国。不料苦战三年,毫无建树。究其根源,是五岭阻挡,粮草补给困难。始皇帝建立霸业之心不死,遂命监察御史史禄负责修建灵渠。传说秦朝先后任用张、刘、李三位石匠开凿灵渠。姓张的工匠开凿了三十多公里的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但两条河的水位相差好几丈,他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被秦始皇杀了。刘姓工匠用多级升降水位的陡门,解决了水位相差这个问题,船只可以顺利通航。可他没有解决灵渠分水和一些堤坝崩坏的问题,也被秦始皇杀害了。李姓工匠接任后,在总结前两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灵渠的彻底浚通。灵渠修好,千舟竞发,风帆浩荡,为强秦平定岭南扫清了障碍。令人意外的是,在秦始皇龙颜大悦、赏封李姓工匠时,工匠却说灵渠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请皇帝给前两人平反,堂堂的皇帝当然不肯承认过错;李姓工匠觉得自己独占功劳,心怀愧疚,便在开庆功大会时拔剑自刎。后人感怀这三位石匠的恩德,就把他们埋在灵渠的粟家桥边上,尊称他们为“三将军”,至今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墓碑。至于史禄,人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他的赫赫功勋,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如今,后人漫步渠旁,看着水流不息,难免会好奇发问:秦堤身处激流,何以得稳固千年?针对这个问题,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灵渠建成后,因铧嘴“三七分流”,南海自然多出了三分水。东海龙王心生不满,便命令他名叫囚的猪婆精变的小儿子把秦堤比较险要的一段拱倒。白鹤大仙云游岭南时,看到秦堤崩塌,洪流千里,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为了不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被杀害,就把自己在四川的一块座石飞来,镇住了猪婆精。从此,渠道再也没有崩塌过。至今,灵渠边上还置有“飞来石”供后人瞻仰。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灵渠与湘江并行且落差很大,江洪激流之下,秦堤难免会崩塌。
不容置疑的是,灵渠凝结着中国历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曾有一名现代水利工程师勘察了灵渠的地理方位后,感叹道:“假如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测定,灵渠最终还是选在这个地点修建。”两千多年前的工程至今还让后人如此叹服,可见灵渠的选址非常精准。伫立灵渠,仰望历史星空,我们不得不为古人高超的智慧而感叹,不得不为勤劳勇敢的人们的创造力而感叹。
一项伟大的工程,经得住历史的推敲,经得住风雨的考验。大、小天平作为灵渠的主体部分,上下河段全是浮砂河床,灵渠为何能挺立两千多年还坚如磐石,这又是长久以来的不解之谜。前几年,兴安县对河床进行加固时,惊讶地发现堤坝里面有些木桩,上面再放着大方块石和片石。专家称,这种构造使得水坝不容易被洪水冲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小天平的泄水面很宽,洪水来时可以顺利地泄于湘江古道,而上方的铧嘴“三七分流”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大、小天平筑坝,铧嘴分流,北渠弯道控制流速,陡门平衡水位,泄水天平控制流量。就這样,尽管湘漓两江的水位高差不一,流向南北迥异,灵渠却舟楫之便,通航无阻。待湘漓牵手,楚越通航,帆来樯往,运兵输粮,强秦一统岭南,百越从此归邦。
灵渠建于秦朝,为秦朝统一中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秦朝之后,灵渠好像被历史抛弃了一样,静静地沉寂在桂西北的大地上。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始终坚如磐石。
从最早的军事设施,到沿用至今的灌溉水利,从泄洪调水到设闸保航,灵渠先后耗用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树立这座不朽的丰碑?如今渠边乌篷船不再,战船不再,但两岸炊烟依旧,亭台依稀。文人墨客,来来去去,留下无数名篇佳作,让灵渠成为后人游览观光和凭吊历史的名胜古迹。游览灵渠,你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的岭南水镇风情。
今天的兴安人把灵渠之美扩展延伸,水街的重建,整理出灵渠鼎盛年代的韵味和内涵,日渐成为当地旅游的热点。人们依水而居,借着灵渠的声名远播和桂西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方圆百里的百姓发展生态旅游业,吃上了“旅游饭”。历史的发展铸造了灵渠,灵渠的建设,仿佛注定这里千百年后的繁华。人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领略岭南的风情,追溯历史的荣光,感叹先人的智慧,怀古惜今。听着潺潺的水声,漫步在灵渠附近的水街,操着不同语言的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孩童的嬉闹、老叟的欢笑随处可见,还有各色美食和精美的地方工艺品,仿佛都是历史的馈赠和延续,诉说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传说。走在任何一条街巷,米粉飘香、米粑诱人、米酒甘醇、美景醉人,历史的回声此起彼伏,它们共同构筑了兴安灵渠景区独特的魅力,“中国十大魅力城镇”因此加冕。二〇一八年八月,灵渠更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穿越湘桂走廊之原野,吐纳湘江漓水之波涛。善水灵渠,千古流芳。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于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兴安灵渠,碧水滔滔。