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一位荷兰数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得出余数应该是0.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百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被除数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总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构建。
例如,一年级在学习两位数的加法(不进位)时出示了:47+32=( )。学生思考后,就争着说自己的想法。甲说:“40+30=70,7+2=9,70+9=79。”乙说:“47+30=77,77+2=79。”丙说:“32+40=72,72+7=79。”丁说:“我是用竖式算的。”同学们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下,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人民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如何购票更划算?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出:45×10=450(元),50×8=400(元),在比较中选出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发展思维。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通畅,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这充满求知欲的课堂上,还愁效率提高不了吗?
作者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第二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一位荷兰数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得出余数应该是0.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百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被除数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总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构建。
例如,一年级在学习两位数的加法(不进位)时出示了:47+32=( )。学生思考后,就争着说自己的想法。甲说:“40+30=70,7+2=9,70+9=79。”乙说:“47+30=77,77+2=79。”丙说:“32+40=72,72+7=79。”丁说:“我是用竖式算的。”同学们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下,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人民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如何购票更划算?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出:45×10=450(元),50×8=400(元),在比较中选出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发展思维。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通畅,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这充满求知欲的课堂上,还愁效率提高不了吗?
作者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第二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