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90 后的思想与行为特点, 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目前面临着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 式等方面的挑战。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 的服务理念, 加强制度建设, 使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学生管理 体制走向自主化、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人性化、多样化、信息化, 注重隐性德育课程, 营造大德育体系, 有效开展90 后青年 大学生教育工作。
针对90 后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目前还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传统的工作模式不适用,创新的手段还不多。我们认识到开展90 后青年大学生工作面临着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挑战,党团组织的教育方式与90 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 际不完全适应;服务能力与他们的广泛需求不完全适应等。
一、教育观念面临的挑战
长期浸润在集权文化中的我们已经养成了依附、消极 服从、保守封闭人格特征。虽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90 后新生代思想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毕竟时 间较短, 很难从根本上撼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因而, 教育实践中, 我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传统的那种忽 视个性、简单甚至粗暴、短期效果明显的“管教” 方式, 很难从消极被动服从行政等级指令的行为惯性中解脱出来, 从官本位、管本位向民本位、服务本位转变, 成为一个真 正的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教育引路人。转变观念需要时间, 更需要制度建设。
二、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我院现行学生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 党委统一领导、 一名副院长主抓、学工处主管的模式向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转变。理论上讲, 这种模式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 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实效性。但是, 这种看似组织严密、 分工合理的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 很快就暴露出无法适 应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发展要求的致命问题而力不从心, 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院级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定位不清, 不能适应大学教育本质发展要求; 院级学生管理条例注重 “管制”, 忽视自治, 因而落实过程系部及学生有抵触情绪; 院级管理工作忽视服务, 从服务意识到实际所提供的服务 内容大都呈现低水平、低层次、窄领域状态, 不能满足学 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管理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
我院学生管理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现行考评激 励机制, 缺乏科学合理的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 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了一 套考评激励机制, 制定考核指标,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 量化和细化, 比如天天坐班、每周下班、值班多少次、工 资奖金分配等, 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起到“管住” 学 生、“管住” 老师的作用, 对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特别是提供 ‘教育’ 服务的工作来说, 决不是几个这样的指标就能应付 得了的挑战。
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挑战
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挑战主要来自传统工作方法。 据调查,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工作方法 和手段” 有软硬兼施、刚柔相济、以理服人、恩威并重。 无论是软硬兼施, 刚柔相济, 还是恩威并重, 都是依靠强 权的传统方法“管制”, 效果往往通过服从、不出事特别是 安全事故, 无违纪特别是无重大违纪事件来衡量管理者的 管理效果, 结果当然是“管得住学生, 教不好学生”。在这 样的环境下,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潜意识中只能形成征 服与屈服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养成的学生只能显示出消 极被动服从自卑依附型人格特征。这是90 后大学生难以接 受的。
五、有效开展90 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策略
那么, 在新形势下, 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呢?
