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大学生 调查 分析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同时,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发展,将语言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分析透彻语言现象的本质。
  社会称谓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且调查起来不容易操作,因此笔者选择了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代表了较高的知识层次,他们不甘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交际对白,在对周围事物作出分析后又积极地创新和运用语言。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新兴语言现象,最早都是出自大学校园。大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有“学生”身份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此。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生活,不时地接触着学校外面的社会,因而在语言上就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毫无疑问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传统都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并影响民族文化,校园里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不仅有学生的特点,也有社会的普遍意义,因而在这个群体里研究社会称谓语使用状况是有一定意义的。
  笔者亲自对社会称谓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案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这次调查来发现当前社会称谓语在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使用特色。
  二、问卷调查设计
  本文所调查的内容是校园里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调查针对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接触的对象,即:对任课老师、教辅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宿舍成员、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
  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调查问卷所占比例为91.5%。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称呼任课老师
  表1:对任课老师的称谓语调查统计
   称谓形式
   百分
  称呼对象 比 老师 老板 姓+老师 班级+科目+老师 直接称呼全名 称呼小名 叫绰号 叫昵称 其他
  当面称呼任课老师 23.0 0 77.0 0 0 0 0 0 0
  不当面称呼任课老师 3.3 1.6 62.3 6.6 24.0 0 1.1 0 1.1
  
  当面称呼老师,学生采用职业称谓语即“老师”的形式的占23%,称“姓+老师”的占77%,其他称谓形式无。原因主要是:大学任课老师不固定,学生的任课老师往往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关。对于给自己任课的老师,学生通常都会有一定了解,任课老师的姓氏往往被选课的学生熟知,因此“姓+老师”这种称谓语形式得以存在。这种称谓语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表现出说话人比较熟悉称谓对象。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当不确定老师的姓氏或忘记老师姓氏的时候,选择“老师”这个称呼语是最恰当的。称呼语直接反映的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往往重视长幼尊卑,师长与学生历来有上下级的关系,学生称呼老师的称谓语使用“老师”或“某某老师”都是为汉民族文化所接受的。
  在不当面称呼自己的任课老师的时候,称谓语就比较丰富了。由于不是正式场合,语言环境随意,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就有了某些特殊的变化,一些新型的称谓语相继出现:直接称呼全名、叫绰号、叫昵称、叫“老板”。其中“老板”在新疆大学主要是研究生私下里称呼自己的导师,尤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因为理(工)科学生的导师往往申请课题经费,带领学生去做研究,完成课题后学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学术科研方式已经蕴含了经济成分在其中,这就与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相似,因而研究生、博士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这种称谓语已经被大学生接受。但这种现象在文科学生中少见,这主要受学科限制,文科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往往使用“姓+老师”来称呼导师。
  不当着老师的面,对自己的任课老师“直接称呼全名”约占24%。这种称谓语形式,尽管有失尊重,但是私下里把某位老师作为一个被陈述的对象,使用全名有助于听话者区分谈论的对象,毕竟有很多姓氏相同的老师,“姓+老师”不容易被听话人理解具体谈论或者指代的对象。
