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发芽记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那年我一脚踏入泥巴村,被分配到极偏远的十里沟村小任教。短暂的彷徨后,我调适心态,一头扎进教育自留地里埋头“拉车”,步履蹒跚地描绘着乡村教育的单色画。
  初登杏坛,日子过得很慢,教育进行得也很慢。渐渐地,我愈发感觉到了危机,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日新月异的学生的奇思妙想,我常感到束手无策,不置可否,左边敷衍,右边挂堂。领导听完课后的一味摇头,评优课的榜上无名,自身文化底蕴的不丰,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我开始迷茫、困惑、纠结,我不能就这样混沌下去啊!怎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怎样实现自我的突围?村小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没有师傅可以传、帮、带,只有通过自主发展了。于是,我想到了学校里泛黄的报刊书籍,夜晚住校我常与它们为伴,强迫自己仰望星空。
  我从书报中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理想世界,是我在现实中找不到却心向往之的,我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之中——我跳出了教育现实的“柴米油盐”,从书中发现了教育的真善美和契合我的教育理想。有时看了一个小故事、小片段,眼前一亮,学生竟然可以这样教育,课竟然可以这样上!于是我的课堂开始有了新的理念装饰,多了新的招式,我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水”了,课堂上的欢声笑颜多了。
  人有了理想就格外上进,干劲上来了,不仅工作卖力,我还开始试着写作。一开始写论文,我先多找理论框架,再在框架里加上自己的实践做法,第一次居然在700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地获得了区一等奖,我很骄傲!但后来我给区教育报投稿数次,却中稿寥寥。
  后来,为了评骨干教师我首次参加了市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结果迟迟没有消息。我去电问询,接电的是学会副会长(我师范学校的老校长)蔡葵先生,蔡老师电话里告知我的论文未获奖,他要我继续努力,并邀我多去学会交流。我带着几篇小文来到学会,和身为编辑的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他对我的写作进行了现场诊断和指导:文章素材不错,但论述总想面面俱到,不深入、充分、锋利。写论文就像“打井”,要找准一个点深入打下去,这样才会打出“水”来,四处找点乱打是打不出“水”来的。
  老师还强调:“随笔不能随意,语言要精炼,要挤干水分。”我说:“自己也知道语言拖沓,但就是舍不得删或删不到位。”老师说:“自己的肉还得自己去割才知道为什么疼的,试着多写多磨砺几遍自然会有收获。”
  老师给我指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多看大部头的书(不仅仅局限于报刊,这样视野开阔,思维才有高度、角度和精度,有系统思维),带着问题去读书,要多观察(积累鲜活的素材),多思考(揭示事件的本质、规律),多交流(碰撞思维),多练笔(锤炼思维、提高表达能力);要多看一些诸如茅盾等大家的文章以拓展思路、揣摩构思、丰富学养;写作要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敢于否定权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江苏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竞争激烈,一开始写稿应多外投,或许机会更多,在外边积累些名气、经验,再转战本省,“曲线救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只有实践做得好,文章才会写得好,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行者!基层学校最锻炼人,也是最有成长空间的地方……
  从学会取经回来,我开始写稿外投。那时村小还没有普及网络,主要是纸质投稿。信封是越买越多,回音却越来越少。当我把《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文投给了《山西教育》后,编辑李红云主任很热情地回复我让我修改,拟用。我欣喜若狂,感觉时来运转。可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我忍不住去电询问,她说,本来打算用作“卷首语”的,后来没通过主编审核,主编说文章思想有些肤浅。面对诸多挫折,我十分难过,几度想放弃。
  老师安慰我:不要怕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这很正常,也是写作的必经阶段。哪一个作家在投稿过程中没碰过壁?外国的很多大作家在开始投稿时,编辑部都几十篇上百篇地退稿,但这并没有阻碍其后来成为知名的大作家,反而成了磨金石。坚持读、思、行、写,方可走得更远。为了助我成长,每逢学会举办“全国名特优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老师都赠票让我多参加研讨,多交流思想,而后利用职务之便发给我名师们的教案、课件和讲座稿,让我学“术”习“道”,还不忘嘱咐我有问题和他交流。老师还经常摘经典文章启发、教育我,让我耐得住冷板凳,向我荐书、送书,以提升我单薄的文化素养。