(一) 轉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 的服务理念
学校既然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 在这个意义上 讲, 学校与社会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 的契约关系。从社会层面的要求来看, 学院应该担负的责 任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精神塑造与引导, 培养合格公民; 从微观个体学生的要求来看, 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专业技 能, 还需要诸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尊自信诚信品德社 会责任感等素质, 学院有法定义务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 和个性发展需求为消费者(学生和社会) 提供他们需要的 合格产品, 让他们消费得满意舒心。这是新时代高校必须 树立的服务意识。
(二)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在德育的实际运作中, 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将所谓人才培养最后落实在“从‘做一个好学生’ 开始 ‘做一个好公民’” 上。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 就是让学生在‘规则’ 中实践 做个好学生、好公民。规则提升道德, 公民的人格素养诸 如诚信、责任感等不是道德促成的, 而是制度促成的结果。 公民诚信不诚信, 不仅是人心好不好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所处的环境规范健全不健全的表现, 让不诚信的行为付出 代价, 就能让他“不诚信” 的想法不能实现。如果一个社 会到处都在囔囔“不守信用”, 那么不守信用的不仅是公 民, 还有这个社会本身。既然我们的学校与学生社会之间 是契约关系, 那就有必要用制度固定下来, 通过当事人双 方具体的约定, 明确各自的权、责、利。根据教育的本质 发展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文件, 这些制度应该包括《学院学 生事务管理》, 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操作 方法;《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对从事学生管理 人员提出明确的条件和工作要求;《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人员 伦理标准》, 从伦理道德层面强化学生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 和职业操守; 《学生事务应用手册》, 主要为学生介绍学校 可以提供的各种服务及学生的求助方法, 涵盖内容全面而 细致, 极具人性化;《学生服务手册》, 主要明确学生的权 责范围及申诉方法等; 设立荣誉制度, 鼓励学生参与诚信 活动, 增强自我信任意识, 建立师生的双向互信机制;“学 生评议会” 制度, 促进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 能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这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各方面行为的透明度, 不仅有 助于工作的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保证一切行为在阳光下运 行, 促使各方信守承诺, 这不仅能收到管理的最好效果, 重要的是他渗透的是一种现代化理念。这本身就是培养现 代公民现代人格素质的教育实践。
(三) 学生管理体制走向自主化
学生管理体制自主化, 就是努力将德育重点从传递特 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 究能力上,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教育管理 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 通过构建班级、社团、团学组织等学生机构, 实现学生的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其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和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 弱, 对文化建设内涵和途径的探索还欠深度。作为自我教 育管理理念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应处于一种相对宽松 的氛围中, 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其中得以弘扬, 自由发展 得以实现。
其次, 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 这是学生 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的保证。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 联席会、商讨决策班级大事的班级大会、负责业务性事务 的新式班委会和负责班级常规的纪监会等。第三、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物和管理的机会, 让他们明白自己所活动的服务所需要的流程和所花费的成本。
(四) 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人性化、多样化、信息化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充分重视利用信 息科学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功能, 将教育管理相关 的文件、政策、条理和动态及时提供给教育管理对象, 主 动利用和占领网络这块阵地, 及时建立更新教育管理网站, 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展开工作, 通过丰富 和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內容, 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 阵地, 引导社会网络文明和高校教育目标协调发展, 努力 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1.#建立了和完善电子校务和校园网站, 通过校园网为 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种便捷服务。通过这个平台, 学生 能够从网上获得诸如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助 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心理咨询、 就业及就业政策咨询和推荐、各种志愿服务项目、专升本、 自考、函授、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信息及办理相关 事务流程服务等方面众多的网上服务。
2.#发挥网络论坛的积极作用, 发展广泛的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是伴随电子校务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 网络论坛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诉求, 反映了学生心声, 是管理 者获取舆情民意、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渠道。学院 应该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学生在宿舍都能 接入互联网, 通过校园网站这个载体, 吸引学生‘参政议 政’, 与学院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允许他们通过校园网就学 院文件进行咨询并提出意见; 在网站建立相关政策的讨论 专区, 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专题进入不同的论坛; 可以试 行电子投票。
(五) 注重隐性德育课程, 营造大德育体系
因为这涉及学生今后一生立身处世的准则, 因此, 运 行过程中体现其神圣庄严, 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有规 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来体现它的尊严价 值, 神圣不可侵犯。
