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此次调查以江苏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形式。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为91.9%。报告从有效问卷中选取20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调查发现有1/4左右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
二、心理障碍发生状况和体育的关系
1、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文科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较理科高些。男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2、根据统计分析表明,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
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对于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入学前虽然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是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对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
心理建设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称为“精神力培养”,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地发展。而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讲,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
2、对稳定心态的影响
稳定的心态是指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乐观主义精神。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而娱乐性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体验快乐。不仅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对智力水平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首先。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另外。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4、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人间关系淡漠,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很多大学生孤独、压抑。而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
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的占70%左右。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的在于“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摆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五、建议
1、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除了要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卫生保健知识外。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确立以“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际间相互合作、支撑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净化情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忍耐力。
2、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必须科学地加以完善。
科学的体育课理论告诉我们,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关体育的活动都应包括在体育课程之中。
3、革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1)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所谓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体现体育教学大纲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增或扩大选修内容。以真正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学生都享有学校体育的权利。应开设针对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2)加强学校体育校本教材建设。目前,除体育专业院校外,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体育教学用书。能供学生使用的体育课本更是空白。如此现状与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相悖。所以。为强化学校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校本教材的建设,要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编写新讲义。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的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5、构建考核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新框架
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由学校确定,且仅仅局限在课堂范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未以发展的观点进行评定,往往是一个项目、一个标准、一次考试见分晓。我们应更新观念,遵循规律。尊重科学,将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坚持性及个人选修的体育活动项目的效果纳入到考核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框架之中。
此次调查以江苏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形式。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为91.9%。报告从有效问卷中选取20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调查发现有1/4左右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
二、心理障碍发生状况和体育的关系
1、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文科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较理科高些。男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2、根据统计分析表明,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
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对于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入学前虽然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是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对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
心理建设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称为“精神力培养”,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地发展。而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讲,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疾病往往要比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
2、对稳定心态的影响
稳定的心态是指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乐观主义精神。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而娱乐性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体验快乐。不仅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对智力水平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首先。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另外。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4、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人间关系淡漠,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很多大学生孤独、压抑。而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
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的占70%左右。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的在于“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摆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五、建议
1、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除了要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卫生保健知识外。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确立以“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际间相互合作、支撑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净化情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忍耐力。
2、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必须科学地加以完善。
科学的体育课理论告诉我们,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关体育的活动都应包括在体育课程之中。
3、革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1)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所谓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体现体育教学大纲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增或扩大选修内容。以真正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学生都享有学校体育的权利。应开设针对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2)加强学校体育校本教材建设。目前,除体育专业院校外,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体育教学用书。能供学生使用的体育课本更是空白。如此现状与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相悖。所以。为强化学校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校本教材的建设,要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编写新讲义。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的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5、构建考核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新框架
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由学校确定,且仅仅局限在课堂范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未以发展的观点进行评定,往往是一个项目、一个标准、一次考试见分晓。我们应更新观念,遵循规律。尊重科学,将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坚持性及个人选修的体育活动项目的效果纳入到考核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