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水灵渠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兴安灵渠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足见灵渠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论年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论功能,灵渠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对秦朝统一中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于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兴安灵渠,碧水滔滔。道不尽的时空际遇,理不清的悠悠情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师岭南,以期尽快统一中国。不料苦战三年,毫无建树。究其根源,是五岭阻挡,粮草补给困难。始皇帝建立霸业之心不死,遂命监察御史史禄负责修建灵渠。传说秦朝先后任用张、刘、李三位石匠开凿灵渠。姓张的工匠开凿了三十多公里的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但两条河的水位相差好几丈,他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被秦始皇杀了。刘姓工匠用多级升降水位的陡门,解决了水位相差这个问题,船只可以顺利通航。可他没有解决灵渠分水和一些堤坝崩坏的问题,也被秦始皇杀害了。李姓工匠接任后,在总结前两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灵渠的彻底浚通。灵渠修好,千舟竞发,风帆浩荡,为强秦平定岭南扫清了障碍。令人意外的是,在秦始皇龙颜大悦、赏封李姓工匠时,工匠却说灵渠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请皇帝给前两人平反,堂堂的皇帝当然不肯承认过错;李姓工匠觉得自己独占功劳,心怀愧疚,便在开庆功大会时拔剑自刎。后人感怀这三位石匠的恩德,就把他们埋在灵渠的粟家桥边上,尊称他们为“三将军”,至今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墓碑。至于史禄,人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他的赫赫功勋,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
  如今,后人漫步渠旁,看着水流不息,难免会好奇发问:秦堤身处激流,何以得稳固千年?针对这个问题,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灵渠建成后,因铧嘴“三七分流”,南海自然多出了三分水。东海龙王心生不满,便命令他名叫囚的猪婆精变的小儿子把秦堤比较险要的一段拱倒。白鹤大仙云游岭南时,看到秦堤崩塌,洪流千里,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为了不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被杀害,就把自己在四川的一块座石飞来,镇住了猪婆精。从此,渠道再也没有崩塌过。至今,灵渠边上还置有“飞来石”供后人瞻仰。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灵渠与湘江并行且落差很大,江洪激流之下,秦堤难免会崩塌。
  不容置疑的是,灵渠凝结着中国历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曾有一名现代水利工程师勘察了灵渠的地理方位后,感叹道:“假如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测定,灵渠最终还是选在这个地点修建。”两千多年前的工程至今还让后人如此叹服,可见灵渠的选址非常精准。伫立灵渠,仰望历史星空,我们不得不为古人高超的智慧而感叹,不得不为勤劳勇敢的人们的创造力而感叹。
  一项伟大的工程,经得住历史的推敲,经得住风雨的考验。大、小天平作为灵渠的主体部分,上下河段全是浮砂河床,灵渠为何能挺立两千多年还坚如磐石,这又是长久以来的不解之谜。前几年,兴安县对河床进行加固时,惊讶地发现堤坝里面有些木桩,上面再放着大方块石和片石。专家称,这种构造使得水坝不容易被洪水冲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小天平的泄水面很宽,洪水来时可以顺利地泄于湘江古道,而上方的铧嘴“三七分流”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大、小天平筑坝,铧嘴分流,北渠弯道控制流速,陡门平衡水位,泄水天平控制流量。就這样,尽管湘漓两江的水位高差不一,流向南北迥异,灵渠却舟楫之便,通航无阻。待湘漓牵手,楚越通航,帆来樯往,运兵输粮,强秦一统岭南,百越从此归邦。
  灵渠建于秦朝,为秦朝统一中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秦朝之后,灵渠好像被历史抛弃了一样,静静地沉寂在桂西北的大地上。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始终坚如磐石。
  从最早的军事设施,到沿用至今的灌溉水利,从泄洪调水到设闸保航,灵渠先后耗用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树立这座不朽的丰碑?如今渠边乌篷船不再,战船不再,但两岸炊烟依旧,亭台依稀。文人墨客,来来去去,留下无数名篇佳作,让灵渠成为后人游览观光和凭吊历史的名胜古迹。游览灵渠,你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的岭南水镇风情。
