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布置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叹一口气“唉,又要写!”老师们每次批改作文,更是长吁短叹,尤其对于那些苍白无力的作文更是哀声叹气。大家都知道,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表达、写文章。因此,转化作文后进生势在必行。现在,我就谈谈在作文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洞悉病因。
1、“作文”的含义。我们通常认为的“作文”,是文质兼美的,能见报的,甚至能与大文豪相媲美的好文章。《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作文”的解释是:“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可见,作文的本质就是写文章,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不是高不可攀,它仅是学生的练习而已,并不要求那么过分严谨,它允许有瑕疵。
2、学生的本身因素。小学生刚涉世不久,阅读面、见识面、情感积累浅薄,参加的活动少之又少,每次作文师命难违,三言两句,就完事了,至于结果怎样自有老师评论呢!
3、教师的评价因素。教师也是影响学生作文因素之一。教师滥用“职权”,大量布置些大作文、小作文、周记、小练笔,再加上每次考试的作文,“滥”练笔,不管学生有没有感受,只是一意孤行。对学生作文评价一“批”到底,“吝啬”表扬,“吝啬”分数,这就使那些本来就有思想障碍的学生,更是趋于“滑坡”,甚至滑人深渊。
二、点燃希望。
心理学上说过:“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必将影响其学习效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动力。”作文亦是如此。因此,不管这些后进生是什么因素造成,要想转化,得先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活他们提高作文水平的欲望。我带过一个班,班里一部分学生学习拖沓,尤其是作文,逼他写,也只写一、两句,有时甚至不写。面对这种情况,我先后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谈谈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便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进生写的作文之所以语言空洞、晦涩,主要原因是脑中空白,无“储备粮”,“巧妇”再“巧”也“难为炊”呀。因此,为了“巧妇”能“为炊”,教师要常常刻意地向这些学生输送一些常用的、易懂的词句;一些易读易记的美文,名篇佳作,让其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让其“仿作”。这样,后进生就能在诵读中积累,“仿作”中提高作文方法和作文能力。
三、夯实根基。
那些写作文不生动、不具体的学生,一般语文基础也较差,尽管他们有努力提高作文水平的欲望,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针对情况,给以帮助,帮助度过难关。我们可采取“补旧”,和他们一起订计划,拿来旧课本,给他们明确要求:“每天熟记50字。”和他们一起攻破错别字大关;继而进行“练习”,每天坚持写一句,逐步由短句到长句,这样循序渐进,这些有基础障碍的学生根基就“牢”了。
四、学写生活。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亦要如此。没有积累就没有优美的文章,没有实际的感受,就不能写出真实情感的文章。后进生的作文内容往往是闭门造车,又怎能谈得上文质兼美呢?必须让他们学会积累生活,感悟生活,通过日记等形式记载生活。后进生感悟生活能力很弱,为了使他们学会感悟,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要“冷落”优等生,“重视”后进生,让其唱“主角”,让他们在真切的活动中感悟生活,让他们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再适时引导其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何愁没有内容可写呢?
五、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后进生由于长期受歧视,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转化后进生的作文水平,更要重视其成功的体验。
后进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尽管已努力,还是难与优等生相比。因此,在训练中,对于后进生要降低要求。可以针对情况,把整篇文章化成一小段一小段,让他们逐段攻破,让其在攻破每一小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不拘形式地让他们作文,允许他们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下完成;不拘老师的命题作文,他们可以自由选题,写自己喜闻乐见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极大的效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瀑布心理效应”。后进生往往比优等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即使是一篇“劣作”,也不要吝啬你的笔。殊不知,你的一句激励,哪怕一句简短的肯定“你进步了!”、“你真不错!”……他们也会激动好一阵子。
总之,要想转化作文后进生,必须正确分析其病因,对症下药,有效地激活后进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更多的关怀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体验,提高作文的信心,从而使语文教改中这块闪亮的明珠—作文教学,在课改的蓝天下熠熠生辉!
一、洞悉病因。
1、“作文”的含义。我们通常认为的“作文”,是文质兼美的,能见报的,甚至能与大文豪相媲美的好文章。《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作文”的解释是:“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可见,作文的本质就是写文章,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不是高不可攀,它仅是学生的练习而已,并不要求那么过分严谨,它允许有瑕疵。
2、学生的本身因素。小学生刚涉世不久,阅读面、见识面、情感积累浅薄,参加的活动少之又少,每次作文师命难违,三言两句,就完事了,至于结果怎样自有老师评论呢!
3、教师的评价因素。教师也是影响学生作文因素之一。教师滥用“职权”,大量布置些大作文、小作文、周记、小练笔,再加上每次考试的作文,“滥”练笔,不管学生有没有感受,只是一意孤行。对学生作文评价一“批”到底,“吝啬”表扬,“吝啬”分数,这就使那些本来就有思想障碍的学生,更是趋于“滑坡”,甚至滑人深渊。
二、点燃希望。
心理学上说过:“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必将影响其学习效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动力。”作文亦是如此。因此,不管这些后进生是什么因素造成,要想转化,得先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活他们提高作文水平的欲望。我带过一个班,班里一部分学生学习拖沓,尤其是作文,逼他写,也只写一、两句,有时甚至不写。面对这种情况,我先后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谈谈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便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进生写的作文之所以语言空洞、晦涩,主要原因是脑中空白,无“储备粮”,“巧妇”再“巧”也“难为炊”呀。因此,为了“巧妇”能“为炊”,教师要常常刻意地向这些学生输送一些常用的、易懂的词句;一些易读易记的美文,名篇佳作,让其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让其“仿作”。这样,后进生就能在诵读中积累,“仿作”中提高作文方法和作文能力。
三、夯实根基。
那些写作文不生动、不具体的学生,一般语文基础也较差,尽管他们有努力提高作文水平的欲望,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针对情况,给以帮助,帮助度过难关。我们可采取“补旧”,和他们一起订计划,拿来旧课本,给他们明确要求:“每天熟记50字。”和他们一起攻破错别字大关;继而进行“练习”,每天坚持写一句,逐步由短句到长句,这样循序渐进,这些有基础障碍的学生根基就“牢”了。
四、学写生活。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亦要如此。没有积累就没有优美的文章,没有实际的感受,就不能写出真实情感的文章。后进生的作文内容往往是闭门造车,又怎能谈得上文质兼美呢?必须让他们学会积累生活,感悟生活,通过日记等形式记载生活。后进生感悟生活能力很弱,为了使他们学会感悟,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要“冷落”优等生,“重视”后进生,让其唱“主角”,让他们在真切的活动中感悟生活,让他们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再适时引导其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何愁没有内容可写呢?
五、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后进生由于长期受歧视,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转化后进生的作文水平,更要重视其成功的体验。
后进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尽管已努力,还是难与优等生相比。因此,在训练中,对于后进生要降低要求。可以针对情况,把整篇文章化成一小段一小段,让他们逐段攻破,让其在攻破每一小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不拘形式地让他们作文,允许他们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下完成;不拘老师的命题作文,他们可以自由选题,写自己喜闻乐见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极大的效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瀑布心理效应”。后进生往往比优等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即使是一篇“劣作”,也不要吝啬你的笔。殊不知,你的一句激励,哪怕一句简短的肯定“你进步了!”、“你真不错!”……他们也会激动好一阵子。
总之,要想转化作文后进生,必须正确分析其病因,对症下药,有效地激活后进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更多的关怀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体验,提高作文的信心,从而使语文教改中这块闪亮的明珠—作文教学,在课改的蓝天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