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棱镜”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面对多姿多彩的文本语言世界,我们应该科学地界定其语言特性,从而准确定位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隐的表达结构,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类结构文本的自觉阅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获得语言学习的深刻体验。
  【关键词】定向化 结构化 交际化
  
  语文,如同阳光,能给予人光明、温暖与力量,却始终让人难以看清它的内质。于是常常有人感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三棱镜可以折射阳光,我们不妨借助教育科学的“三棱镜”,折射出语文教学的七色光谱,让模糊的语文教学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敞亮语文教师的教学视界,走出一条语文教学的科学大道来。
  定向化:语言的“两极”之美
  照理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经过编者的精挑细选,甚至反复斟酌,臻于文质兼美的境界。然而还是有学生和教师抱怨某些课文直白无味,没有“嚼头”。其实,我们对文本语言的欣赏局限在了“文学作品”上,对“语言作品”缺乏足够的美学审视。试看下列两段文本:
  松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别长,能适应树上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和尾巴倒吊在树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捕食。松鼠在秋天觅得丰富的食物后,就会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储存果实等食物,同时以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百科全书·松鼠》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布封《松鼠》
  同样是写松鼠,前者的语言严谨简练,客观地陈述了松鼠诸方面的特点;而后者的语言则生动活泼,饱含着布封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很显然,学生往往喜好阅读布封笔下的松鼠,因为他用了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得生动、形象,富有灵性;而很少有学生会喜欢阅读百科全书上的松鼠条文。
  我们日常所运用的语言是自然语言,本身具有二重性。我们可以直截了当、清晰明了地“直”言,也可以婉转曲折、含蓄隐喻地“曲”说。由此,以日常语言为“母胎”,衍生出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的运用领域,也给了直白的说明和委婉的表述以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当为满足人精神的愉悦、闲暇的需求时,“求美”的文学语言应运而生;而当人们需要表述概念、阐释思想时,“求真”的科学语言就显得不可或缺。
  不同的语言类型表现在“文本”上,则可成为“科学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两极的复杂多样的文本世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动人心弦的小说、文质兼美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寓言等“文学文本”,少有语言严谨的说明文、逻辑性缜密的议论文等“科学文本”。小学语文教学,是衷于“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还是衷于“科学文本”的“原意追索”,笔者以为不论强调哪一极,我们都可以找到丰富的正例来自圆其说,也能够举出足够多的反例来反驳。因此,我们应该顾及的是位于这两极之间的巨大的阅读空间。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一极,那么阅读理解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靠近“文学文本”一极,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建为主。阅读理解的“适切”,在于找准文本的那个“点”,以“点”来定“向”。什么样的文本,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定向”与策略“定位”。
  文学作品的文本具有阅读的开放性,可以作多元解读;而语言作品的文本具有阅读的定向性,需要作逼近文本本质意义的解读。颠倒了两类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方式,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上述两段写松鼠的文字,都是对松鼠外在特征、生活规律的介绍说明。所不同的,前者是关于松鼠的一段“客观说明”,属于科学文本。而后者作者对松鼠的介绍加之比喻、拟人、想象,文字中情感的附着也就显而易见了,属于文学文本。但无论是阅读科学文本还是文学文本,都必须首先理解语言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而把握住各自的特点。尤其是阅读文学文本时,更不可放松对基本意义的解读,须准确领会作者的言语意图,一味地强调“多元解读”,难免会造成误读乃至错解。
  面对多姿多彩的文本语言世界,我们应该科学地界定其语言特性,从而准确定位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取向。文本阅读的定向与定位,将转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偏爱,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纯正的阅读口味。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结构化: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长期以来,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文本的“例子”,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语文学习的规律却是“举三反一”,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言语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转化为稳定的个性言语结构,形成语文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语文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经验,然而这些经验往往处于零散而无意识的状态,缺乏一个知识化、结构化的建构过程,常常如“猴子下山”,学一个扔一个。即使是对文本中隐藏的语文知识,我们也常常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其后果是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深刻认识,结构意识淡薄。散点式的知识学习无助理解,还增加记忆负担。将言语经验知识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是实现语文教学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必然路径。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语句的形式结构。语言的表达形式千变万化,然而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往往可以“一目十行”,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形式结构,并借此揣摩到作者真实的言语意图。这是由于熟练的阅读者,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对所看到的文本语言形式能自觉地运用其结构,敏锐地把握变化不定的语言形式背后内在稳定的语言结构。而每一个特定的语言结构,都有特定的表达功能。比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中:“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样一段话。
