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备考方略和练习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掌握深厚的文言功底,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来理解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要做好该类试题的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
  
  1.对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是:《诗经》一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庸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2.对诗词艺术表现手法的了解。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对比、反衬、象征、虚实相生、渲染、托物言志、用典故等等;诗歌的风格如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逸闲适、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等等。
  3.依托教材,强化训练,寻找语感。诗歌鉴赏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必须在高一、高二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意象要消化,鉴赏的方法、技巧要逐渐积累一些。多读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在此过程中再去细细体味、慢慢消化,就有可能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入手。有很多诗,可能理解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风格特点来理解。例如,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的风格是浪漫主义,那么我们在赏析他的一些诗篇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过一些壮丽的场景来表现一种宽广的胸怀。像岑参、王昌龄等都是边塞诗人,知道了他们的风格对于理解整首诗都有很大的帮助。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特点是忧国忧民,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体现了这一主题。如《倦夜》一诗:“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首诗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写了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2.紧扣原诗标题。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通过这一醒目的标题,我们会对全诗的内容和主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涛还是咏史怀古诗。有些时候一看到标题。我们就会知道诗人要写什么。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全诗的内容是写雪的。又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这样的标题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写被贬的苦闷与失意的。还有,《十五夜望月》,一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这首诗一定是写漂泊在外的游于思故乡的情怀。再如,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诗词赏析题。严武的《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根据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知晓诗作的大致内容。“军城”交代了社会环境,那么诗作肯定写的是与战争相关的,而“早秋”介绍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词语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把握好这一点,对于理解整首诗是很有帮助的。
  3.充分利用注释。一般来说,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和写作背景,以降低难度,帮助考生理解古诗。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比较偏的题,根据注释能对背景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例如,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此诗旨在讽刺,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借助注解“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说“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4.把握情感主旨。古诗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的,只不过有的表达含蓄,有的表达直白,有的表达隐晦,有的表达张扬而已。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更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本身去领悟与思考了。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人生经历和时代变化的形象反映。我们在分析时,只有较全面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时代的变化,方能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所以我们赏析一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主旨说出来,因为这一点是最关键,也是作者之所以写诗的原因,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而去谈别的方面,那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例如,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诗词鉴赏试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对 于这样的一首诗,把握情感是必须的,诗人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无比痛心,但是他没有气馁,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掌握了这些,就很容易做后面的题了。
  5.咀嚼体味语言。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助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鉴赏语言技巧,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留心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古人是十分重视“炼字”的,这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鉴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光要分析某些字的表面意思,更要看到它深刻的内涵。语言上有朴实的,有生动的,有含蓄的,有激昂的,有消沉的,我们一定要领略其中的韵味。例如,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诗词赏析题。[元]舒頔的《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下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三、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要先看标题,有的标题蕴藏着很丰富的信息,对考生答题有一定的帮助或启示,要认真看清题十的要求,以便迅速寻找自己答题的范畴。要看是否有注释,特别是关于作者及能展示出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信息。
  要弄清楚诗歌的题材分类,如送别诗词,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用了哪些意象?如田园诗歌,作者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情趣?如边塞诗,是反映戍边战士的思乡怀亲之苦还是表现妇人的思夫之情?或是有反战的愿望表达?或是充满战斗的豪迈激昂之情?比较鉴赏的诗歌在抒情上有何区别?在意象运用上是否各具特色?语言风格怎样?这些都要进行慎重的思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要能大体读懂诗歌,这时要注意诗歌句式的特殊性,有时为了押韵,句子用了倒装,如广东卷“远帆片片点归艘”意为归来的小船也扬起了那片片风帆。
  诗歌鉴赏时最为忌讳的是出现“硬伤”,或是明显的知识错误,或是人为的刻意拔高。相信只要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技巧,诗歌鉴赏类题目定能迎刃而解。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其他文献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有三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
期刊
贺年片,古代称作拜年帖,源于西汉的名片。《史记》认为,名片是汉高祖时代开始使用,“以札书姓名”,供下属进谒上司时使用,故叫“谒”。清代赵翼所著的《陔余丛考》一书记载,汉初无纸,削木写字,又叫“刺”、“名剌”。后曾用红绒在锦上绣字为名帖。东汉时以纸代木,叫“名纸”,六朝时简称“名”。唐朝时叫“门状”。明清时期叫“名帖”、“寸楮”、“红单”。康熙年间改称为红单,仅书某人拜贺字样,以便通用。  宋代盛行
期刊
教师点拨:  这个材料宜写散文和记叙文,写景散文要注意从多种感觉角度写景,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的运用。先将眼前的景物作客观描述,再运用联想思维方式,由眼前景物想到相似的另一种形象,或者把景物当成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来写。抒情散文和记叙类文章要做到情景交融,以景衬人。可以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重现一种人间的温情。观察雪景中的人物活动并思考,找到写作素材:人物、背景、故事。通过优美
期刊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朦胧之美  (1)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2)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
期刊
新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回到了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状态的好坏,参与学习的程度等等均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学习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背景下,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改变传统做法,就会让课堂变得精彩、生动起来。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站位,鼓励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会让
期刊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像以往那样,而是一种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教育是师生生命共在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会经历许多共同的事件,参与许多共同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这一共在的时间里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摄养。生命理论认为,
期刊
向课堂要质量,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课堂效率提高的途径之一,则源于充满激情的教师。新课改理沦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有效灵活的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也就是今天所倡导的互动探究。目前,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就教材而言,内容和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知识都是呈静态分布的,教师必须投入满腔的热情,加上富有激情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柳永(节选)  梁 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
期刊
“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整合知识网络交汇”是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宗旨,而数列与不等式均是交融性极强的素材,又是与高等数学衔接比较紧密的知识。由于它们这种特殊的地位,以这二者交汇处为主干,构筑成知识网络型的代数推理题——数列型不等式,在2009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占据着令人瞩目的地位,成为有效甄别考生思维品质的“试金石”。下面,笔者就以2009年高考数学山东理科卷的第20题为例,通过一题多解针
期刊
正方体是立体几何中最常见、最特殊的几何体,其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若能联想某些图形与正方体的关系,并利用其特点及性质帮助解题,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正方体的巧妙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