  今天的兴安人把灵渠之美扩展延伸,水街的重建,整理出灵渠鼎盛年代的韵味和内涵,日渐成为当地旅游的热点。人们依水而居,借着灵渠的声名远播和桂西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方圆百里的百姓发展生态旅游业,吃上了“旅游饭”。历史的发展铸造了灵渠,灵渠的建设,仿佛注定这里千百年后的繁华。人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领略岭南的风情,追溯历史的荣光,感叹先人的智慧,怀古惜今。听着潺潺的水声,漫步在灵渠附近的水街,操着不同语言的各种肤色的游客往来穿梭,孩童的嬉闹、老叟的欢笑随处可见,还有各色美食和精美的地方工艺品,仿佛都是历史的馈赠和延续,诉说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传说。走在任何一条街巷,米粉飘香、米粑诱人、米酒甘醇、美景醉人,历史的回声此起彼伏,它们共同构筑了兴安灵渠景区独特的魅力,“中国十大魅力城镇”因此加冕。二〇一八年八月,灵渠更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穿越湘桂走廊之原野,吐纳湘江漓水之波涛。善水灵渠,千古流芳。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城,它挽住了历史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维度,它凝固了一个地方盛极一时的通商史, 也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发展印记。它就是梧州骑楼——梧州这座城的文脉和灵魂。它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见证了梧州昔日的峥嵘岁月,也给这座千年古城平添了一份“中西混血美人”的魅力。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 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骑楼最
期刊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利,广西贺州给外人的印象是山高皇帝远。很长一段时期里,山高水长阻挡了人们的足迹,贺州为外人熟知的景点就是姑婆山、黄姚古镇等少数几个地方。殊不知,在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就藏着一座神秘的古城——临贺古城。  揭开临贺古城的面纱,意义非凡。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红砖城墙,有岭南地区规模罕见的宗祠群落,还有数目繁多的古建筑。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地下文化层深达十余米,是西汉
期刊
每逢节假日,去桂林游山玩水总担心会遭遇人山人海。不少朋友说,百色靖西市境内处处都是小桂林,听久了难免会心痒痒,总想去看个究竟。前往靖西前,我脑海里对这座边陲小城的认知几乎是零,而旧州作为靖西下面的一个镇,我只担心朋友们言过其实。等到我真正踏上旧州古镇的土地,看到未经雕琢的山水和原生态的民俗民风时,不禁为先前自己的轻佻感到抱歉。  从靖西市驱车往南八公里,便来到旧州古镇。还没进古镇,远远地就看到鳞次
期刊
早就耳闻宁明花山的磅礴气势和神秘色彩,二〇一六年,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我更是心驰神往。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决定抽身前往游览。  美丽的明江自东向西流经宁明县城,那天一大早我坐船从县城码头一路向西。清晨的明江,烟缭雾绕, 江水清澈,人坐船中,清风拂面,神清气爽。只见两岸奇峰峙立,连绵起伏。岸上树木葱茏,竹丛郁葱。没多久,我便来到花山脚下。  从明江上遥望花山,只见它高耸入云,气势雄伟,悬
期刊
“东周庄,西凤凰,南黄姚,北平遥。”如果你喜欢中国的古镇文化,相信对这句话不会感到陌生。走进黄姚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随处可见;漫步黄姚古镇,坚实、古朴、悠闲的感觉油然而生。黄姚古镇名声在外,源于它的内涵在时光的打磨下闪闪发亮。  黄姚,因原住居民以“黄”“姚”两姓居多而得名。黄姚古镇位于广西东部,地处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黄姚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成为潇贺古道上的
期刊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感兴趣,那么你一定听说过“北有长城,南有连城”这句话。“南国连城”,狭义上指的是位于广西凭祥的大连城和位于龙州的小连城,广义上指广西千里中越边境线上的边防体系。  从空中鸟瞰祖国南疆广西的中越边境线,在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道道灰色的线条在山脊上蜿蜒伸展。人若沿着山势爬行探索,就会发现这些灰色线条原来是石头垒砌成的墙。石墙经过风吹雨打,如今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淹
期刊
七绝·美丽装  清风俊鸟芳芬场,草盛花香蜜蜂忙。  高楼飘下颂扬曲,滩地挂出美丽装。  七律·三秋  抠紧天时抢种收,白天夜晚赶三秋。  青灵碧野金黄致,健壮耕牛大声吼。  劈旧培新堆玉粒,扬帆载物货出游。  聪明硬汉捋胳干,巧手叠山汗水酬。  夏日清晨  清晨雾霭无声动,月隐阳出暗透红。  早起勤人匆踏路,扬鞭骏马奔新城。  河边树叶  风吹翠绿着装碧,雨缀银珠叶暗翻。  蔽日遮天莹闪烁,鸳鸯戏
期刊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颗渴求健康长寿的心。历史上,关于“长生不老” 的传说更是层出不穷,炼丹说、寻求不死仙药說、得道成仙说,林林总总。但在广西永福县的百寿镇,健康长寿可不是传说。  今天的中国有八十个长寿之乡,其中二十五个落户广西,遍布八桂的东、南、西、北、中。其中以“寿” 字命名的,却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永福县百寿镇。  百寿镇,曾名永宁州、永宁县,后因“百寿图”石刻更名为
期刊
第七章 神犬黄豆  1  初冬的早上,晨雾还未消散,薄薄地罩在田野上,地里小麦已经有半寸高,笔直的地垄纵横交错,给荒凉的冬日涂上了一层墨绿的色彩。地面上覆着一层白霜,路旁的野草枯枝挂着晶莹的霜花,平添了几分雅致。  五月停下了脚步,田野里四处望不到人影,小路上只有自己踩出的一溜脚印儿,她跳了跳,活动一下双腿。这已经是她出来锻炼的第五天了,为了八百米跑能及格,她也是狠狠地下了决心,每天逼着自己早起半
期刊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