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成功地上好每一个实验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健,也是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通过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预期目标;有效性
一、分组实验的现状:
(一)盲目实验
每个分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旁观者,怎能谈得上操作技能的培养,他们常常手忙脚乱,时时顾此失彼,更谈不上上观察能力的提高,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
(二)闹静二个极端
分组实验的课堂纪律很难维护好,学生说话声特别大,有讨论问题的,有询问这一步或下一步该怎样做的,有实验成功的惊喜叫声的,有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说笑的,有的学生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动手实验害怕,往往看着旁边同学做,而自己闲一旁,有的学生很喜欢实验,一直抢着做,久而久之一组中便是所有的实验一人包下。
(三)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如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时,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使他们神情振奋,然而让他们说出实验现象,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四)不规范,随意操作
学生实验时常常不拘小节,细小的不规范的操作时常出现。例如,我们发现使用酒精灯时,灯帽乱放;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着手心;取完药品后,瓶塞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试管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等,虽然上述现象对实验并无大的影响,教师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二、应对措施
(一)预习实验,明确目的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预习實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册),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取用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应观察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的结论、对本实验的疑点分析和改进的方法,通过预习报告的书写,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记忆深刻,各步所需的仪器、药品清晰,各实验应观察的现象了如指掌,这样,学生对实验胸有成竹,不会再照方抓药了。
(二)注重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实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如在记录蜡烛燃烧探究的实验时,根本看不到水雾和白色固体生成,要引导学生应该先去分析应该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再分析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四)提倡探究,教师引导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生锈铁钉表面的颜色如何?(2)能否用水除去铁锈?(3)加入稀盐酸后,反应速度如何?(4)如何加速反应?(5)加热后的铁钉上的铁锈怎样?(6)稀盐酸的溶液颜色有何变化?(7)如果要除铁锈可以用什么物质?(8)除了上述现象还有何现象?(9)放出的气体是什么?(10)上述每个反应中生成的盐是否相同?(11)由此你可以得出盐酸的哪些化学性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探究热情自然会高昂起来。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学生的实验行为习惯得到明显的改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总之,只要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加上教师的循序善诱导和较好课堂驾驭能力,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自然可以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世勇,李永红.科学素养理念下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演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31-34.
[2]孔静.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分析[J].科技风,2014(2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预期目标;有效性
一、分组实验的现状:
(一)盲目实验
每个分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旁观者,怎能谈得上操作技能的培养,他们常常手忙脚乱,时时顾此失彼,更谈不上上观察能力的提高,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
(二)闹静二个极端
分组实验的课堂纪律很难维护好,学生说话声特别大,有讨论问题的,有询问这一步或下一步该怎样做的,有实验成功的惊喜叫声的,有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说笑的,有的学生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动手实验害怕,往往看着旁边同学做,而自己闲一旁,有的学生很喜欢实验,一直抢着做,久而久之一组中便是所有的实验一人包下。
(三)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如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时,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使他们神情振奋,然而让他们说出实验现象,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四)不规范,随意操作
学生实验时常常不拘小节,细小的不规范的操作时常出现。例如,我们发现使用酒精灯时,灯帽乱放;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着手心;取完药品后,瓶塞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试管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等,虽然上述现象对实验并无大的影响,教师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二、应对措施
(一)预习实验,明确目的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预习實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册),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取用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应观察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的结论、对本实验的疑点分析和改进的方法,通过预习报告的书写,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记忆深刻,各步所需的仪器、药品清晰,各实验应观察的现象了如指掌,这样,学生对实验胸有成竹,不会再照方抓药了。
(二)注重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实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如在记录蜡烛燃烧探究的实验时,根本看不到水雾和白色固体生成,要引导学生应该先去分析应该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再分析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四)提倡探究,教师引导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生锈铁钉表面的颜色如何?(2)能否用水除去铁锈?(3)加入稀盐酸后,反应速度如何?(4)如何加速反应?(5)加热后的铁钉上的铁锈怎样?(6)稀盐酸的溶液颜色有何变化?(7)如果要除铁锈可以用什么物质?(8)除了上述现象还有何现象?(9)放出的气体是什么?(10)上述每个反应中生成的盐是否相同?(11)由此你可以得出盐酸的哪些化学性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探究热情自然会高昂起来。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学生的实验行为习惯得到明显的改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总之,只要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加上教师的循序善诱导和较好课堂驾驭能力,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自然可以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世勇,李永红.科学素养理念下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演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8):31-34.
[2]孔静.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分析[J].科技风,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