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聚焦文体,根据年段目标,合理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才有生长力。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合理选择并优化;创设情景,抓住关键词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内化为自身的朗读感悟。
关键词:聚焦;研读;文本“核”;生长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33-2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在字里行间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而人文性是语文在工具性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那便是有水无舟。只有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才能让学生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
一、研读文本,关注语言,凸显文体本位价值
聚焦文体,根据年段目标,合理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教育才有生长力。深入研究,合理删选,指向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的内容之“神奇”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文本中语言的“神奇”这一点在解读教材时就需细读文本,关注语言。在教学盘古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这一部分时,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的2~5小节,用“”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聚焦“神奇”一以贯之,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中抓住对偶句“左手持凿,右手持斧;天变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引领学生回味品读,读得入情入境。不仅仅在声音的强弱、高低,节奏的快慢上,关键是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读出画面感,真正感受这位大神开天辟地的“神奇”。最后“收口”,引领学生回到文中,再品味“神奇”不仅在画面,还在语言中,不信待会我们接着瞧——巧妙设悬,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预设的神奇力,带来阅读想象神话故事的“神奇”,在聚焦文本这条路上走得更精准,真正夯实了“神奇”。
教育实践证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我不仅赞叹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教师通过细读文本,精准地抓住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神奇,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紧扣文本,聚焦能力,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细读文本,合理删选,这是语文研究的方向。牢抓聚焦点、着力点,抓住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瓶颈,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里对复述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语文技能,应该着力培养。复述包括概括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到了高年段,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性复述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推敲》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课文条理清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借助小标题水到渠成地完成概括性复述,将整个故事说清楚、讲完整。这个基本训练点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驾轻就熟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而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展开想象,将贾岛斟酌时那份矛盾、纠结、疑惑和思考,将如何推敲,如何冲撞大驾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得引人入胜。在斟酌文字教学时,我先引入第二小节的环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切入画面,感受月夜的那份宁静;继而启发学生讲故事除了需要关注环境外,更多地应该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样的故事才能鲜活起来。例如: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和敲的动作。老师相机启发:他会吟哦什么?还会吟哦什么?他吟哦时神情如何?他的手除了做推和敲的动作,还会做些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巧妙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创造性复述,真正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这样的语言训练更科学,更合理,学生的想象更丰富,更大胆。
三、抓住文本“核”,无痕自然,注重语言表达与积累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如何提高课堂文本教学的效率,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以为,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这里所言的核心问题指的是体现教学目的,揭示文章主旨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合理选择并优化核心问题,创设情景,抓住关键词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内化为自身的朗读感悟。
1.聚焦——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教材的课文,文体类型很丰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情节曲折的小说,有文质兼美的散文,还有说明文、诗歌、童话和剧本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文体风格,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开掘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所以势必要求教师解读教材时聚焦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小说《少年王冕》教学时,我们除了引领学生通过关键词感悟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王冕外,还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和行为,感受少年王冕的自强不息。这篇小说环境描写是一亮点,充分挖掘环境描写,使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执教者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那生机勃勃的画面时,巧妙抓住课前学生的质疑: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作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荷花呢?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再适时引入《儒林外史》材料的和解读,引领学生感受少年王冕有君子一般的高风亮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适时点拨环境描写的精妙。
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乃至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巧妙,这样才能开发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2.延展——教学过程。
延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生的特点,灵活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适当的延展是将我们的教学过程做实做透,交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孩子阅读的思维。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就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既可以结合学过的《三顾茅庐》和《少年王冕》中的环境描写的精妙,又可以引入人教版《穷人》中环境描写,帮助学生想明,读透,在谋篇布局上进行巧妙的联系。
3.开放——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教学时空应該开放,阅读时间应该开放,教学策略应该开放。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创设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少年王冕》一文时,对于“闷得慌”和“快活”可以引导学生有多元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可以浅层次地感悟到是真的闷得慌和快活,更深层感受到这只是王冕善意的谎言,这样说能让母亲的愧疚少些的理解也行。我们不要强加给孩子老师的解读,可以让孩子的理解更具发散性,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灵动性。实施创新教育是以民主、宽松、开放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过程,享受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追求生活化的,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灵的丰厚。不追求花哨,对一字、一句、一段都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丝丝入微。有更多的生长性,更大的生长空间,发展余地,呈现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
立足于文本细读,对文本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不能死抓住文本不放,就文本论文本,需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真实有效的细读。通过文本细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揣摩用词之精准,感悟文本的精髓,领略表情达意之精妙。
[参考文献]
[1]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1).
[2]张启航.小学语文教学[M].小学语文杂志社,2014(08).
