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
  
  “三结合”,就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
  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②写读书摘要。
  ⑴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地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⑵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2、结合预习提示
  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开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
  
  二、“三利用”
  
  所謂“三利用”,就是利用工具书、板书和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
  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再次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要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拓展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空间,赋予了我们教学的自主权,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开发和利用资源呢?思考与回顾自己走过的多年语文教学之路,我发现语文教学处处皆资源。    一、语文老师——宝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阅读中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富有很强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識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呢?具体途径如下: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素
期刊
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歇后语这朵奇葩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学生们多数都爱读、爱听、爱用歇后语。歇后语运用得好,能使学生语言通俗明快、生动活泼、含蓄幽默、饶有风趣并有一定的讽喻性,它常常发人深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歇后语的流传,具备着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关系的意义。它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修辞手法的使用、讽刺幽默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产生愉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确定性与不
期刊
【摘要】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写作文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完全不懂得怎样去写,对上作文课头痛不已。因此,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与阅读积累的好习惯,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最后还要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关键词】兴趣 积累 表达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为什么在七年级让学生写一段话他们人人都能写出来,而到了八年级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仅表示“答题正确与否”,学生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的教改精神,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随着新课程试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将课堂知识讲授的环节变为学生主动探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置探研性问题链,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据调查,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达到98.3%,几乎堂堂都有小组讨论。语文课使用这种形式的频率最高,少则1次,多则2、3次,每次小组讨论持续在2—4分钟左右。那么,是否说小组学习就能意味着学生在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判断    1、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布置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恰如其分地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证明
期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导思的方法。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