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混合式教学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为例,提出媒介化时代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以关系性思维为基础,从传播学的中介化范式过渡到媒介化范式,以建设探究式社群为中心,以延伸、替代、融合、适应为分析工具,探索教育活动参与者转向混合式学习的基本行动框架。
   关键词:媒介化 智慧课堂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范式即一种研究方法论,它规定了研究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研究活动,如何诠释研究结果。[1]技术毕竟是由人来组织和使用的,教育技术应用背后的人的思维范式是稳定的。埃特勒曾提出,20世纪教育技术领域存在四种范式:物理科学或者媒体理论、传播学与系统理论、行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观点、认知理论。[2]
  在传播学理论范式视野中,教育技术是一种基本的工具,教师作为对教育内容信息传播者完成信息编码,而学生作为接受者实现信息的解码,避免干扰而造成信息的损耗是技术思维定式核心。这种教育范式,已经被普遍认为严重忽视了人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一.教育技术理论范式的转变的理论基础
  (一)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
  实体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的、客观的和预设的思维方式,以这种二元对立、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来审视研究对象,教师、学生常被当作孤立的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及其教学活动动态关系基本被无视。关系性思维则迥然不同,它认为存在是关系的存在,关系是过程性的关系,事物的产生过程也是一个关系过程。以此来审视教育活动,就不能将其割裂为孤立的几个方面,而是必须考查各种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从传播学范式到社会-文化范式
  知名教育学者吴刚注意到传播学范式的缺陷所造成的线上教学的困境,并提出这种工具性思维造成“信息‘内容’、信息‘过程’及‘信息’后果相互分离”,“个性人的学习与发展选择及教育的导引作用是缺场的”,为此他提出教育技术发展向基于关系思维的社会-文化范式转型。[3]
  (三)从中介化到媒介化
  在传播学者看来,传播研究的“效果范式”的重点是“媒介对人做什么”,这些都可以视为“中介化”研究,即使用媒介以传递信息的研究,而“媒介化”范式则后者则强调了受众对媒介使用的主动性。
  首先,媒介从信息传播的工具到被视为具有独立性的参与社会发展的力量。媒介化研究则探讨在媒介影响下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进程的特性、功能和结构所发生的变迁。其次,媒介化的互动又是对话式的。现代传播为媒介化互动双方是在较为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提供了技术基础。媒介在介入人际交往互动后的影响,“媒介不仅创造了共同经验的参照体系,同时还建构了一个语境,使个体在其中可以从新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社会。”[4]40
  媒介化研究对教育技术的思考提供了启示:媒介化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了技术的力量成为人的感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它既满足了受众多维度认知的需要,提升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也建构了具有经验分享功能的、身份认同感和社群意识的开放性学习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建构了一个学习语境,使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逐渐塑成在其中从新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社会的素养。
  (四)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
  舒尔茨则提出了以延伸、替代、融合、适应为关键词的媒介化类型分析框架[4]15,可以成为我们评估语文智慧课堂的基本框架。
  1.延伸:教师课前推送微课视频,课外布置预习与复习任务,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交流、讨论;教师可以精确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加强。在本质上,这些活动使教育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延伸。
  2.替代:建设优质微课,部分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趣味性虚拟情境,满足学生的具身性感知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开放性话题,使学生能互相帮助解答疑问。此类做法,节省了教师劳动。
  3.融合:技术教育数据技术的精准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洞察学生学情,及时充实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在二次备课中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教学高度融合,互相促进。
  4.适应:建立探究式社群,可以成为教育活动参与者转向混合式学习的基本行动框架。探究、建构意义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社群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有系统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活动,参与者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分享和提升”[5]。探究式社群具备基本的社交功能、认知功能和教学功能。
  二.古诗词诵读《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策略
  本文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中“古诗词诵读”部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为例,探索运用以上语文智慧课堂的框架、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的独特功能,引导学生在古诗词诵读学习中,欣赏、鉴别和评价“古诗”风格的作品,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混合型、开放式、交互性的学习情境,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与涵咏,体会《古诗十九首》话语家常、辞浅意深的语言魅力。
  2.审美鉴赏与创作:体会《古诗十九首》所表现古人羁旅怀乡情感的朴实、真切与普世性。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文人诗的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
  4.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采物怀人主题在诗歌中的情感内涵,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结构
  可以借鉴国内一般的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模式,同时强化以下活动:
  1.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利用数据库搜索唐代之前涉及采集植物意象、动作、行为的古诗,并将之整理,思考采物者与被赠者的性别与伦理关系,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充教学空间的容量。教师在平台将较好的学生帖子加精置顶,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在二次备课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诗歌,并邀请学生展开品读与讨论,加深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理解。
  2.创设情境,共享情感与经验的空间。教师制作涵盖诗歌产生背景、美学意识的微课视频在平台推送,提前感知文本。搜集展示送别、漂泊、离乡等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立在线趣味配音游戏,让学生2人一组分前后半段朗读诗歌,师生点评,以此学生引导辨别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体会离别思乡的情感。
  3.师生互动,建构探究性社群。以为何采物意象与怀人主题产生联结为核心问题,以“他”的性别、身份与所处空间为线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拟定解决方案、实践应用的探究过程。在课堂交流及平台互动中充分尊重与培养学生在发现新线索基础上质疑教材中现有结论的能力。
  4.课后任务,涵育媒介素养。在课后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学生课堂表现,依据教学平台组建不同的小组,分层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制作《古诗十九首》主体画册、课件或短视频。并将优秀作品推送至互联网平台,在校内分享。
  (四)教学评价
  依据学习数据与大数据分析软件完成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自评对掌握作品主题、意象类型、抒情主人公性别身份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教师完成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将优秀作业、作品上传平台,教师点评、生生互评,达到巩固对作品语言、情感、意象、风格的理解与把握,依托智慧学习平台完成过程性评价
  智慧课堂的发展推进,呼唤着教育技术范式的转变。在当下,语文教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不能再局限于将之视为一种工具化的平台,必须充分利用教育媒介的潜能,拓展教学空间,建构探究性学习社群,高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有效强化语文教学的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P.L. Saettler.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l Technology[M].Englewood, C0:Libraries Unlinited, 1990.