  乍一看,不知道在写什么。但你只要把握住语段中“愿意……就……”、“要……就……”这个语句的结构,你就豁然开朗:作者在表达园子给“我”的自由与快乐。而初始阅读者常常停留在逐字逐句的阅读与理解上,自然就显得“笨手笨脚”了。所以,阅读教学中仅仅在个别词句上“精雕细刻”、“斤斤计较”,忽视甚至丢掉了对重点语段整体结构的阅读把握,就难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误区,必然走不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
  其次,我们要关注语段的相似结构。一般地说,每个重点语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每个语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意思彼此相连的,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每个语段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把握了这样的语言结构,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从现在开始》为例,课文写了三个内容相似的段落:猫头鹰当“万兽之王”、袋鼠当“万兽之王”和猴子当“万兽之王”。每个段落在语言表达上都隐藏着相似的结构: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活?不同的人物和结局,让故事显得有趣好玩;而相同的段落结构,则让故事变得简单易懂。这样的文本故事正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教学时可以组织板块式的教学活动,以充分体现“结构化”的教学促进功能:
  板块一:听故事,知“结构”。
  让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听后让学生按照提示复述“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活?”从而了解语段的基本内容,把握段落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语段中的叙述语和对话语,通过示范朗读区分两者之间在朗读语气、语调上的差异,将对话读得有声有色。
  板块二:讲故事,用“结构”。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表达结构,置换“人名、命令、活法”,练习讲述后两个故事。由于结构相同,语句相似,讲述起来自然简单容易。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过程,这样的“结构”就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结构”。而语言结构的改变就带来学生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改变。
  板块三:改故事,化“结构”。
  仅仅让学生模仿运用结构还不够,能够在生活化的语境中活用结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生长。在讲述故事之后,让学生选择扮演一种动物,当一回“万兽之王”,发布各种各种的命令“从现在开始……”。学生在表演性的编故事活动中,既丰富了对动物不同生活习性的了解,又熟练了“从现在开始……”这一语言结构的运用,更懂得了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性才能让人获得幸福的道理。不用说教和提问,学生自然在体验式的表演中心知肚明。
  交际化:无法传授的言语智慧
  语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咬文嚼字”的经典案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我们每每驻足于此,置换、比较、想象、朗读,以诸般手段研究“绿”字的百般妙处。无独有偶,《荷花》一文中有一“冒”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课堂上便有如下的教学:
  师:“冒”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冒就是探出头来的意思。(板书:探)
  生:是长出来的意思。(板书:长。再分别板书:钻、伸、露)
  师:比较一下哪个词好?为什么?
  生:“探”字好像偷偷摸摸的样子,可是白荷花不需要偷偷摸摸,她是光明磊落地长出来的。
  生:什么东西都在长,用“长”字太普通了。白荷花是高高地长在荷叶之间,用“冒”好。
  生:“钻”出来的东西总是要削尖了脑袋,如果用“钻”的话,显得白荷花一点也不美丽。
  生:“露”是因为荷叶太少才会露出来的,但上文说荷叶挨挨挤挤很多,不可能是露。“冒”字就说明白荷花主动从荷叶里长出来,也可以说明荷叶很多。
  生:我觉得“伸”字是从侧面伸出来的,可是,白荷花是笔直地长在那里。
  师:同学们,你们体会得真好,一个“冒”字让我们感受到白荷花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纯洁美丽,站在碧绿的荷叶之间,多美啊!
  为什么用“冒”字好呢?学生否定的是别的词语,而教师也未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其中的好处。兜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起点。其实,这个问题应由语言学家来研究作答,而不是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在“学习语言”上下工夫,而不是在“研究语言”上费时间。
  “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实际上是一个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现代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我们知道,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获得语言学习的深刻体验。即使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运用中,也会让学生获得极为宝贵的语言经验。比如《生命生命》一文中的“骚扰”一词,可以作这样的情境教学:
  师:这里有一个词,“骚扰”。哪些东西骚扰过你?
  生:我做作业的时候,玩具总是骚扰我。
  师:到底谁想“骚扰”谁啊?玩具没招你惹你吧?(众大笑)
  生:我的弟弟很调皮,他总是在我做作业的时候骚扰我。
  师:弟弟的“骚扰”往往让哥哥既爱又恨,是吧?
