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任我市高中历史教研员工作已5个年头,在这期间的学习工作中,笔者深刻认识到编制高质量的题目是教研工作的重头戏,也体会到这是对教研工作智慧的重要考验。尤其当前,在我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创编题目的导向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科学地渗透“三史”,即“史料”、“史家”、“史观”,是笔者在命制题目中特别关注的三个方面。运用好了这三个维度,对科学地命制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科学地引入“史料”是命制题目的重要载体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也即历史素材。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报刊、作品等)、口述史料(碑刻、墓志等)、非文字史料(绘画、建筑、衣物、钱币等)三大类。为什么要科学地引入史料呢?纵观山东省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命题逐渐地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的创设与运用。命题要采好“点”,命制这个题目围绕什么出发,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考查要达成怎样的度,选“点”十分重要。“点”从何来?就是课标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主干知识。选好“点”后,就是选择合适的史料了。
怎样选取和利用好史料呢?史料是承载“点”的载体,类似于“传输带”的作用,这个“传输带”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包括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基本的史学方法等,因而“繁、难、偏、旧”的史料首先应在排除之列。
如选取了“西周教育”这个点后,关于“传输带”的选择我们就避开了西周在记载教育文献中的一些繁、难的古文字,对比《诗经》和《白虎通》中的古文字,我们选取了两则史料,一是钱穆的《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中的文字,一是现存于故宫国子监的牌匾“辟雍”,从而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例1.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史学家钱穆说“西周镐京,辟雍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教育与政事密切相关②辟雍是各诸侯国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③这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④这体现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此题在2010年枣庄市高三统考中通过率为0.81,多数同学通过史料既了解到了新知(即最早的国立大学名为辟雍),又加深了对“宗法制”、“分封制”、“学在官府”等主干知识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从生活中把握和感知它们。
避开了“繁、难、偏、旧”,历史史料还要科学、生动、丰富。如选取了“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点后,我们呈现的史料如下:
例2.“送嫁妆”是我国的特色民俗文化,下表的统计说明( )
①保留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接受③人们收入的增加④嫁妆种类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这是2009年枣庄市高三统考中所创编的题目,通过率为0.86。史料涵盖了时间变迁、百姓嫁妆中的“变”和“不变”、人们生活的改善等。教师普遍反映此题素材比较新,对学生认知的考查做到了和实践紧密贴合。
二、科学地引入“史家”是科学命题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讲求实证和科学。中外历史学专家为史学的发展和完备留下了巨额财富。象中国的梁启超、顾颉刚、钱穆、陈寅恪、吕思勉、季羡林、汤一介等;西方的斯塔夫理阿诺斯、威尔·杜兰、费正清、黄仁宇等。他们既擅长宏观阐发、纵揽大局又专擅实证。因为他们对历史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所以“史家”之言也是我们命题时经常选取的。如在考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新表现”这一点后,史家梁启超1923年所作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就成为非常科学的载体:
例3: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问:文中“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答案: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的传播;民众的进一步觉醒。新气象: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我们2010全市高三统考中的一道创编题,学生普遍反映题目比较灵活,情境新颖。
三、“史观”是题目命制的核心和灵魂
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赋予了历史知识体系新的内涵。我们现在熟知的有: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这5种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社会史观认为,要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生态史观认为,要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高考命题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我们在选取好“工业革命”这一点后,考虑到了文明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的渗透,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例4:19世纪中期英国的消费现象,就像莎士比亚提到的:“fashion wears out more clothes than the man.”(流行的衣服永远比人们能穿破的衣服要多。)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使民众收入增加
B.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C.英国成为“福利国家”
D.新消费观也造成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的破坏
答案:C。题目中的“流行的衣服”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特征;D项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的意识。
我听过的,忘记了;我看过的,记住了;我做过的,理解了。在自己动手对材料进行整理、筛选、甄别、验证的过程中,我既收获了新知,也历练了自己。
一、科学地引入“史料”是命制题目的重要载体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也即历史素材。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报刊、作品等)、口述史料(碑刻、墓志等)、非文字史料(绘画、建筑、衣物、钱币等)三大类。为什么要科学地引入史料呢?纵观山东省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命题逐渐地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的创设与运用。命题要采好“点”,命制这个题目围绕什么出发,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考查要达成怎样的度,选“点”十分重要。“点”从何来?就是课标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主干知识。选好“点”后,就是选择合适的史料了。
怎样选取和利用好史料呢?史料是承载“点”的载体,类似于“传输带”的作用,这个“传输带”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包括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基本的史学方法等,因而“繁、难、偏、旧”的史料首先应在排除之列。
如选取了“西周教育”这个点后,关于“传输带”的选择我们就避开了西周在记载教育文献中的一些繁、难的古文字,对比《诗经》和《白虎通》中的古文字,我们选取了两则史料,一是钱穆的《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中的文字,一是现存于故宫国子监的牌匾“辟雍”,从而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例1.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史学家钱穆说“西周镐京,辟雍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教育与政事密切相关②辟雍是各诸侯国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③这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④这体现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此题在2010年枣庄市高三统考中通过率为0.81,多数同学通过史料既了解到了新知(即最早的国立大学名为辟雍),又加深了对“宗法制”、“分封制”、“学在官府”等主干知识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从生活中把握和感知它们。
避开了“繁、难、偏、旧”,历史史料还要科学、生动、丰富。如选取了“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点后,我们呈现的史料如下:
例2.“送嫁妆”是我国的特色民俗文化,下表的统计说明( )
①保留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接受③人们收入的增加④嫁妆种类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这是2009年枣庄市高三统考中所创编的题目,通过率为0.86。史料涵盖了时间变迁、百姓嫁妆中的“变”和“不变”、人们生活的改善等。教师普遍反映此题素材比较新,对学生认知的考查做到了和实践紧密贴合。
二、科学地引入“史家”是科学命题的重要因素
历史学讲求实证和科学。中外历史学专家为史学的发展和完备留下了巨额财富。象中国的梁启超、顾颉刚、钱穆、陈寅恪、吕思勉、季羡林、汤一介等;西方的斯塔夫理阿诺斯、威尔·杜兰、费正清、黄仁宇等。他们既擅长宏观阐发、纵揽大局又专擅实证。因为他们对历史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所以“史家”之言也是我们命题时经常选取的。如在考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新表现”这一点后,史家梁启超1923年所作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就成为非常科学的载体:
例3: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问:文中“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答案: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的传播;民众的进一步觉醒。新气象: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我们2010全市高三统考中的一道创编题,学生普遍反映题目比较灵活,情境新颖。
三、“史观”是题目命制的核心和灵魂
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赋予了历史知识体系新的内涵。我们现在熟知的有: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这5种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社会史观认为,要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生态史观认为,要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高考命题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我们在选取好“工业革命”这一点后,考虑到了文明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的渗透,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例4:19世纪中期英国的消费现象,就像莎士比亚提到的:“fashion wears out more clothes than the man.”(流行的衣服永远比人们能穿破的衣服要多。)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使民众收入增加
B.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C.英国成为“福利国家”
D.新消费观也造成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的破坏
答案:C。题目中的“流行的衣服”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特征;D项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的意识。
我听过的,忘记了;我看过的,记住了;我做过的,理解了。在自己动手对材料进行整理、筛选、甄别、验证的过程中,我既收获了新知,也历练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