第一, 举行仪式。新生入学,将它作为专题学前教育,详尽讲述这一系列制度, 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在一项题为 “信誉规则” 的文件上签名,就当是中国大学生迟到的成人仪式,并在他们经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的墙体上显著挂着 “信誉规则”的放大影印件, 形成一种精神激励。
第二, 注重隐性德育课程,营造大德育体系,全院教职员工以身作则是关键。
隐性课程是潜藏在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之中的课程,特别是教育环境中体制性和气氛的德育课程,既非学校,也非教师所教的东西,从开明教师、 进步的课程以及学校的社会方向中总有某些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东西无需在课中讲授, 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但学生会从中学习他们的生活观与态度。 营造大德育体系是指学生工作处主动改善学校内部所有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让学生处作为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学院各个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从而确保学校德育的实效。这对于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孤军作战、收效不大的弊端极为有利,并且这是真正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针对90 后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目前还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传统的工作模式不适用,创新的手段还不多。我们认识到开展90 后青年大学生工作面临着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挑战,党团组织的教育方式与90 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 际不完全适应;服务能力与他们的广泛需求不完全适应等。
一、教育观念面临的挑战
长期浸润在集权文化中的我们已经养成了依附、消极 服从、保守封闭人格特征。虽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90 后新生代思想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毕竟时 间较短, 很难从根本上撼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因而, 教育实践中, 我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传统的那种忽 视个性、简单甚至粗暴、短期效果明显的“管教” 方式, 很难从消极被动服从行政等级指令的行为惯性中解脱出来, 从官本位、管本位向民本位、服务本位转变, 成为一个真 正的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教育引路人。转变观念需要时间, 更需要制度建设。
二、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我院现行学生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 党委统一领导、 一名副院长主抓、学工处主管的模式向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转变。理论上讲, 这种模式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 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实效性。但是, 这种看似组织严密、 分工合理的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 很快就暴露出无法适 应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发展要求的致命问题而力不从心, 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院级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定位不清, 不能适应大学教育本质发展要求; 院级学生管理条例注重 “管制”, 忽视自治, 因而落实过程系部及学生有抵触情绪; 院级管理工作忽视服务, 从服务意识到实际所提供的服务 内容大都呈现低水平、低层次、窄领域状态, 不能满足学 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管理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
我院学生管理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现行考评激 励机制, 缺乏科学合理的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 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了一 套考评激励机制, 制定考核指标,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 量化和细化, 比如天天坐班、每周下班、值班多少次、工 资奖金分配等, 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起到“管住” 学 生、“管住” 老师的作用, 对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特别是提供 ‘教育’ 服务的工作来说, 决不是几个这样的指标就能应付 得了的挑战。
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挑战
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挑战主要来自传统工作方法。 据调查,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工作方法 和手段” 有软硬兼施、刚柔相济、以理服人、恩威并重。 无论是软硬兼施, 刚柔相济, 还是恩威并重, 都是依靠强 权的传统方法“管制”, 效果往往通过服从、不出事特别是 安全事故, 无违纪特别是无重大违纪事件来衡量管理者的 管理效果, 结果当然是“管得住学生, 教不好学生”。在这 样的环境下,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潜意识中只能形成征 服与屈服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养成的学生只能显示出消 极被动服从自卑依附型人格特征。这是90 后大学生难以接 受的。
五、有效开展90 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策略
那么, 在新形势下, 如何有效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呢?
(一) 轉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 的服务理念
学校既然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 在这个意义上 讲, 学校与社会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 的契约关系。从社会层面的要求来看, 学院应该担负的责 任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精神塑造与引导, 培养合格公民; 从微观个体学生的要求来看, 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专业技 能, 还需要诸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尊自信诚信品德社 会责任感等素质, 学院有法定义务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 和个性发展需求为消费者(学生和社会) 提供他们需要的 合格产品, 让他们消费得满意舒心。这是新时代高校必须 树立的服务意识。