  生:我睡觉的时候,蚊子在我耳边飞来飞去,骚扰我。
  师:蚊子的“骚扰”就让人讨厌啦!继续读——
  词语学习需要理解,而理解有多种方式。照搬词典、以词解词难免囫囵吞枣,实物印证、表演体验未免过于实在,汉语的意合性、模糊性,往往决定词语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意思,但却能用得恰当。此处的“骚扰”便是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骚扰过你”,显然,说“玩具骚扰我”是用错了对象,说“弟弟骚扰我”是一种嗔怪,说“蚊子骚扰我”则用了词语的原意。一个词语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才显出它的分寸感、妥帖感。要知道:运用是理解的最高水平。相比“冒”字的“研究式”教学,“骚扰”就是回归“交际运用”的语文教学。
  王晓春先生在《语文课如何是好》一书中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人家谈生意,我当然也就跟着想生意,人家谈家常,我当然也就跟着说家常,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语文课不允许这样,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的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何用这种方式谈家常’。简而言之,语文课天生就有一种研究气质,一种独立视角,无论作者说什么,我们都要戴着语文眼镜,从语文角度揣摩一番。”这样的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从他人的语言交际中获得一种言语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靠自己的体察和运用得来的,是无法传授的。
  其实,科学化和艺术化,是语文教学的两极之美。“定向化、结构化、交际化”仅仅是科学化进程中折射出的几缕阳光,它穿透了遮蔽语文教学的模糊镜像,给人以追寻的勇气和方向。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何善亮博士新著《东庐中学教育变革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深细的描述向我们演绎了教育理解方法论:教育改革实践如何形成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如何诠释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二者之间互动之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改革实践;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76-02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
主持人语  长期以来,习作知识与儿童的习作兴趣在课程实践中被当成一对矛盾体,甚至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竭力淡化,直至回避。另一方面,有些专家和一线教师坚守这样的理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习作兴趣,如果强调习作知识,势必对儿童的习作兴趣造成干扰;没有习作兴趣,教再多的习作知识都等于零。那么,习作教学到底要不要知识教学?习作知识和儿童的习作兴趣是否能实现和谐共
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时恰恰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需要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审视,以形成对工作室发展的整体认知。从本专题这组文章中,我们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工作室既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滞障因素;既有从外控走向内生的体制内工作室,也有民间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外草根工作室。单一模式的过于行政化的外控式名师工作室很难培养出个性鲜明的教师。我们必
【摘 要】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境。报告以L地区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聚焦了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中教师研修现状,分析了农村校本教研的管理成因,提出了旨在促进教师合作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策略,并触发关于落实乡村校本教研的责任主体的思考。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
【摘 要】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着力学生品格提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团队打造为支撑,在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办学质量,体现人本思想,将学习、工作与生活自然相融,在文化升华中彰显教育生态,在绿色和谐的宁静中静待花开;教改追求从最初的质量、效率、特色到今天的核心素养,在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中,必将回归生活,在品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成长过程,回归学习、工作的生活本质。  【关键词】教育环境;师
【摘 要】校门是开放的校史馆,记录着学校成长的点点滴滴。江苏省常熟市中学的校门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凝聚体,传承着名城老校的百年文脉,透映着诚敬文化丰富内涵,彰显着文化立校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校门;文化立校;时代使命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編号】1005-6009(2017)58-0060-02  【作者简介】马宁,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校长,正高级
【设计理念】  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我国当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取向。“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学习成为其学习的基本状态,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我想:如果教师不教,先让学生学习,学生会学得如何呢?如果没有教师,只有教科书,学生能不能学习?如果能,那学生能学会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反思
【摘 要】拓展性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开发校本与学校周边资源,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针对薄弱初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成因,抓住契机,申报《拓展性语言学习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回归语言学习本质,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语言学习;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
【摘要】在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丰富写话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写话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用游戏规则积累类型丰富的语句,用游戏规则学写要素完整、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游戏规则学写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段落,让游戏活动成为儿童言语技能发展的“孵化器”。  【关键词】写话教学;游戏规则;习作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
主持人语  自2011年起,美国相继出台了《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以及核心概念》和《新一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两部文件一出台就成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两部文件把过去对科学探究的关注转向了对“科学实践”的关注,尤其是这两部文件特别提出了“技术和工程”思想必须进入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观点。  2013年教育部重启“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的修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