  使用绰号的有1.1%,这主要发生在说话的双方都知道绰号指称的是哪一位老师。绰号的来源必须被交谈双方了解,否则会影响交谈的正常进行。称呼老师绰号,表明说话者、听话者关系亲近,对某一位老师有共同的了解。通过绰号和表述者的语气,我们就会看出称呼者与称呼对象关系的远近,有的绰号体现的是一种偏爱的感情,有的表现的是一种厌恶感。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一提。对与学生年龄差不多的老师,学生往往称呼他们“全名+姐姐”或者“全名+哥哥”,这种现象发生在与任课老师关系亲近的前提下。
  (二)称呼教辅人员
  表2:对教辅人员的称谓调查统计
   称谓形式
  百分比
  称呼对象 师傅 老师 同志 不称呼 叔叔或者阿姨 其他
  教辅人员 0 90.7 0 9.3 0 0
  
  问卷中的设置问题是考察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称呼,现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概括为“教辅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这类人员的称谓语调查主要考虑的是学生与其当面接触时的称谓语。
  一直以来大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普遍采用的称谓语就是“老师”。尽管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站在三尺讲台传授知识的老师,但是学生对这几个职业的人都用“老师”来称呼。90.7%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学校中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人员,因此称呼他们“老师”是恰当的。这个时候“老师”这个称谓语就成了通称,以“老师”直接称呼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体现出大学生对他们的尊重。有9.3%的学生选择尽量不去称呼他们,他们认为称呼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老师”不合适,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所以就避免去称呼。
  在口头调查中,我们得知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作为被称述的对象,出现在大学生的语言交际中时,往往会被“图书馆的还书台的女的”、“实验室的”这样比较随意的称谓语代替。学生在面对自己不知道如何称呼的人,以最少的词语描述他们所称呼的对象,只要说话者、听话人明白表述对象的具体所指,达到交际目的就可以了。
  (三)称呼学校后勤工作人员
  表3: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称谓语调查统计
   称谓形式
  百分比
  称呼对象 师傅 老师 同志 不称呼 叔叔或者阿姨 其他
  学校后勤工作人员 21.3 1.6 1.6 47.5 13.1 14.8
  
  学校中还有一个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他们就是大学校园中提供服务的后勤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包括保安人员、楼长、宿舍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通过调查,大学生称呼后勤工作人员有如下特点:
  称谓语形式的选用比较集中,主要使用职业称谓和不称呼,其他形式较少。称呼这些人员是“师傅”的占21.3%,这是根据他们的职业性质进行的称呼。“老师”几乎没有学生使用,“叔叔阿姨”使用仅次于“师傅”,学生们认为使用这种称谓语比较亲切。而对于和学生年龄比较相近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往往采用不称呼。通过问卷显示,女生更加青睐于使用“叔叔、阿姨”,而男生多是不称呼。
  (四)称呼宿舍成员
  表4:对宿舍成员的称谓语调查统计
   称谓形式
  百分比
  称呼对象 按在宿舍的排行称谓 昵称 小名 直接称呼其名 绰号 帅哥或者美女 其他
  宿舍成员 23.0 21.3 13.7 24.6 4.4 6.0 7.1
  
  对宿舍成员的称谓形式很丰富,许多有自创性的非常规的称谓语也存在,这些非常规的称谓语体现了大学生语言的时代性和时尚性。具体特点如下:
  1.宿舍排行称谓
  汉族先民特别重视亲缘关系,我国在称谓语方面一直以来就有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员的传统,这种现象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泛化后,进入社会称谓语系统并被广泛使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过程。这种模拟亲属关系称谓非亲属关系的情况,在宿舍成员之间的称呼中有所反映,如“大姐”“哥”“老二”“老幺”等形式的称谓语。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幸分在了一个宿舍,在宿舍这个小家庭里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勉励,就如亲兄弟、亲姐妹一样。宿舍中,一个亲切的称呼语,往往会让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近。排行称谓语,正是追求家庭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2.姓名称谓
  我们认为,姓名称谓指的是在称谓中含有姓氏或名字中的某种成分的表现形式。包括姓名本身(本称)及其变化形式(变称或准姓名称)。