[3]胡琴竹.2011版新课标[I].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关键词:聚焦;研读;文本“核”;生长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33-2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在字里行间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而人文性是语文在工具性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那便是有水无舟。只有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才能让学生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
一、研读文本,关注语言,凸显文体本位价值
聚焦文体,根据年段目标,合理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教育才有生长力。深入研究,合理删选,指向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的内容之“神奇”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文本中语言的“神奇”这一点在解读教材时就需细读文本,关注语言。在教学盘古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这一部分时,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的2~5小节,用“”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聚焦“神奇”一以贯之,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中抓住对偶句“左手持凿,右手持斧;天变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引领学生回味品读,读得入情入境。不仅仅在声音的强弱、高低,节奏的快慢上,关键是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读出画面感,真正感受这位大神开天辟地的“神奇”。最后“收口”,引领学生回到文中,再品味“神奇”不仅在画面,还在语言中,不信待会我们接着瞧——巧妙设悬,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预设的神奇力,带来阅读想象神话故事的“神奇”,在聚焦文本这条路上走得更精准,真正夯实了“神奇”。
教育实践证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我不仅赞叹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教师通过细读文本,精准地抓住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神奇,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紧扣文本,聚焦能力,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细读文本,合理删选,这是语文研究的方向。牢抓聚焦点、着力点,抓住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瓶颈,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里对复述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语文技能,应该着力培养。复述包括概括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到了高年段,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性复述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推敲》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课文条理清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借助小标题水到渠成地完成概括性复述,将整个故事说清楚、讲完整。这个基本训练点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驾轻就熟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而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展开想象,将贾岛斟酌时那份矛盾、纠结、疑惑和思考,将如何推敲,如何冲撞大驾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得引人入胜。在斟酌文字教学时,我先引入第二小节的环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切入画面,感受月夜的那份宁静;继而启发学生讲故事除了需要关注环境外,更多地应该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样的故事才能鲜活起来。例如: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和敲的动作。老师相机启发:他会吟哦什么?还会吟哦什么?他吟哦时神情如何?他的手除了做推和敲的动作,还会做些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巧妙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创造性复述,真正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这样的语言训练更科学,更合理,学生的想象更丰富,更大胆。
三、抓住文本“核”,无痕自然,注重语言表达与积累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如何提高课堂文本教学的效率,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以为,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这里所言的核心问题指的是体现教学目的,揭示文章主旨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合理选择并优化核心问题,创设情景,抓住关键词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内化为自身的朗读感悟。
1.聚焦——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教材的课文,文体类型很丰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情节曲折的小说,有文质兼美的散文,还有说明文、诗歌、童话和剧本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文体风格,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开掘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所以势必要求教师解读教材时聚焦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小说《少年王冕》教学时,我们除了引领学生通过关键词感悟勤奋好学和孝敬母亲的王冕外,还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和行为,感受少年王冕的自强不息。这篇小说环境描写是一亮点,充分挖掘环境描写,使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执教者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那生机勃勃的画面时,巧妙抓住课前学生的质疑: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作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荷花呢?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再适时引入《儒林外史》材料的和解读,引领学生感受少年王冕有君子一般的高风亮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适时点拨环境描写的精妙。
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乃至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巧妙,这样才能开发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2.延展——教学过程。
延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生的特点,灵活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适当的延展是将我们的教学过程做实做透,交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孩子阅读的思维。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就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既可以结合学过的《三顾茅庐》和《少年王冕》中的环境描写的精妙,又可以引入人教版《穷人》中环境描写,帮助学生想明,读透,在谋篇布局上进行巧妙的联系。
3.开放——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教学时空应該开放,阅读时间应该开放,教学策略应该开放。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创设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少年王冕》一文时,对于“闷得慌”和“快活”可以引导学生有多元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可以浅层次地感悟到是真的闷得慌和快活,更深层感受到这只是王冕善意的谎言,这样说能让母亲的愧疚少些的理解也行。我们不要强加给孩子老师的解读,可以让孩子的理解更具发散性,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灵动性。实施创新教育是以民主、宽松、开放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过程,享受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追求生活化的,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灵的丰厚。不追求花哨,对一字、一句、一段都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丝丝入微。有更多的生长性,更大的生长空间,发展余地,呈现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
立足于文本细读,对文本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不能死抓住文本不放,就文本论文本,需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真实有效的细读。通过文本细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揣摩用词之精准,感悟文本的精髓,领略表情达意之精妙。
[参考文献]
[1]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1).
[2]张启航.小学语文教学[M].小学语文杂志社,2014(08).
[3]胡琴竹.2011版新课标[I].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