  [3]吴刚.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J].开放教育研究,2020(03):17.
  [4][丹麦]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9-40.
  [5][加]兰迪·加里森,[加]诺曼·D.沃恩.高校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框架、原则和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经典的生成、传播与接受:《古诗十九首》研究”(gxyq2020162);阜阳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培育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2019JCJY17)”;阜阳师范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文学概論》为例(2019JYXM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讲述了特洛伊战争期间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之间的爱情悲剧。剧作采取了战争与感情双线并行的架构,展示了如忠诚与背叛、磊落与奸诈等对立元素。本文通过分析处于“二元对立”中的元素在关键情节里的独特作用,来挖掘这部作品的张力美。   关键词:《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 二元对立 情节  特洛伊战争期间,特洛伊城的王子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在女方舅父潘达勒斯的撮合下成为
期刊
内容摘要:蒙太奇原本是一种电影艺术,文学作品的写作广泛借鉴并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恰当并巧妙地应用蒙太奇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强烈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蒙太奇 写作 艺术手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建筑学名词,原义为“装配”、“构成”。电影艺术把它用来表示镜头的“剪辑与组接”,即“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唤、思念、对
期刊
内容摘要:顾之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材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所瞩目。他的语文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对我国语文新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研究顾之川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顾之川 语文 教育思想  新课改后,教育研究者们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讨论高涨。本文主要研
期刊
雨时下时停。停了的时候,窗外的那只蝉就开始唱歌。  入夏以来,这只蝉就一直在窗外唱。可之前,我总是充耳不闻,即使听见了,也没往心里去。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听见,听懂。因为此时,我手上捧着一册纸本读物。在我栖息的这个都市小区,手捧纸本读物阅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路上遇见的行人,都拿着手机,走路看,闲聊看,甚至蹲厕所也看。我上公用厕时曾碰到过类似风景。  我听懂了蝉语,全缘于手上这本叫《小魂灵》的书。  
期刊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出现许多误区,必须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和科学,可以从四个维度思考,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策法律四驱形成合力,并把握几大原则。   关键词:家庭教育 维度 四驱 原则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俗语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古往今来,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心智的成熟意义重大,与孩子的未来休戚相关,事关家庭的和谐幸福,也与人才的培
期刊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写作技巧都孰稔于心的现代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白话文和方言,她描述的市井百态呈现了俗风俗语,她将自己的人生缩减和点点滴滴细细描摹。时代的变革,個人文学创作的成熟,个性和传统的完美融合,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艺术 语言 古典  张爱玲很多优秀作品是对封建制度下的真实描绘,刻画了当时社会状态下人物的颓废和对现实的恐惧,
期刊
内容摘要:在高职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必修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微课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改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立足高职语文教学角度,分析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微课 高职语文 教学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
期刊
内容摘要:曹植被后世誉为“建安之杰”,是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以诗言志、借歌抒怀是曹植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受到家族背景、时代精神的影响,曹植在诗歌中不仅书写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功业追求及英雄情怀,更表达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百姓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体现出一种超越个人追求的爱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正是“建安风骨”的内在表现。   关键词:曹植 家国情怀 英雄情结  曹植被后世称为“文坛绣虎”,虽
期刊
内容摘要:语言的功用性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語文教学中必须突出其严谨性、人文性和文学性,进而突出语文的功用性。   关键词:功用性 严谨性 人文性 文学性 阅读  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如果不好,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跟不上甚至很差。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它的功用性很明显。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我们要写个请假条、甚至发个短信都要用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分析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文学素养 核心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学素养作为个人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构成一个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