  姓名称谓在宿舍中运用最多。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有效的符号,称呼姓名,直接反映了说话双方平等的关系。在宿舍使用姓名称谓,利于经济地进行交际活动,但是却体现不出亲密友好的关系。大学校园中的姓名称谓,不是使用完整的姓名,而是有很多的变体。在走访女生宿舍楼进行口头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单独称姓氏。这是在熟悉的人中才会使用的一种称谓语形式。为了使称谓语更加有利于交际,不拗口,此时就在单音节姓上加个“儿化音”,这样在语音上就顺口易念,如“杨儿”“赵儿”“曹儿”等。
  但是有些姓在单字加儿化的时候,不好听或是不好念,称呼者就会用另外的方式使得称谓语叫的好听、亲切,如在姓前加一个有点南方色彩的前缀“阿”,于是就有了“阿樊”“阿冯”,也有的女生把所称呼的宿舍成员的姓重叠一下,如“常常”“樊樊”。这些在别人看来可能有些奇怪的称谓形式,在宿舍成员内部往往是被认同的,这种称呼范围只在彼此熟悉、长久居住、关系很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与女生相比较,男生使用姓名本身的情况比较多,很少用姓名的变化形式。
  3.昵称类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宿舍成员进行称呼的时候,我们发现女生使用昵称的比率比男生使用昵称的比率高,这是因为昵称是定位双方关系十分密切的亲密称呼,用昵称称呼舍友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女性特征。在女生使用的昵称中,“亲爱的”“老公”“老婆”“宝贝”“相公”“娘子”等在女生之间都有使用。而男生运用昵称的情况几乎没有。
  (五)称呼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
  表5:对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的称谓语调查统计
   称谓形式
  百分比
  称呼对象 某兄/弟或者某姐/某妹或学长/学弟/学姐/学妹 昵称 小名 直接称呼其名 绰号 帅哥或者美女 其他
  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 56.8 4.4 2.7 28.4 1.1 0 6.6
  
  我们对这类人员的称谓语调查,主要考虑的是学生与其当面接触时的称呼。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特点:
  “亲属称谓语”也用在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的称呼中,用以缩小与说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哥”“师姐”“师弟”“师妹”这是比较传统的称谓方法,这主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称同从一个师傅学习而拜师时间先后的人”往往会用“师某”,然后根据进入学校的先后顺序,开始定位是“哥”“姐”还是“弟”“妹”。“学长”“学姐”“学妹”“学弟”与“师哥”“师姐”“师妹”“师弟”的意思一样,只是叫法不同。这种称谓语受到台湾和韩国偶像剧的影响。在韩剧和台湾偶像剧中都是称呼“学长”“学姐”“学妹”“学弟”,年轻人喜欢模仿现代时尚的韩、日、台偶像剧中的东西,这种新鲜的称谓语很快就被接受并且在校园中流行起来,因而这种叫法是为大学生所认可的。兄弟姐妹的称呼,往往可以使说话的双方容易沟通,因为说话的双方把彼此当作“圈里人”,因而有共同的立场,从同样立场看待事情,那交流得就融洽和谐。
  “直接称呼其名”的占28.4%,这主要与大学这个环境有关系。同进入一所大学学习,大家的生活背景不太一样。有的同学虽然年纪小,但是读的年级已经比较高了;有的是结婚生子之后再次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也有的是读了专科,自己花了多年的时间考上本科继续学习的。各自的年龄、学习背景不同,来到大学校园里,又共同成为同学。大学生往往持有独立、平等的立场,年纪大,所读年级低,却不愿意叫比自己小很多的人为“学长”或者“学姐”,也不愿意按传统的次第叫“师哥”“师姐”,于是就直接称呼其名。有的同学认为,直接称呼全名比较方便,称呼对方“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什么的,反倒觉得见外了。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大学生对称谓语的使用恰当得体,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能够迅速、准确地使用社会称谓语。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得热情、有礼貌。在调查中,学生对使用社会称谓语时的认识程度也比较高,他们认为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必须要综合分析称谓对象的年龄、熟悉程度、性别等因素。
  大学校园确实是比较丰富的语言资源场,许多新的语汇,在调查中有所发现,比如说女生在宿舍中把关系好的姐妹叫“老公”“老婆”“小妾”“大老婆”等。这些封建社会的词汇,在女生宿舍中复苏,没有封建的含义,只是宿舍中关系好的女生之间的亲昵的称呼,这种称呼已经突破了性别的界限。男生不像女生那样称呼关系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表现出男儿的豪迈,称兄道弟的情况比较多。由于性别的差异,男生在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时候,没有女生那么的灵活,男生对与自己平辈的只叫其“完整姓名”,很少用其他称谓语。
  在新疆这个地方,学生还是对“帅哥”“美女”这样的流行称谓语不太接受,这样的称谓语只限于当面称呼自己很熟悉的人。所调查的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好称呼的问题。如学生对学校教辅人员的称谓语,往往只有用“老师”来进行泛称,没有专门的称谓语。
  
  参考文献:
  [1]许光烈.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0).
