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铡美案》是一出传唱千百年来都备受观众喜爱的戏曲传统剧目,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因此也就赢得了广大的观众的追捧,主要讲述的是:陈世美高中状元,贪恋富贵,招亲驸马,不认前妻,指示韩琦谋杀前妻,最终被包拯处死的故事,也使得了陈世美成为了“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本文就《铡美案》故事的渊源考据分析历程与原因特点
【关键词】《铡美案》;《百家公案》;《赵贞女蔡二郎》;陈淑美;《抱琵琶》;《赛琵琶》
《铡美案》在中国戏曲中剧目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直活跃在京剧、豫剧、秦腔、评剧、川剧、大平调等剧种的舞台上,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现在《鍘美案》剧目的流传地点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陕、晋、豫、鲁、川等地区,其他地区很少有剧种传唱,尤其之湖南和湖北地区更是少见。《斩美案》从故事的初现到最终的完善前后经历了700余年,经历了个时代文人的创造与发展,最终于民国初年形成现今版本。
一、《斩美案》历程发展
早在宋朝年间的话本《赵贞女蔡二郎》中就有了关于书生赶考高中状元不思归家,发妻领着孩子千里寻夫的情节,经过高明的《琵琶记》的发展使得了故事中背亲弃妇最后遭雷劈死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的形象,而到了明万历年间的《百家公案》又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把主人公蔡伯喈改成了陈世美,赵贞女也改成了秦氏,而又加入的包拯这一人物,使得现今《斩美案》的主要人物都已出现,可以说陈世美的主要故事情节到此已经基本完备;随后的对于“陈淑美的冤案”也是基于在《琵琶记》的基础之上改编而形成的《秦香莲抱琵琶》,而后在清中期也出现了与《斩美案》故事相近的两个剧目:《抱琵琶》与《赛琵琶》;总体而言:虽然说故事的细节与名称不同,但是主要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化与发
展。
二、故事版本与现今《斩美案》的不同
首先:人物安排的不同,《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虽然在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上相同与想通,但是不同之处也很鲜明,主要人物的不同,《赵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的主要人物还是蔡伯喈与赵贞女,再者包拯这一人物还没有出现;在《抱琵琶》与《赛琵琶》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丞相王彦林,而在《斩美案》这是把这一人物进行了弱化而刻意强化了包拯。
其次:神话色彩,在《斩美案》发展过程中的五个分支钟就有三个有其神话的色彩,《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使神天震怒遭雷劈死,《百家公案》中的秦氏受三官恩赐还魂,《赛琵琶》中三官神救下,夜梦中又得到三官神传授兵法,三者都受神话影响。
最后:结局不同,纵观《斩美案》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男主角的结局经历了由重到轻,再到重的过程,由最初的《赵赵贞女蔡二郎》暴雷轰死,到《百家公案》、《琵琶记》、《赛琵琶》、《抱琵琶》中的发配与相认结合,再到清朝时期的《秦香莲抱琵琶》中陈世美被迫被斩,再到现今的《斩美案》中的陈世美顺势而斩,期间经历了有死到生,再到死的过程。
三、发展过程中出现变化的分析
首先: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历经了宋到元的改朝换代,而元朝轻视文人,使得文人地位低下,故而笔者认为:改变的原因在于改变文人在世俗人中忘恩负义的形象,但是也因为轻视文人使得了蔡伯喈懦弱。
其次:神话色彩的减弱与消失,淡化了“神学”的意味,强调了“人治”寄托于清官而非神明,是人性的启蒙与人文关怀的觉醒,使得更贴近与百姓生活。同时也受到当政的影响,迫使出掉迷信色彩。
再其:女主人反抗色彩的加重,从赵贞女一味地遵守妇道到秦氏的进京告状再到现今秦香莲在和皇姑对峙时的“咱论论大来论论小,论罢大小谁把谁参”(大平调《斩美案》),表现得不卑不亢,此时的秦香莲是一位勇士,在想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坐斗争,同时包拯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国太与圣旨下毅然而然的选择斩美,而不是向前面提到的发配,也是对于皇权的挑战。
四、结语
《斩美案》能历经800余年还生机勃勃的原因不仅仅是各时期文人的对其故事在创新,更重要在于能深入百姓人心,教育世人;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戏曲剧目故事情节的变动并不是由文人主导,而是受到当时社会所处的大环境与环境中的观众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戏曲舞台的演出效果,可见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的集体创作艺术形式,由其演员、编剧、观众等共同完成。
【参考资料】
[1]冯文龙:《铡美案》故事的渊源流变与演进规律[J],《戏剧综论》
[2]古今:《铡美案》故事的渊源与嬗变兼—说陈世美的原型问题[J],《福建艺术》,2012-2
[3]皮明府:《湖北历史人物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05
[4]作者不详,石雷校点《百家公案》[M],群众出版社,1999-7-1