(二)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在德育的实际运作中, 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将所谓人才培养最后落实在“从‘做一个好学生’ 开始 ‘做一个好公民’” 上。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 就是让学生在‘规则’ 中实践 做个好学生、好公民。规则提升道德, 公民的人格素养诸 如诚信、责任感等不是道德促成的, 而是制度促成的结果。 公民诚信不诚信, 不仅是人心好不好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所处的环境规范健全不健全的表现, 让不诚信的行为付出 代价, 就能让他“不诚信” 的想法不能实现。如果一个社 会到处都在囔囔“不守信用”, 那么不守信用的不仅是公 民, 还有这个社会本身。既然我们的学校与学生社会之间 是契约关系, 那就有必要用制度固定下来, 通过当事人双 方具体的约定, 明确各自的权、责、利。根据教育的本质 发展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文件, 这些制度应该包括《学院学 生事务管理》, 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操作 方法;《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对从事学生管理 人员提出明确的条件和工作要求;《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人员 伦理标准》, 从伦理道德层面强化学生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 和职业操守; 《学生事务应用手册》, 主要为学生介绍学校 可以提供的各种服务及学生的求助方法, 涵盖内容全面而 细致, 极具人性化;《学生服务手册》, 主要明确学生的权 责范围及申诉方法等; 设立荣誉制度, 鼓励学生参与诚信 活动, 增强自我信任意识, 建立师生的双向互信机制;“学 生评议会” 制度, 促进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 能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这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各方面行为的透明度, 不仅有 助于工作的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保证一切行为在阳光下运 行, 促使各方信守承诺, 这不仅能收到管理的最好效果, 重要的是他渗透的是一种现代化理念。这本身就是培养现 代公民现代人格素质的教育实践。
(三) 学生管理体制走向自主化
学生管理体制自主化, 就是努力将德育重点从传递特 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 究能力上,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教育管理 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 通过构建班级、社团、团学组织等学生机构, 实现学生的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其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和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 弱, 对文化建设内涵和途径的探索还欠深度。作为自我教 育管理理念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应处于一种相对宽松 的氛围中, 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其中得以弘扬, 自由发展 得以实现。
其次, 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 这是学生 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的保证。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 联席会、商讨决策班级大事的班级大会、负责业务性事务 的新式班委会和负责班级常规的纪监会等。第三、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物和管理的机会, 让他们明白自己所活动的服务所需要的流程和所花费的成本。
(四) 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人性化、多样化、信息化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充分重视利用信 息科学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功能, 将教育管理相关 的文件、政策、条理和动态及时提供给教育管理对象, 主 动利用和占领网络这块阵地, 及时建立更新教育管理网站, 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展开工作, 通过丰富 和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內容, 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 阵地, 引导社会网络文明和高校教育目标协调发展, 努力 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1.#建立了和完善电子校务和校园网站, 通过校园网为 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种便捷服务。通过这个平台, 学生 能够从网上获得诸如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助 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心理咨询、 就业及就业政策咨询和推荐、各种志愿服务项目、专升本、 自考、函授、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信息及办理相关 事务流程服务等方面众多的网上服务。
2.#发挥网络论坛的积极作用, 发展广泛的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是伴随电子校务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 网络论坛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诉求, 反映了学生心声, 是管理 者获取舆情民意、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渠道。学院 应该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学生在宿舍都能 接入互联网, 通过校园网站这个载体, 吸引学生‘参政议 政’, 与学院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允许他们通过校园网就学 院文件进行咨询并提出意见; 在网站建立相关政策的讨论 专区, 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专题进入不同的论坛; 可以试 行电子投票。
(五) 注重隐性德育课程, 营造大德育体系
因为这涉及学生今后一生立身处世的准则, 因此, 运 行过程中体现其神圣庄严, 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有规 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来体现它的尊严价 值, 神圣不可侵犯。
第一, 举行仪式。新生入学,将它作为专题学前教育,详尽讲述这一系列制度, 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在一项题为 “信誉规则” 的文件上签名,就当是中国大学生迟到的成人仪式,并在他们经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的墙体上显著挂着 “信誉规则”的放大影印件, 形成一种精神激励。
第二, 注重隐性德育课程,营造大德育体系,全院教职员工以身作则是关键。
隐性课程是潜藏在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之中的课程,特别是教育环境中体制性和气氛的德育课程,既非学校,也非教师所教的东西,从开明教师、 进步的课程以及学校的社会方向中总有某些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东西无需在课中讲授, 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但学生会从中学习他们的生活观与态度。 营造大德育体系是指学生工作处主动改善学校内部所有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让学生处作为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学院各个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从而确保学校德育的实效。这对于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孤军作战、收效不大的弊端极为有利,并且这是真正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