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居于“五大振兴”之首。南川是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打好“融合”牌,走好致富路,着力构建“田园风光为载体、融合发展为路径、产业兴旺为目标”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
一、重庆市南川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突出规划先行,统筹谋划,大力探索实践“农业+”,推进融合发展,催生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一)实施“农业+科技”。突出科技创新,集中打造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药材基地35万亩,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的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30余家。年产古树茶2250吨,“南川大树茶”“千年古树茶金山红”“黎香湖牌金佛玉翠”等获重庆市三大品牌、重庆市十佳茶产品等称号。发展方竹笋基地21.4万亩,牵头制定国家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培育红耘科技等电商运营主体,推动南川农产品走出南川、走向全国。
(二)实施“农业+旅游”。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十二金钗大观园”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构建“南北中”三大乡村旅游经济带,让更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仅此一项,全区农民年人均创收2400元以上。
(三)实施“农业+康养”。围绕金佛山、大观园、城周边三大区域,布局大金佛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十二金钗”花卉鼻息康养基地、中国·金佛山中医药文化街等“农业+养生”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疗项目,全力构建“农业+休闲+康疗+养老”的乡村康养立体产业体系。
(四)实施“农业+文化”。每月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节庆,承办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暨乡村振兴村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全市田园综合体试点现场推进会、全市首届斗茶大赛等重大活动。整合中医药、“板凳龙”等地域性文化符号,通过央视《魅力中国城》,面向全国宣传推介,美誉度、影響力大力提升。
二、重庆市南川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剖析
南川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离真正“振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一)产品低端化带来的供给侧矛盾。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水平总体偏低,整合资源、创新能力、融合主体、融合内容不足;精深加工发展不力,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到位;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总体较为低端,高品质、口碑好的“金字招牌”不多。就南川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整体效益远未发挥出来。比如,南川玄参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产业链不长、加工粗放,还处于“论筐卖”的阶段。“金佛山贡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但加工、包装水平较低,存在“一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现象。
(二)生产方式传统化带来的效能矛盾。“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特别是“大山区”,限制了现代农业机械的普及,多数农村地区还在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优势。就南川而言,金佛山大山区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农业机械推广率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山地农业困难较多。比如烤烟曾经是南部山区的支柱产业,虽有市场调节的原因,但也有种植方式传统、人力成本高,尽管均价从90年代初期的1元提高到现在的20元左右,但种植面积仍然逐年下滑,较20年前减少了70%。
(三)利益短期化带来的环境矛盾。由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之农村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体制不活,谁来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是一个大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社会资本是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工商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农村土地流转年限限制等,导致一些经营主体存在重短期经济利益、轻长远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商业回报率的现象。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共同体未真正形成,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分享收益并不多。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必须处理好鼓励城市资本上山下乡与严守生态底线、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推进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产业的特征是根植于农业农村。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我们应在体系化格局下统筹考虑、“一盘棋”推进,才能发挥产业振兴的牵引作用,与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同步振兴。
(一)擦亮产业振兴的绿色本底。绿色是乡村最美的底色,也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守牢生态底线。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的基础上,把“农业+”融合发展与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等相结合,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推动由“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把乡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采矿区治理等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涵养生态、通过生态反哺产业。严格把控特色民宿经济、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等业态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让生态优势与产业优势共生互促、相得益彰。
(二)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从农村土地单元产出利润、农产品种养加工利润、农民闲置房产体验消费利润、乡村资源旅游化利润、土地存量盘活与建设用地增量前提下的物业开发收益等角度切入,摸清家底,弄清资产价值,以此作为策划产业项目、确定产业形态、嫁接产业平台的重要基础依据。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坚持中介评估与业主协商同步施行,以明确、合理的资源价值,科学注入优势经济实体,找准资产、资源价值发挥平台和载体,建立清晰明朗的合作关系,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在全市指导下,坚持规划编制、产业布局、特色挖掘、品牌包装、宣传营销、政策保障“六个统筹”,布局一批中国乡村式旅游景区、城乡居民共享农场农庄、乡村文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市级示范区(点),形成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地图,构建“全市统筹、区县特色、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立足自身优势,摒弃盲目补齐一般性、低端化短板的惯性思维,集中精力,聚焦火力,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振兴“领头雁”。聚焦乡村产品质量高、产业效应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六高”要求,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具备特有、特质、特效要素的特色农产品,比如金佛山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等,深度嵌入科技、文化等元素,严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实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各区县锁定1~2个行业或领域,运用全球化思维策划规划全产业链结构,通过跨界融合、深度融合、无缝融合,构建农、林、文、旅、商等五大新型产业业态体系,做精、做深、做强全产业链条,并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农村,更好发挥积聚虹吸效应。
(四)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引入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嫁接农村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解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瓶颈。着力完善投入农村农业发展的人才、土地、税收、金融等新机制,让优势要素在农村生根、优势人才在农村开花、优势产业在农村结果。切实抓好农田集中连片流转、村庄风貌与建筑形态把控、宅基地“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重点工作,培育发展农村优势资源资产。打破行政区域禁锢,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联动发展机制,共同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差异化功能定位、服务体系联动等问题,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探索农民入股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探索构建新型生产性、生活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性服务组织、村集体、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服务格局。根据各区县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分类施策建立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GDP增长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进出机制。