道不尽的时空际遇,理不清的悠悠情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师岭南,以期尽快统一中国。不料苦战三年,毫无建树。究其根源,是五岭阻挡,粮草补给困难。始皇帝建立霸业之心不死,遂命监察御史史禄负责修建灵渠。传说秦朝先后任用张、刘、李三位石匠开凿灵渠。姓张的工匠开凿了三十多公里的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但两条河的水位相差好几丈,他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被秦始皇杀了。刘姓工匠用多级升降水位的陡门,解决了水位相差这个问题,船只可以顺利通航。可他没有解决灵渠分水和一些堤坝崩坏的问题,也被秦始皇杀害了。李姓工匠接任后,在总结前两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灵渠的彻底浚通。灵渠修好,千舟竞发,风帆浩荡,为强秦平定岭南扫清了障碍。令人意外的是,在秦始皇龙颜大悦、赏封李姓工匠时,工匠却说灵渠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请皇帝给前两人平反,堂堂的皇帝当然不肯承认过错;李姓工匠觉得自己独占功劳,心怀愧疚,便在开庆功大会时拔剑自刎。后人感怀这三位石匠的恩德,就把他们埋在灵渠的粟家桥边上,尊称他们为“三将军”,至今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墓碑。至于史禄,人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他的赫赫功勋,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如今,后人漫步渠旁,看着水流不息,难免会好奇发问:秦堤身处激流,何以得稳固千年?针对这个问题,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灵渠建成后,因铧嘴“三七分流”,南海自然多出了三分水。东海龙王心生不满,便命令他名叫囚的猪婆精变的小儿子把秦堤比较险要的一段拱倒。白鹤大仙云游岭南时,看到秦堤崩塌,洪流千里,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为了不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被杀害,就把自己在四川的一块座石飞来,镇住了猪婆精。从此,渠道再也没有崩塌过。至今,灵渠边上还置有“飞来石”供后人瞻仰。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灵渠与湘江并行且落差很大,江洪激流之下,秦堤难免会崩塌。
不容置疑的是,灵渠凝结着中国历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曾有一名现代水利工程师勘察了灵渠的地理方位后,感叹道:“假如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测定,灵渠最终还是选在这个地点修建。”两千多年前的工程至今还让后人如此叹服,可见灵渠的选址非常精准。伫立灵渠,仰望历史星空,我们不得不为古人高超的智慧而感叹,不得不为勤劳勇敢的人们的创造力而感叹。
一项伟大的工程,经得住历史的推敲,经得住风雨的考验。大、小天平作为灵渠的主体部分,上下河段全是浮砂河床,灵渠为何能挺立两千多年还坚如磐石,这又是长久以来的不解之谜。前几年,兴安县对河床进行加固时,惊讶地发现堤坝里面有些木桩,上面再放着大方块石和片石。专家称,这种构造使得水坝不容易被洪水冲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小天平的泄水面很宽,洪水来时可以顺利地泄于湘江古道,而上方的铧嘴“三七分流”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大、小天平筑坝,铧嘴分流,北渠弯道控制流速,陡门平衡水位,泄水天平控制流量。就這样,尽管湘漓两江的水位高差不一,流向南北迥异,灵渠却舟楫之便,通航无阻。待湘漓牵手,楚越通航,帆来樯往,运兵输粮,强秦一统岭南,百越从此归邦。
灵渠建于秦朝,为秦朝统一中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秦朝之后,灵渠好像被历史抛弃了一样,静静地沉寂在桂西北的大地上。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始终坚如磐石。
从最早的军事设施,到沿用至今的灌溉水利,从泄洪调水到设闸保航,灵渠先后耗用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树立这座不朽的丰碑?如今渠边乌篷船不再,战船不再,但两岸炊烟依旧,亭台依稀。文人墨客,来来去去,留下无数名篇佳作,让灵渠成为后人游览观光和凭吊历史的名胜古迹。游览灵渠,你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的岭南水镇风情。
今天的兴安人把灵渠之美扩展延伸,水街的重建,整理出灵渠鼎盛年代的韵味和内涵,日渐成为当地旅游的热点。人们依水而居,借着灵渠的声名远播和桂西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方圆百里的百姓发展生态旅游业,吃上了“旅游饭”。历史的发展铸造了灵渠,灵渠的建设,仿佛注定这里千百年后的繁华。人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领略岭南的风情,追溯历史的荣光,感叹先人的智慧,怀古惜今。听着潺潺的水声,漫步在灵渠附近的水街,操着不同语言的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孩童的嬉闹、老叟的欢笑随处可见,还有各色美食和精美的地方工艺品,仿佛都是历史的馈赠和延续,诉说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传说。走在任何一条街巷,米粉飘香、米粑诱人、米酒甘醇、美景醉人,历史的回声此起彼伏,它们共同构筑了兴安灵渠景区独特的魅力,“中国十大魅力城镇”因此加冕。二〇一八年八月,灵渠更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穿越湘桂走廊之原野,吐纳湘江漓水之波涛。善水灵渠,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