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是人的特定心理活动,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诱发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我们要努力使语文课的导入成为引题和激情的完美结合。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以导语部分发问,你还记得北京争得奥运举办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配合播放萨马兰奇宣布中国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激动人心场面的录像,学生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目光聚焦,思维定向,自然而然想到了祖国的强盛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爱国的情感火花也就迸发了。此情境的设计也为新课蓄了势,做了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用教具,积极参与——调整注意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远远大于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我在讲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结合挂图讲大榕树的组成,再演示它的跟粗、枝壮、叶茂,在呈现大榕树的“大”,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埋下伏笔;在讲授鸟的多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在鸟飞、鸟鸣、鸟动中感受鸟动多。并通过鸟的天堂不见一只鸟,到大榕树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鸟的对比,真正认识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由于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激趣法使用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内容,把他们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到了讲台上。
三、节奏明快,讲读结合——加强注意力
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带着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使整个课堂节奏明快和谐、动静结合、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般的享受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通过讲读结合对讲授教学法的创造性运用。
上《穷人》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推测、设想了狂风呼啸中,渔夫在海面会遇到的种种险情,用桑娜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立刻被桑娜惊恐、焦愁的心绪所感染,这时让学生朗读有关段落,使学生既深入了解了人物内心,又提高了朗读效果。又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中,我在分析了人物心理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部分,结果学生读得形象生动,精彩的对话表演使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场景令人满意。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讲授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人对讲授法产生了误解。例如,对小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把许多没有关联的事实不加组织或解释,零乱地向学生讲授,不能把新教材和学生过去已形成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讲授等。这样,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了,只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或对付老师。这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课堂上满堂灌的僵死局面。
四、朗读质疑,启发讨论——提高注意力
朗读质疑,启发讨论就一般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的理解与应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的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再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这多么让人激动啊!这种朗读质疑,启发讨论的结果,这就是学生注意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会更高。可以这样说,是朗读质疑、启发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他会自己走自己的学习之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讲的就是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打开思路,不断探索,启发他们在“设疑——解疑”中去探求,这也是培养学生提高注意力,进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在《難忘的一课》讲读后,我让学生质疑、探索。一同学提出“台湾早就光复了,现在为什么还常说要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我在启发指导学生讨论解答时,回顾了中国历史。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状,并结合课文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和领土的完整而努力。这样使学生原来模糊的观念明晰了,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诱发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我们要努力使语文课的导入成为引题和激情的完美结合。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以导语部分发问,你还记得北京争得奥运举办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配合播放萨马兰奇宣布中国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激动人心场面的录像,学生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目光聚焦,思维定向,自然而然想到了祖国的强盛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爱国的情感火花也就迸发了。此情境的设计也为新课蓄了势,做了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用教具,积极参与——调整注意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兴趣要远远大于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我在讲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先结合挂图讲大榕树的组成,再演示它的跟粗、枝壮、叶茂,在呈现大榕树的“大”,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埋下伏笔;在讲授鸟的多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在鸟飞、鸟鸣、鸟动中感受鸟动多。并通过鸟的天堂不见一只鸟,到大榕树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鸟的对比,真正认识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由于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激趣法使用了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内容,把他们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到了讲台上。
三、节奏明快,讲读结合——加强注意力
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带着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要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使整个课堂节奏明快和谐、动静结合、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般的享受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通过讲读结合对讲授教学法的创造性运用。
上《穷人》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推测、设想了狂风呼啸中,渔夫在海面会遇到的种种险情,用桑娜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立刻被桑娜惊恐、焦愁的心绪所感染,这时让学生朗读有关段落,使学生既深入了解了人物内心,又提高了朗读效果。又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中,我在分析了人物心理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部分,结果学生读得形象生动,精彩的对话表演使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场景令人满意。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讲授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人对讲授法产生了误解。例如,对小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把许多没有关联的事实不加组织或解释,零乱地向学生讲授,不能把新教材和学生过去已形成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讲授等。这样,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了,只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或对付老师。这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课堂上满堂灌的僵死局面。
四、朗读质疑,启发讨论——提高注意力
朗读质疑,启发讨论就一般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的理解与应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的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再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这多么让人激动啊!这种朗读质疑,启发讨论的结果,这就是学生注意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会更高。可以这样说,是朗读质疑、启发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他会自己走自己的学习之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讲的就是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打开思路,不断探索,启发他们在“设疑——解疑”中去探求,这也是培养学生提高注意力,进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有益的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在《難忘的一课》讲读后,我让学生质疑、探索。一同学提出“台湾早就光复了,现在为什么还常说要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我在启发指导学生讨论解答时,回顾了中国历史。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状,并结合课文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和领土的完整而努力。这样使学生原来模糊的观念明晰了,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