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聋生在体验探索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验乐趣和成功;可以激活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 聋哑学生 预设 生成 自主性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聋校数学教学应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善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个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精彩课堂源自精心预设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过去我们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常常把课堂演绎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始终不敢突破“预设”的樊笼,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因而课堂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彩”。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对我们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预设”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并要为师生、生生积极活动、信息交流反馈、实践创造提供保障。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惑等。这时,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但我们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要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2.精彩的课堂体现在灵活的把握上
2.1 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2.2 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聋哑学生听力损伤的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派生障碍无论在性质上或程度上都各不相同。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聋哑学生比正常学生存在更大的层次性的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听觉程度以及授课内容,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辅导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及教学用具,让他们人人参与“学”的过程,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聋哑学生相互间的学习水平得到调合,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橡皮筋。让学生用两只手的四个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提问: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使长方形面积变小,又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时,要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表现,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接着让学生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长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及面积,为进一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橡皮筋,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扫清障碍。学生的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第一课时,我先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1角、2角、5角的纸币让他们比一比,最后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让学生认一认。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认一认等实践活动,聋哑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样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造中去,并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互动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预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的积累在变,课堂的物体空间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长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历程。
生成是指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指向目标的达成,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中即称为预设生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而又有意义的部分称为预设之外生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预设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探究、交流等,开放地、灵活地、富有弹性地把课前的预设不露强加痕迹地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达到的起码要求,必须予以保证,如果坚守不住,守分追求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拥有爱心,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学会倾心、学会等待,机智引导,让课堂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情境教学也好,合作探究也罢,一节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适合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一定能打造出真正精彩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 聋哑学生 预设 生成 自主性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聋校数学教学应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善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个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精彩课堂源自精心预设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过去我们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常常把课堂演绎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始终不敢突破“预设”的樊笼,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因而课堂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彩”。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对我们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预设”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并要为师生、生生积极活动、信息交流反馈、实践创造提供保障。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惑等。这时,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但我们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要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2.精彩的课堂体现在灵活的把握上
2.1 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2.2 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聋哑学生听力损伤的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派生障碍无论在性质上或程度上都各不相同。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聋哑学生比正常学生存在更大的层次性的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听觉程度以及授课内容,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辅导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及教学用具,让他们人人参与“学”的过程,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聋哑学生相互间的学习水平得到调合,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橡皮筋。让学生用两只手的四个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提问: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使长方形面积变小,又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时,要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表现,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接着让学生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长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及面积,为进一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橡皮筋,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扫清障碍。学生的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第一课时,我先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1角、2角、5角的纸币让他们比一比,最后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让学生认一认。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认一认等实践活动,聋哑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样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造中去,并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互动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预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的积累在变,课堂的物体空间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长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历程。
生成是指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指向目标的达成,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中即称为预设生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而又有意义的部分称为预设之外生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预设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探究、交流等,开放地、灵活地、富有弹性地把课前的预设不露强加痕迹地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达到的起码要求,必须予以保证,如果坚守不住,守分追求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拥有爱心,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学会倾心、学会等待,机智引导,让课堂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情境教学也好,合作探究也罢,一节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适合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一定能打造出真正精彩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