  [2]罗常培.语文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钱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曹玮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连X带Y”格式中,X、Y可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且该格式可作多种句法成分。研究发现,该格式“连”“带”应归为连词类,而并非动词、介词。  关键词:“连X带Y”格式 句法功能 词性    “连X带Y”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我们发现,X、Y可以是名词,如“连人带车”“连本带利”“连头带脚”“连人带物”。X、Y可以是动词,如“连滚带爬”“连蹦带跳”“连推带搡”“连拉带扯”。X、Y也可以
期刊
摘 要: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从而使汉语歧义现象十分突出。语言学界向来十分重视对汉语歧义问题的研究。其中“V的是N”结构的歧义情况,前人已有不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对该结构歧义的产生及消除情况做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V的是N”结构 动词的价 歧义产生 歧义消除    一、引言    所谓歧义是指(语言文字)具有两种或
期刊
摘 要:“半A不A”格式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意义。在语言交际运用中,这一格式所表达的消极意义的程度不同:表示否定意义,如“半懂不懂”,表示的是“不懂”的意思;表达中量意义,如“半大不大”,表示一种“居中、模糊”的状态;表达少量意义,如“半傻不傻”,表示“有点儿傻”。  关键词:“半A不A”格式 语用意义 消极表达 心理期待    一、引言    “半A不A”格式由“半A”和“不A”两部分构成,“半A
期刊
摘 要:汉字作为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重要而共同的文字载体,因受文化圈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及汉字自身发展影响,而又各具特性。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通过简述韩国汉字传承、汉字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大陆汉字“繁简体”热点,分析两国现行汉字体系差异背后的文化取向,并就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动态发展,对汉字教育以及对韩汉字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 共性 个性 繁体 简体 汉字教育    汉字是记录汉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X第二”出现在了各种报刊杂志中,并逐渐被读者所接受。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词语可以进入这一格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试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X第二 词汇化 典型特征    “第二”本来是序数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形成各种组合形式,表示顺序、位次等意义,如“第二职业”“第二次机会”“第二个孩子”“比赛第二”“和平第
期刊
摘 要: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认为,及物性是表达语言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再现世界的基础。及物性分析也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对一则新闻实例的及物性分析,探讨及物性分析对揭示语篇意识形态倾向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及物性 批判性话语分析 新闻视角    一、写作缘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除了来自全世界的逾万名运动员之外,北京还迎来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6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2006年产生的172个新词语为例,探讨了新词语的来源、词性、音节、造词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这些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新词语只有极少数为人们所熟知,而且它们的使用频率和生命力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构词方法 使用频率    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产生的172个新词语①,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当代汉语新词语进行了考察。关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一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遵守学术研究中的逻辑规律,“善取、善弃”,使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境界。此书不但是大学生的好教材,也是语法研究者很重要的参考著作。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语法 比较研究 逻辑规律    一    最近有幸读到颜迈的《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一书①,感触良多。  语言学大家张斌先生对此著作评价说:“研究教学语法,不但要了解语法学发展的
期刊
今本《搜神记》共有四个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稗海本)、敦煌本(唐人句道兴辑)、一卷本,其中前三个卷本比较通行。因《搜神记》旧题晋代干宝作,不少语言研究者将其作为晋代语料使用,这一做法十分草率。  对各本《搜神记》的语料性质及成书时代,学界早有定论。前人早已认为二十卷本《搜神记》不是干宝原作,而是从其他类书中搜辑而成(周俊勋,2004;崔达送2004)。周俊勋从文献角度和语言角度论证二十卷本《搜神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位印度语背景的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记忆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将结果按照词性分类,并从心理学角度对被试词汇记忆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总结出四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分别为:不同复述方式保证长时记忆效果;深度加工与刻苦学习相结合;利用情绪,提高主动记忆意识;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识记单词。  关键词:初级汉语 词汇记忆 心理 对外汉语    一、引言  词是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