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罗秀当铺的前古后今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旧街的河沿边耸立着一幢深灰色的清代高大建筑,从对岸望去,它挺拔的身姿在古榕的繁枝茂叶之中显得格外雄健,像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巨人。它就是当地闻名已久的罗秀当铺大楼。
  罗秀当铺背临罗秀河,总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其中庭院155平方米,主楼207平方米。庭院两侧是青砖院墙,临街是青砖硬山顶型小房,后部为主楼。主楼自地基以上1.8米为规整方型花岗岩所砌,再往上为青砖,顶部东西面皆封火山墙硬山顶型。当铺楼横面15.4米,中间开门,门顶及门旁为大块精细打磨的大理石;纵深13.5米,高约18.8米,共7层,各层原先皆有楼板,并各开有十多个内宽外窄长方斗形小窗通风采光,同时可作枪洞抵御歹徒强盗的攻击。
  罗秀当铺在当地人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主楼那高大的外形,这在过去农村、集镇的房屋大致都是占地几十平方米,高度不过是三五米的情况下,真可谓鹤立鸡群、难得一见的庞然大物。如此高大的当铺楼不仅在象州县境内的十里八乡之中绝无仅有,就是在周边众多县(市)里也十分罕见。
  这高大的当铺楼为什么不修建在象州县城或别的地方,而非要建造在这远离县城30公里外的一个并不怎么繁华的小小集镇上呢?
  对此,我们当然也不得而知。不过我们明白一点,那就是当铺之所以要选择建造在罗秀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至于是什么道理,我们现在只能根据所了解的一些蛛丝马迹试着去推揣一下前人的心思了。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当铺的一些相关知识吧。
  当铺是用来典当物品的。典当是一种商业性金融活动。所以,开当铺就是在经营一门赚钱的买卖。这种买卖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了,远在南北朝时期在一些寺院就有以经营衣物等小件动产作抵押的简单的放款行为。当然那时还没有“当铺”的名称,叫作“寺库”。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和发展,逐步变化其名称,先后有过“质库”“解库”“质押”或“长生库”等叫法,到了明朝才正式叫“当铺”。不管其名称如何,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收取他人动产为手段,按照一定折扣向质押人放贷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典当服务既然是为赚钱,所以当铺建造在哪里,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有没有良好的赚钱商机。古代打仗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经商又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商机,无非就是要具备有利的时机、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象州是一个文明古郡。秦时桂林郡治所在地(今军田村附近)距离罗秀集镇不过十几里。桂林郡,其行政级别大致同现在的省级相当。也就是说,秦朝时期罗秀军田一带曾一度是广西最早的省府所在地。可以说,整个罗秀,甚至整个象州及周边地区都深受“郡府”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罗秀河下游不远的纳禄村是明朝皇族后裔朱氏子孙逃难避祸最终选择的落脚之地,落入此地几百年来,他们的后代正是得益于当地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滋养护佑,得以安居乐业。可见这一带人心友善,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是创业发财的好地方。
  当时象州和其他山区丘陵地带一样,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人们出行大多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搬运东西只能靠人扛肩挑。罗秀街旁边有一条小河可通行一般的运货小船,这点便利一下就被商贾们看中了。且从罗秀顺河而下,二三十里就可到达运江古镇。据知情人士介绍,罗秀当铺大约兴建于清咸丰年间。那时运江古镇正处于急速繁荣发展之中。在此之前,粤东商人早就发现了象州的大好商机,纷纷涌入,还分别在象州、寺村、运江等地建了粤东会馆,最终促成运江发展成为红极一时的商埠重镇。可以肯定的是,运江及整个象州当时商业的发展形势对罗秀当铺的兴建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当铺坐落在河沿的码头旁边。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附近还生长着好多形体高大的榕树。以前河上没有桥梁,沿河上下好几里范围内南来北往的人必须经由这唯一的渡口去到对岸。过往行人及上下的船只总喜欢在大榕树下停留歇脚。还没形成集镇前,树荫下只有几个卖粥卖茶水的小摊。后来人们发现这是块聚财宝地,在河岸上建起房屋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个小小的贸易集镇就这样慢慢形成了。当铺选择坐落于这样一个南北东西交汇的中心点上,人流长年络绎不绝,可见商家的锐利眼光。
