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上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新認识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3、课后勤于反思
如果我们树立起一个意识:我们每天不仅是在上课,也是在进行教研。那么,我们一定会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不仅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理念,深入地教学研究和有效的教学活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渗透的。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重新認识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3、课后勤于反思
如果我们树立起一个意识:我们每天不仅是在上课,也是在进行教研。那么,我们一定会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不仅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实践证明:科学的教学理念,深入地教学研究和有效的教学活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渗透的。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