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朗读;自由读;配乐读;速度;语调
〔中图分类号〕 G623.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40—01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就要通过变书面文字为口头听觉形象,再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尤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不仅是基础学习的能力,还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就强调朗读的作用,都把朗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如唐代韩愈的读书办法是“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初步认识世界的时期,应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假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就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更说明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方法
朗读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小学常用的朗读方式有自由读、单读、轮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自由读就比较适合于初读课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朗读过程中学习文中的字、词。同样在品读课文的环节中也可以运用自由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课文,在朗读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中《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自由朗读诗文,这时候的自由读就是对诗词理解的再创造。
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就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危机时刻”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还有三年级下册“奉献”主题单元《炮手》一课中将军和炮手的几次对话都适合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炮手的矛盾心情。
配乐读则比较适合抒情文章或优美的小诗,与课文相适应的音乐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如四年级下册主题单元“花”中的《花之咏》。五年级上册“马”主题单元中的《巩乃斯的马》,都可以进行配乐朗读。
富有情节的记叙文就更适合于表演朗读。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以破除迷信为主题的单元中《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与老人、巫婆的对话情节生动,适合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朗读,通过朗读可让学生对西门豹的人格魅力有更深的理解。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在不同学段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段中课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生在本学段中要学习读准字音,能较流利地朗读简单的课文的方法,并且要逐步从指读学文向默读学习过渡。中年级学段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阶段重点让学生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有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此过程中能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质疑。高年级学段中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不仅对朗读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40—01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就要通过变书面文字为口头听觉形象,再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尤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不仅是基础学习的能力,还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就强调朗读的作用,都把朗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如唐代韩愈的读书办法是“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初步认识世界的时期,应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假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就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更说明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方法
朗读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小学常用的朗读方式有自由读、单读、轮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自由读就比较适合于初读课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朗读过程中学习文中的字、词。同样在品读课文的环节中也可以运用自由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课文,在朗读中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中《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自由朗读诗文,这时候的自由读就是对诗词理解的再创造。
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就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危机时刻”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还有三年级下册“奉献”主题单元《炮手》一课中将军和炮手的几次对话都适合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炮手的矛盾心情。
配乐读则比较适合抒情文章或优美的小诗,与课文相适应的音乐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如四年级下册主题单元“花”中的《花之咏》。五年级上册“马”主题单元中的《巩乃斯的马》,都可以进行配乐朗读。
富有情节的记叙文就更适合于表演朗读。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以破除迷信为主题的单元中《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西门豹与老人、巫婆的对话情节生动,适合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朗读,通过朗读可让学生对西门豹的人格魅力有更深的理解。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在不同学段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段中课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生在本学段中要学习读准字音,能较流利地朗读简单的课文的方法,并且要逐步从指读学文向默读学习过渡。中年级学段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阶段重点让学生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有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此过程中能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质疑。高年级学段中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不仅对朗读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