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要求都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应该从根本解决问题,打破传统的只着重于成绩的教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学、自学的学习习惯。在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更要抓得牢靠,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文化与道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作为教师要通过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同学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培养对学习的爱好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一、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导致出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样丧失了语文原有的丰厚情感和学习乐趣,忽略了教学中应有的趣味性,造成了大量学生对语文课懈怠甚至厌倦的情况。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执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产生思想共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去询问同学一个问题:“假如你迷路了,你会怎么做,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为了调动课堂氛围和增加学生回答兴趣,先把这个问题引入文章中学习。“不仅是你们,大诗人陶渊明他也有迷路的时候。当他迷路的时候,他竟然神奇地遇到了一片桃花林,进去之后他看到了一幅绝美的景象。”边讲边用多媒体将准备好的桃花林美丽图景呈现出来,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美轮美奂的桃花仙境,碧草红花,潺潺清流,静谧和谐,引起读者们对于桃花源深深的向往之情。在解释课文内容时,学生们还会可能被问到:“当你们不小心迷路想遇到什么?”欢迎学生踊跃发表意见,学生感兴趣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一步一步紧紧跟随老师的脚步,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寓情于景,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我国目前初中教育的普遍现象,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有学校和教师现仍然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理想。为了成绩布置大量的考试和测试,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失去原本应有的学习兴趣。教学只是过程不应该是目的。因此老师要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演讲、表演、讨论等。让学生在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作业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喜欢上学习,自己培养出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故事将“于勒”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表演出来。这样开放式的课堂,会极大的增加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为了能够完成表演,学生会仔细阅读课文细细观察里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设身处地的想象人物的状态。而表演的时候于勒从年轻时的轻浮、放荡、吃喝玩乐,到美洲发财的神清气爽,到最后沦为卖牡蛎的悲惨,会展现的淋漓尽致、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對于勒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立德树人,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需要培养学生与他人日常交往能力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做事态度以及价值观。初中学生正是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会让初中生少走一些弯路,对其之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有效渗入到其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在学习文章《背影》时,让同学们讨论《背影》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含义。在阅读和讨论中他们会发现,文章讲述的是父亲之于儿子的无私的深厚的爱。以此为中心对同学进行德育教育,在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水平的同时,也了解了父母的无私的深切的爱。对父母会更加理解、更加爱戴,对课本知识也会印象更深刻、更牢靠。
综上所述,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放松,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与实践[J].汪建明.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2]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张效颜.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作为教师要通过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同学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情况下,培养对学习的爱好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一、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导致出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样丧失了语文原有的丰厚情感和学习乐趣,忽略了教学中应有的趣味性,造成了大量学生对语文课懈怠甚至厌倦的情况。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执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产生思想共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去询问同学一个问题:“假如你迷路了,你会怎么做,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为了调动课堂氛围和增加学生回答兴趣,先把这个问题引入文章中学习。“不仅是你们,大诗人陶渊明他也有迷路的时候。当他迷路的时候,他竟然神奇地遇到了一片桃花林,进去之后他看到了一幅绝美的景象。”边讲边用多媒体将准备好的桃花林美丽图景呈现出来,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美轮美奂的桃花仙境,碧草红花,潺潺清流,静谧和谐,引起读者们对于桃花源深深的向往之情。在解释课文内容时,学生们还会可能被问到:“当你们不小心迷路想遇到什么?”欢迎学生踊跃发表意见,学生感兴趣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一步一步紧紧跟随老师的脚步,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寓情于景,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我国目前初中教育的普遍现象,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有学校和教师现仍然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理想。为了成绩布置大量的考试和测试,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失去原本应有的学习兴趣。教学只是过程不应该是目的。因此老师要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演讲、表演、讨论等。让学生在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作业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自主喜欢上学习,自己培养出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故事将“于勒”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表演出来。这样开放式的课堂,会极大的增加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为了能够完成表演,学生会仔细阅读课文细细观察里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设身处地的想象人物的状态。而表演的时候于勒从年轻时的轻浮、放荡、吃喝玩乐,到美洲发财的神清气爽,到最后沦为卖牡蛎的悲惨,会展现的淋漓尽致、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對于勒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立德树人,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是需要培养学生与他人日常交往能力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做事态度以及价值观。初中学生正是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会让初中生少走一些弯路,对其之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有效渗入到其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在学习文章《背影》时,让同学们讨论《背影》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含义。在阅读和讨论中他们会发现,文章讲述的是父亲之于儿子的无私的深厚的爱。以此为中心对同学进行德育教育,在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水平的同时,也了解了父母的无私的深切的爱。对父母会更加理解、更加爱戴,对课本知识也会印象更深刻、更牢靠。
综上所述,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放松,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与实践[J].汪建明.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2]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张效颜.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