[5]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6]百度百科:《琵琶记》
作者简介:李平(1993,11)女,汉族,河南省原阳县人,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铡美案》;《百家公案》;《赵贞女蔡二郎》;陈淑美;《抱琵琶》;《赛琵琶》
《铡美案》在中国戏曲中剧目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直活跃在京剧、豫剧、秦腔、评剧、川剧、大平调等剧种的舞台上,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现在《鍘美案》剧目的流传地点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陕、晋、豫、鲁、川等地区,其他地区很少有剧种传唱,尤其之湖南和湖北地区更是少见。《斩美案》从故事的初现到最终的完善前后经历了700余年,经历了个时代文人的创造与发展,最终于民国初年形成现今版本。
一、《斩美案》历程发展
早在宋朝年间的话本《赵贞女蔡二郎》中就有了关于书生赶考高中状元不思归家,发妻领着孩子千里寻夫的情节,经过高明的《琵琶记》的发展使得了故事中背亲弃妇最后遭雷劈死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的形象,而到了明万历年间的《百家公案》又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把主人公蔡伯喈改成了陈世美,赵贞女也改成了秦氏,而又加入的包拯这一人物,使得现今《斩美案》的主要人物都已出现,可以说陈世美的主要故事情节到此已经基本完备;随后的对于“陈淑美的冤案”也是基于在《琵琶记》的基础之上改编而形成的《秦香莲抱琵琶》,而后在清中期也出现了与《斩美案》故事相近的两个剧目:《抱琵琶》与《赛琵琶》;总体而言:虽然说故事的细节与名称不同,但是主要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化与发
展。
二、故事版本与现今《斩美案》的不同
首先:人物安排的不同,《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虽然在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上相同与想通,但是不同之处也很鲜明,主要人物的不同,《赵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的主要人物还是蔡伯喈与赵贞女,再者包拯这一人物还没有出现;在《抱琵琶》与《赛琵琶》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丞相王彦林,而在《斩美案》这是把这一人物进行了弱化而刻意强化了包拯。
其次:神话色彩,在《斩美案》发展过程中的五个分支钟就有三个有其神话的色彩,《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使神天震怒遭雷劈死,《百家公案》中的秦氏受三官恩赐还魂,《赛琵琶》中三官神救下,夜梦中又得到三官神传授兵法,三者都受神话影响。
最后:结局不同,纵观《斩美案》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男主角的结局经历了由重到轻,再到重的过程,由最初的《赵赵贞女蔡二郎》暴雷轰死,到《百家公案》、《琵琶记》、《赛琵琶》、《抱琵琶》中的发配与相认结合,再到清朝时期的《秦香莲抱琵琶》中陈世美被迫被斩,再到现今的《斩美案》中的陈世美顺势而斩,期间经历了有死到生,再到死的过程。
三、发展过程中出现变化的分析
首先: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历经了宋到元的改朝换代,而元朝轻视文人,使得文人地位低下,故而笔者认为:改变的原因在于改变文人在世俗人中忘恩负义的形象,但是也因为轻视文人使得了蔡伯喈懦弱。
其次:神话色彩的减弱与消失,淡化了“神学”的意味,强调了“人治”寄托于清官而非神明,是人性的启蒙与人文关怀的觉醒,使得更贴近与百姓生活。同时也受到当政的影响,迫使出掉迷信色彩。
再其:女主人反抗色彩的加重,从赵贞女一味地遵守妇道到秦氏的进京告状再到现今秦香莲在和皇姑对峙时的“咱论论大来论论小,论罢大小谁把谁参”(大平调《斩美案》),表现得不卑不亢,此时的秦香莲是一位勇士,在想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坐斗争,同时包拯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国太与圣旨下毅然而然的选择斩美,而不是向前面提到的发配,也是对于皇权的挑战。
四、结语
《斩美案》能历经800余年还生机勃勃的原因不仅仅是各时期文人的对其故事在创新,更重要在于能深入百姓人心,教育世人;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戏曲剧目故事情节的变动并不是由文人主导,而是受到当时社会所处的大环境与环境中的观众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戏曲舞台的演出效果,可见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的集体创作艺术形式,由其演员、编剧、观众等共同完成。
【参考资料】
[1]冯文龙:《铡美案》故事的渊源流变与演进规律[J],《戏剧综论》
[2]古今:《铡美案》故事的渊源与嬗变兼—说陈世美的原型问题[J],《福建艺术》,2012-2
[3]皮明府:《湖北历史人物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05
[4]作者不详,石雷校点《百家公案》[M],群众出版社,1999-7-1
[5]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6]百度百科:《琵琶记》
作者简介:李平(1993,11)女,汉族,河南省原阳县人,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