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蹲下来看孩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得很有魅力。他上课就像一块磁石,把孩子紧紧地吸引着,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境界,感到趣味盎然。于老师的课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以为,其秘诀就是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要“蹲下来看孩子”。
  怎么理解“蹲下来看孩子”这句话呢?老师“蹲下了”身子,就跟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威严师长,而是“忘年”的学习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融洽了,孩子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探究空气才能形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就能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听于老师的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师生间会心的笑,放声的笑,甚至听课的人也会被这种和谐、热烈的氛围所感染。
  “蹲下来看孩子”还意味着老师要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老师有了童心,才能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尊重儿童的价值观念。于老师常说:跟孩子在一起,我就好像回到了快乐的童年。一次,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小朋友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画出的风也多种多样。有的把风画成黄色,于老师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挟带沙尘,所以画成了黄色。有的画成绿色,他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他把风画成绿色。有的小朋友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他则赞扬道:你没有画出风,却能让我们看到风,你真了不起!……按照我们成人的逻辑,风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说风是黄色的已经勉强,说成绿色岂不更是荒谬?于老师可谓善解“童”意,经他评说,孩子们的脸上现出了会心的微笑,个个心里乐开了花。类似的例子,在于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四毛的故事》随处可见。
  遗憾的是,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老师的那颗可贵的童心也逐渐逝去,我们跟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隔膜。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件事:他的弟弟小时候喜欢风筝,作为哥哥的他则认为那是没有出息的行为。一次,弟弟躲在一间堆柴草的小房子里偷偷地制作风筝。他发现了,就不由分说夺过来扯个粉碎,还跺了几脚。成年之后,他读了有关教育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深感自己那时做得不对。他想找机会给弟弟道个歉,以取得弟弟的谅解,谁知弟弟却早已忘却了。自己保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理解童心。为了真正做到“蹲下来看孩子”,我们也应当去追寻那颗早已逝去的童心。
  我们过去上课,为什么总是用成人的观点去要求孩子?原因就是没有“蹲下来看孩子”,而是居高临下要求孩子:“坐好!” “不要交头接耳!”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跟着老师走,不可越雷池一步。不是吗?老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并预拟了答案,上课时,再逐一问来,要求学生“估猜”,这不恰恰是我们过去上课的弊端吗?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師就要“蹲下来看孩子”。也就是说,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进行学习呢?我以为,其前提条件是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呢?我以为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蹲下来看孩子”。
  大家都在学习于永正老师。应该怎么学呢?固然我们要学习他的教学方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蹲下来看孩子”。
  (张庆,著名语文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  一、 目标的简明,体现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简明的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要简单、适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才能使学生学必有得。  目标的简明每个人也许的思考不同,但应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提高语文能力为
期刊
在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宕开一笔,扫描一下当今语文课堂中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推陈出新”的公开课。我们冷眼观察一下现在的公开课,同样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师上来,能上出不同的内容,美其名曰“上出特色”“推陈出新”。而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阶段,又上的同样的内容,因为大家觉得教的内容也不变,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镜头二】“包罗万象”的家常课。有些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课堂上,老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的欣赏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是
期刊
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应追求“语文教学融于生活”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 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  1. 让字词走进生活。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思。
期刊
一、看拼音,写词语。(15分)  二、一锤定音(用“_______”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4分)  三、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4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词语大连串。(12分)  二、该奖给谁?(请你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上笑脸。)(6分)  三、花儿朵朵开。(请给花心的字扩扩词)(8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根据要求写字词句。(28.5分)  二、选择题。(10分)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形式是模拟生活场景的交谈,与生活实际情况没有多大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也正是生活中所用到的,很有使用价值。  人与人的交往时时刻刻都用到口头语言,因此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也较多,如一年级中有关礼仪之道的“学会道歉”“学会做客”,有关行为习惯的“大家来讨论”,有关爱国情怀的“小小体育窗”。到了二年级,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就要介绍小动物、小游戏给大家听了。
期刊
前不久,我在情境教育思想年会活动中,听到陆娟娟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似乎寻找到了一些体验情境、化生心境的方法。  一、 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我以为,情境可以是一段音乐、几幅图画,几句煽情的话语,更应该是一种氛围,一种涂抹着情感底色,综合着多种元素(语言、图画、音乐、活动等)的课堂氛围,而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去分享的过程。上课伊
期刊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尊重儿童文化,从儿童生态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快乐徜徉于语文天地中。  一、 保持童心  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会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