  罗秀河其实是一条不太宽大的小河,平时水面只有三五十米,涨大水时水面也不过两三百米。它是柳江河的支流,其下游于运江古镇附近汇入柳江,上游经中平、百丈、大樟可通达金秀大瑶山。当时一些不太大的人力商船是可以自由上下的。象州自古盛产水稻,有“桂中粮仓”的美誉,而以罗秀为中心的附近乡镇,如寺村、运江、大乐、水晶、中平、百丈等一带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稻谷产多质优,简直就是“桂中粮仓”中的粮仓。当时每年大量运往广州及海外的象州大米,还有大瑶山的药材、山货及各种特产,相当一部分要经由罗秀河道运到运江或象州装上大船再运出去。同时山里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食盐、布匹等的运送也要由罗秀河来承载。所以,可以想象得出,小小一条罗秀河在当时陆路交通极为有限的时代有多繁忙,又有多重要。人员来往频繁,为当铺提供的商机自然也就多了。
  当铺虽然选择建在罗秀河边,老板盯准的目标肯定不会是河里船中的货物,而是船上商人们的钱袋。试想一下,来来往往的船只上那些沉重的货物,一般情况下有谁会将其从船上卸下来扛上百级石阶拿去典当一阵子呢?除非实在走投无路了,但这种情况肯定是极少的。而商人钱袋的钱那就难说了,有时带出来的钱太多了,或者刚转出一批货物,太多的钱带在身边,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到当鋪托管一时。要知道那时的钱不像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这样轻巧、方便,一张薄薄的纸币,面值就可以是一百、几十元的;或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可以将整个身家带走。那时带的钱,不是有斤有两的白银,就是沉甸甸的铜钱。出门采购一批货物,如果净带铜钱,非得用几个大箱子装着才行。   安全问题来往客商们要考虑,当铺老板自然也要考虑。把当铺建在罗秀,肯定有一定安全因素的考虑。人们拿到当铺典当的东西,大都是价值较高的。当铺其实就是另类的钱庄。所以除了雇用保安人员守护在当铺外,选一个相对偏僻的地址,也不失为远谋良策。罗秀当时并非名镇,罗秀河也只是柳江的一条小小支流,稍不留意,根本不会发现溯流而上几十里,竟还有罗秀这样一个地方。即使偶遭不测,也容易沿河追击或拦截。据罗秀镇当地旧时著名文人何广福后人及当铺周边街坊老人所述,罗秀当铺当时雇用的员工及护院伙计总共不过十来人。如果真要遭暴徒攻击,这些人手显然是不足以抵御的。好在当铺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
  以上这些对于商家来说,都只是他们考虑的外部因素。而真正促使商家最终拍板将当铺分号设在象州罗秀的内在因素又是什么呢?在我国近代史上,咸丰年间有一个重大事件,大家一定不会忘记,那就是1856年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殖民主义者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发起猛烈进攻,两三天时间就占领了虎门口内的所有炮台,然后大肆炮轰广州。英军进入广州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这种形势下,商家们别说做生意,性命都难以保障,因此逃离战火纷飞的粤东,暂且潜身相对比较偏僻安全而又有一定生计可经营的广西象州,應该是最佳的选择。当然当铺老板决定到罗秀建立分号时,肯定是战争没有到来之前,但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急剧之势了,商家们凭着敏锐的直觉,事先早已做好安排。
  这位粤东商家(姓名已无从考证)将当铺分号选择在罗秀,或多或少都会对罗秀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可惜当铺经营时间不太长,前后大约十来年的光景,商家老板就突然撤离了。商家撤离的原因也应该同鸦片战争结束有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粤东的动荡形势逐步平静,四处逃散的商人自然要返回原地。毕竟这穷乡僻壤的资源有限,发展前景及商机难比大地方大城市,人家原地还有众多的客户人脉资源呢。商家走了,留下了这高大空阔的当铺楼,留下了象州历史上一处独有的史迹,也留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思考。
  罗秀当铺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有过几次不平凡的经历。
  20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途经罗秀时,给罗秀当铺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街上老人们对70多年前的情景都还记忆犹新。那是1945年春天,有一小队日军自礼教方向来到罗秀河南岸渡口,欲渡河过来。当时为掩护镇上民众自镇北门撤往山中暂避,十多名民团成员持枪登上当铺楼,阻止日军渡河。民团临高开枪,日军三往而不能渡。民团使用的都是土枪,威力并不很大。相持约两小时,双方都没有伤亡。日军后续部队来到后,架起迫击炮向当铺轰击,民团估计镇上民众应已避至山中,便快速撤离当铺。过了两天大家从山里回来发现,没有了日军踪影,数间民房被炸得七零八落,几头猪牛被枪打死,横躺街头,当铺楼顶上西面山墙被炸塌了一角……20世纪60年代,地方政府出资修复了被炸的山墙。
