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政治课堂要着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件)出发,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关键词:目标的实现 理论观点 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中,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象: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贵州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座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默默的沉思…
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理论观点为统帅,知识为载体,在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这一探索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引入“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a他这一行为在日本,为什么遭到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呢?b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c小泉作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真的象他所说是“个人行为”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逐步推理,从而认识到事物既有“左邻右舍”的横向联系,又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
1、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长征胜利的原因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充分调动的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育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是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应是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取得良好教学效益。
5、合理使用课件音像资源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教学内容才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防止“形式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需要这一目的应整合统一。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是A、创设情境、塑造氛围服务于教学主体内容;B、有利于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C、合理、适度使用,要讲求创新性、实效性。(例:从三个角度看一口电热锅的三幅图片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一碗面条”的动漫短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恩情)另外,还要考虑到保护我们孩子的眼睛啊!
6、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师生互动不应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表象上,而应是双方深层的知识、思维、情感互动,才能更好地引起心灵碰撞、共鸣,取得融洽和谐统一。为此,需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思维拓展和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 )
关键词:目标的实现 理论观点 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中,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象: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贵州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座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默默的沉思…
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理论观点为统帅,知识为载体,在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这一探索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引入“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a他这一行为在日本,为什么遭到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呢?b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c小泉作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真的象他所说是“个人行为”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逐步推理,从而认识到事物既有“左邻右舍”的横向联系,又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
1、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长征胜利的原因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充分调动的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育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是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应是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取得良好教学效益。
5、合理使用课件音像资源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教学内容才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防止“形式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需要这一目的应整合统一。信息技术使用的原则是A、创设情境、塑造氛围服务于教学主体内容;B、有利于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C、合理、适度使用,要讲求创新性、实效性。(例:从三个角度看一口电热锅的三幅图片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一碗面条”的动漫短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恩情)另外,还要考虑到保护我们孩子的眼睛啊!
6、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师生互动不应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表象上,而应是双方深层的知识、思维、情感互动,才能更好地引起心灵碰撞、共鸣,取得融洽和谐统一。为此,需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思维拓展和情感的升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