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梳理。
【关键词】习惯;积累;农村;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因此,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主动地参与,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难以完成的。下面就如何做好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项工具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文素材库”。二是隐性积累,这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等,这部分内容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过程中却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积累,加强对学生活动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强联想和搜集,从而提高自己的积累水平和素养。
一、在生活中发现“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来自两个方面:书本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积累。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分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加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一出生就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从生活中发现语言,积累词汇,从人与人的交流中,学会词语的搭配,运用,甄别,如我们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或者不愿意跟我们的父母交流,父母的关心是爱理不理,甚至是拒之千里,有时找学生交谈,学生有的也想跟父母交流,却不知道怎么交流,或者语言缺乏,语气生硬,这是我们要学会语文积累中语言的运用,学生如何跟父母沟通的更婉转一些,谈话更加深入一些,也许这样在不断地与父母交流中我们就学会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二、在运用中丰富“积累”
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首先从字的积累开始,“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熟悉3500个汉字,能熟练运用300个常用汉字。”这就从量和质方面给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汉字是方形字。它音、形、义同体,但又往往一个字多一画或少一点,甚至是一个字笔画长短的不同,它的读音和意义即相差甚远了。这样就会给初学者带来不少的困难。其实,学习、熟悉汉字也是自有它的一些门道的。
第一,要把形近的字、形似字归类来熟悉,在参照对比中来熟悉它的音形义。
第二,汉字还有很多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或相似,而意义又完全不同的。
如:常(经常) 腊(腊月)
chɑng 裳(古代一种裙子) lɑ 蜡(蜡烛)
尝(尝试)
有了一定量的字的积累之后,就能自如地阅读课内课外的文章。其次是词的积累,要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或中心,就必须学习积累一些常用的成语。其实成语的学习上是最有意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根据平时学习过程里碰到的一些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如以数字开头的有:一如既往、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五败俱伤、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仙过海、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等;成语接力的如: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声疾呼、呼风唤雨、雨水之情、情如东海、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继有人、人仰马翻、翻天覆地、地久天长、长年累月、月下老人等。
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的积累,但要写出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某一生活片段来,还是不容易的。这时的学生最易犯的错误往往是不懂得生活的实际而生搬硬套。如描写夜景总会是月光如洗、繁星点点等,这样的一些逻辑性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观察,而凭主观为了造句的优雅而堆砌词语。他们在遣词造句过程当中考虑的问题不够全面,总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错误。要克服出现这样错误,就得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多写一些观察和短文或片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让学生自己亲身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自然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并自然而然地令他们对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叹。
三、在搜集中寻找“积累”
搜集在当代信息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初中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搜集。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语言和信息搜集起来,直接搜集具有随时性、灵活性,这样搜集的语言就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中学习的搜集的方法,可以按照各种类别分类搜集,比如让学生搜集名人名言,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中搜集,关于人生理想的,我们可以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关于敬业的我们可以在《敬业和乐业》一文中搜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样的搜集需要一定的条理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更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在生活中引导,我相信学生是能够去搜集信息的,而且学生也会通过这一类的搜集去爱上语文,忠于探究的。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俗话说“一夜吃不成胖子”就是这个道理。只在有“铁杆磨成针”的恒心和韧劲,总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参考文献
[1]石向辉.浅谈语文教学的背诵与积累[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5(6).
[2]杨国杰.浅谈教学中积累的意义和原则[J].教育艺术,2008(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习惯;积累;农村;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因此,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主动地参与,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难以完成的。下面就如何做好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作为一项工具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文素材库”。二是隐性积累,这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等,这部分内容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过程中却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积累,加强对学生活动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强联想和搜集,从而提高自己的积累水平和素养。
一、在生活中发现“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来自两个方面:书本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积累。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分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加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一出生就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从生活中发现语言,积累词汇,从人与人的交流中,学会词语的搭配,运用,甄别,如我们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或者不愿意跟我们的父母交流,父母的关心是爱理不理,甚至是拒之千里,有时找学生交谈,学生有的也想跟父母交流,却不知道怎么交流,或者语言缺乏,语气生硬,这是我们要学会语文积累中语言的运用,学生如何跟父母沟通的更婉转一些,谈话更加深入一些,也许这样在不断地与父母交流中我们就学会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二、在运用中丰富“积累”
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首先从字的积累开始,“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要熟悉3500个汉字,能熟练运用300个常用汉字。”这就从量和质方面给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汉字是方形字。它音、形、义同体,但又往往一个字多一画或少一点,甚至是一个字笔画长短的不同,它的读音和意义即相差甚远了。这样就会给初学者带来不少的困难。其实,学习、熟悉汉字也是自有它的一些门道的。
第一,要把形近的字、形似字归类来熟悉,在参照对比中来熟悉它的音形义。
第二,汉字还有很多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或相似,而意义又完全不同的。
如:常(经常) 腊(腊月)
chɑng 裳(古代一种裙子) lɑ 蜡(蜡烛)
尝(尝试)
有了一定量的字的积累之后,就能自如地阅读课内课外的文章。其次是词的积累,要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或中心,就必须学习积累一些常用的成语。其实成语的学习上是最有意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根据平时学习过程里碰到的一些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如以数字开头的有:一如既往、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五败俱伤、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仙过海、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等;成语接力的如: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声疾呼、呼风唤雨、雨水之情、情如东海、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继有人、人仰马翻、翻天覆地、地久天长、长年累月、月下老人等。
有了一定量的词语的积累,但要写出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某一生活片段来,还是不容易的。这时的学生最易犯的错误往往是不懂得生活的实际而生搬硬套。如描写夜景总会是月光如洗、繁星点点等,这样的一些逻辑性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观察,而凭主观为了造句的优雅而堆砌词语。他们在遣词造句过程当中考虑的问题不够全面,总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错误。要克服出现这样错误,就得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多写一些观察和短文或片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让学生自己亲身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自然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并自然而然地令他们对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叹。
三、在搜集中寻找“积累”
搜集在当代信息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初中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搜集。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语言和信息搜集起来,直接搜集具有随时性、灵活性,这样搜集的语言就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中学习的搜集的方法,可以按照各种类别分类搜集,比如让学生搜集名人名言,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中搜集,关于人生理想的,我们可以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关于敬业的我们可以在《敬业和乐业》一文中搜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样的搜集需要一定的条理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更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在生活中引导,我相信学生是能够去搜集信息的,而且学生也会通过这一类的搜集去爱上语文,忠于探究的。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俗话说“一夜吃不成胖子”就是这个道理。只在有“铁杆磨成针”的恒心和韧劲,总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参考文献
[1]石向辉.浅谈语文教学的背诵与积累[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5(6).
[2]杨国杰.浅谈教学中积累的意义和原则[J].教育艺术,2008(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