  另外,据象州县宣传部龚坚及罗秀镇巫永富老人说,曾担任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纯束同志,青年时弃学从戎赴桂林参加学生军,步行途经罗秀时天色已晚,在当铺楼里住了一晚,天亮后继续赶路。韦主席当年在地下革命活动中屡遭国民党通缉,有一回在大樟乡因叛徒出卖而当场被捕,后幸得罗秀一位姓邓的人士将其救出,他逃离大樟来到罗秀,当晚也借当铺楼栖身。这两宿当铺之缘,韦主席铭记了一辈子,他离休后,在年近九旬时,有一次回到象州,特地挤出时间来到罗秀当铺,与随行人员一同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罗秀当铺的记忆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现代高层楼房急剧猛增的今天,当年雄伟的当铺楼早已羞于昂起自己曾为之骄傲的脑袋。但罗秀当铺曾经耸立在罗秀大地的这段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将它遗忘。相反,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延长人们对它的记忆。2017年5月,象州县人民政府将罗秀当铺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本文史料信息提供者:何运华、何九林、何建勋、巫永富、巫贵良、陈平林、龚坚等)
其他文献
端阳粑叶吐芬芳,三角米粽味道香;  家家门前挂艾草,防虫毒害保安康。  端午米粽味道香,送给阿哥来品尝;  米粽是妹亲手做,吃了防病身健康。  端午艾叶做粽粑,药食同用利万家;  壮乡家家包粽子,所有野菜不如它。  防止邪毒端午节,端午艾草能驱邪;  门挂艾草能杀菌,能防害虫和毒蛇。  端午百草是药材,当天草药摆满街;  各取所需选一把,煮水沐浴防病灾。  百草药材摆满街,药农赶集把摊开;  黄精
期刊
烟雨朦胧的清明时节,我再次回到娘家。  家乡的一塘一隅、一草一木都笼罩在一望无涯、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山峰,屋宇,缥缈而绮丽,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然而家已不再是那个家,无人守候,无人开门迎接,无人回应我的呼唤;无人起灶,无人升起炊烟,无人蒸五彩的糯饭!家里没了往日的生机,格外冷清,只因母亲已不在这里!她住到地下的另外一个“家”了。  思绪涌起,母亲的笑颜又翻涌在我的脑海……筑宅守家的母亲  母亲
期刊
物质匮乏年代,在我的家乡,匀出几分田种糯稻,是村民对自己及家人辛勤劳作一年的犒劳和奖赏。  糯稻分早晚稻。每年农历六月、十月,糯稻成熟,收割、脱粒、晒干、碾制成米,贮藏起来,冬令节气,又或是农闲时候,就可以制作各种风味小吃了。做饭团  饭团只在重阳节前后上坟扫墓的时候做。要提前一晚将糯米浸泡好,次日一早,搁大镬头里蒸熟了,就开始搓饭团。搓饭团要趁热,备一只清油(花生油)盏,搓一个,蘸一点油花在手心
期刊
红色电波传喜讯,两会召开在北京;  举世瞩目大盛会,牵动全球亿万人。  总结年多大成就,无限激情涌心头;  中华巨轮冲巨浪,不惧艰难傲全球。  这次全国开人大,工作报告顶呱呱;  声声数据千斤重,句句含情不浮夸。  特色大旗舞东风,党领人民建奇功;  胜利完成十三五,喜看东方舞巨龙。  面对百年大变局,危机当中开生机;  六稳方针见成效,动活神州这盘棋。  过去一年不容易,党领军民创奇迹;  不畏
期刊
脱贫攻坚打得赢,毛南整族得脱贫;  习总书记来指示,鼓舞整族毛南人。  习总书记作指示,我们心头甜如蜜;  今天亮起金嗓子,开开心心唱几曲。  感谢政府感谢党,精准扶贫到环江;  帮助群众得致富,摘掉穷帽奔小康。  政企集中来投入,大家用心又用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春种秋收有得吃。  敢上矿山挖得金,敢开荒坡造得林;  发展生产下力度,帮助一批得脱贫。  贫困人口好多人,吃住短缺最揪心;  引导
期刊
犀牛思念明月亮,世人怀念汨罗江;  端午祭拜楚屈子,爱国情怀万古扬。  祈祷话语感动天,端午粽子香又甜;  粽子拿去拜屈子,情义流芳在人间。  端午粽子喷喷香,民俗赛事龙舟忙;  汨罗江上挥洒泪,屈原离骚远传扬。  盛夏五月是端阳,家家户户粽飘香;  吟诗作对怀屈子,思念泪洒汨罗江。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几闹热;  菖蒲艾草门楣挂,雄黄拌酒来辟邪。  龍舟凤舟江中摆,借龙神威来消灾;  祈求
期刊
花竹帽(顶卡花)  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顶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  毛南族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当作爱情的信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
期刊
中国端午节古远,一过就是几千年;  年年端午年年过,划起龙舟祭屈原。  五月五來是端阳,端阳节气划船忙;  漓江水面争高下,致富路上赛一场。  五月五来是端阳,我们备战龙舟忙;  全国各地去参赛,龙舟竞赛数我强。  锣鼓声声震天响,手拿摇子上战场;  团结一心向前进,手捧金牌喜洋洋。  五月里来划龙舟,代代传承永不休;  鼓是干劲永向上,龙舟人生几春秋。  龙舟夺冠我返航,胜利歌声随风扬;  划出
期刊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  20世纪60至80年代,藤县境内出土铜鼓20件,其中藤县博物馆馆藏10件,自治区博物馆馆藏6件。因为在藤县濛江镇新城冷水冲出土,经专家考证,铜鼓为东汉早期之
期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4年,我选择了离开繁华的古城西安,离开自己任职多年的某报社回到贺州,在贺州学院当一名普通的老师。也许是离别西安旧友的遗憾萦绕于心,在一个夜晚,我梦到与贾平凹老师在一间古朴的房子里闲谈,贾老师埋头签书,那梦里有我,还有我家老李、小李。醒来后我还跟老李说起这个梦境。他说怎么可能,我们这弹丸之地,贾老师是不会来的……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有些故事如草蛇灰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