作 者: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马 健
一、重庆市南川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突出规划先行,统筹谋划,大力探索实践“农业+”,推进融合发展,催生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一)实施“农业+科技”。突出科技创新,集中打造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药材基地35万亩,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的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引进中医药科技企业30余家。年产古树茶2250吨,“南川大树茶”“千年古树茶金山红”“黎香湖牌金佛玉翠”等获重庆市三大品牌、重庆市十佳茶产品等称号。发展方竹笋基地21.4万亩,牵头制定国家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培育红耘科技等电商运营主体,推动南川农产品走出南川、走向全国。
(二)实施“农业+旅游”。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十二金钗大观园”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构建“南北中”三大乡村旅游经济带,让更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仅此一项,全区农民年人均创收2400元以上。
(三)实施“农业+康养”。围绕金佛山、大观园、城周边三大区域,布局大金佛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十二金钗”花卉鼻息康养基地、中国·金佛山中医药文化街等“农业+养生”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疗项目,全力构建“农业+休闲+康疗+养老”的乡村康养立体产业体系。
(四)实施“农业+文化”。每月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节庆,承办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暨乡村振兴村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全市田园综合体试点现场推进会、全市首届斗茶大赛等重大活动。整合中医药、“板凳龙”等地域性文化符号,通过央视《魅力中国城》,面向全国宣传推介,美誉度、影響力大力提升。
二、重庆市南川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剖析
南川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离真正“振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一)产品低端化带来的供给侧矛盾。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水平总体偏低,整合资源、创新能力、融合主体、融合内容不足;精深加工发展不力,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到位;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总体较为低端,高品质、口碑好的“金字招牌”不多。就南川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整体效益远未发挥出来。比如,南川玄参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产业链不长、加工粗放,还处于“论筐卖”的阶段。“金佛山贡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但加工、包装水平较低,存在“一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现象。
(二)生产方式传统化带来的效能矛盾。“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特别是“大山区”,限制了现代农业机械的普及,多数农村地区还在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优势。就南川而言,金佛山大山区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农业机械推广率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山地农业困难较多。比如烤烟曾经是南部山区的支柱产业,虽有市场调节的原因,但也有种植方式传统、人力成本高,尽管均价从90年代初期的1元提高到现在的20元左右,但种植面积仍然逐年下滑,较20年前减少了70%。
(三)利益短期化带来的环境矛盾。由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之农村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体制不活,谁来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是一个大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社会资本是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工商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农村土地流转年限限制等,导致一些经营主体存在重短期经济利益、轻长远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商业回报率的现象。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共同体未真正形成,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分享收益并不多。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必须处理好鼓励城市资本上山下乡与严守生态底线、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推进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产业的特征是根植于农业农村。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我们应在体系化格局下统筹考虑、“一盘棋”推进,才能发挥产业振兴的牵引作用,与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同步振兴。
(一)擦亮产业振兴的绿色本底。绿色是乡村最美的底色,也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守牢生态底线。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的基础上,把“农业+”融合发展与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等相结合,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推动由“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把乡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采矿区治理等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涵养生态、通过生态反哺产业。严格把控特色民宿经济、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等业态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让生态优势与产业优势共生互促、相得益彰。
(二)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从农村土地单元产出利润、农产品种养加工利润、农民闲置房产体验消费利润、乡村资源旅游化利润、土地存量盘活与建设用地增量前提下的物业开发收益等角度切入,摸清家底,弄清资产价值,以此作为策划产业项目、确定产业形态、嫁接产业平台的重要基础依据。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坚持中介评估与业主协商同步施行,以明确、合理的资源价值,科学注入优势经济实体,找准资产、资源价值发挥平台和载体,建立清晰明朗的合作关系,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在全市指导下,坚持规划编制、产业布局、特色挖掘、品牌包装、宣传营销、政策保障“六个统筹”,布局一批中国乡村式旅游景区、城乡居民共享农场农庄、乡村文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市级示范区(点),形成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地图,构建“全市统筹、区县特色、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乡村产业振兴格局。
(三)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立足自身优势,摒弃盲目补齐一般性、低端化短板的惯性思维,集中精力,聚焦火力,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振兴“领头雁”。聚焦乡村产品质量高、产业效应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六高”要求,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具备特有、特质、特效要素的特色农产品,比如金佛山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等,深度嵌入科技、文化等元素,严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实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各区县锁定1~2个行业或领域,运用全球化思维策划规划全产业链结构,通过跨界融合、深度融合、无缝融合,构建农、林、文、旅、商等五大新型产业业态体系,做精、做深、做强全产业链条,并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农村,更好发挥积聚虹吸效应。
(四)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引入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嫁接农村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解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瓶颈。着力完善投入农村农业发展的人才、土地、税收、金融等新机制,让优势要素在农村生根、优势人才在农村开花、优势产业在农村结果。切实抓好农田集中连片流转、村庄风貌与建筑形态把控、宅基地“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重点工作,培育发展农村优势资源资产。打破行政区域禁锢,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联动发展机制,共同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差异化功能定位、服务体系联动等问题,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探索农民入股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探索构建新型生产性、生活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性服务组织、村集体、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服务格局。根据各区县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分类施策建立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GDP增长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进出机制。
作 者: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