  我开始回归原点进行广博而丰富的阅读,起初的强迫性阅读久而久之逐渐习惯成自然。我常常想:平时,我们要求学生们感悟文本,自己感悟书本了吗?会感悟吗?读书要读出并移植其中的思想精髓,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来,要循着文字这条路走近作者的心灵,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谈心,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倾听作者内心的声音,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只有经过书籍的锤打和磨练,才会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王尔德曾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多读多思磨练了我的心性,我变得沉稳、积极、缜密、宁静;阅读的滋养丰富了我的精神,充实了我的头脑,我干什么事都变得细致、深刻起来了。这种善于思考、善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和宁静的心态迁移到了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
  每看到和自己教育教学有关联的现象,我就会不自觉地反思到课堂教学上、学生身上。教数学时,我曾将《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到数学课“体积、容积”的教学上,形象生动,效果极佳,广受好评。我还在实践中学会了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每逢有话题思考或研究困惑的时候,无论是听课、学习、工作,还是外出踏青游玩、走亲访友,生活中我总会在包里准备个本子和笔,一旦头脑有些新想法、灵感,我第一时间将它记下来。别人看不懂我“龙飞凤舞”的素材本,只有我自己明白记录的内容和顺序,回去之后稍加整理,就加入写作素材库。偶尔忘记带本子和笔,我就用手机写信息记下思考的灵感存在文件夹里,以待回家后整理入册。这些都为我进行写作做了最好的积累和铺垫。
  我每有写好的文章也会寄给老师为我把关,老师总是热情相助、圈点批注、鼓励有加,修改完毕,用邮件发给我后,还要来电和我进一步探讨文章。电话里我们不仅仅就文章论文章,他还引导我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我很享受这些通话交流的过程,因为老师的指点能很好地激发我的深度思考,能够指引我的思维深层次做工,每次通完电话他都会帮我打开新的思路,打开一个个思想的缺口,让我进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我的专业发展也如写作般柳暗花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老师的悉心浇灌下小草开始生根发芽、华丽转型:阅读成了我“磨身”的利器,我从开始的“老黄牛”式的、用“脚力”行走的“车夫”转变为用思考行走的教育行者,不再跪着教书。我将自己的教育思考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江苏教育》《广东教育》等数十种核心期刊、省部级期刊上,被评为徐州市首届优秀读书个人,并被区教育报作为教科研新秀面向全区宣传报道。我城区的同学看到报道后这样评价:“艰苦的环境埋没不了人的勤奋,他的成长‘不可思议’。”
其他文献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更强调了词中学字、句中学词、篇中学句、字词句要结合的语言环境教学,明确提出了从发展语言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在三峡水电站上游水位从135~156m的蓄水过程中,对ALSTOM生产的6#机进行了23个水头段的相对效率试验及稳定性试验。水头变化覆盖了机组额定水头以下的全部运行范围,测量了机组的
幸福,是一种从心里流淌的暖流。在当老师的16年历程中,我尝过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而其中收获的那些快乐、感动,总让我觉得幸福无比。  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将近16年了,每年教师节孩子们都会给我送来芳香四溢的鲜花和祝福,看着孩子们如鲜花般灿烂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幸福流淌全身。  还记得前年教师节,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捧着一盆开得正艳的金丝菊站在办公室门口,像是在找人,我心想现在
咳嗽是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主制节、主通调水道功能失常而引起的主要症状。咳嗽要分清是感染性还是变态反应性,是急性还是慢性,是上呼吸道还是下呼吸道,是外感还是内伤。对咳嗽的时间也要注意辨别:午前多嗽者属胃中有火,午后嗽者多属阴虚,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五更嗽多者是胃中有食积。  及时恰当治疗,在治疗上应及时恰当,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⑴对症处理: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应喝足
针对游梁式抽油机用电动机直接起动电流过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游梁式抽油机用电动机软起动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将电流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作为输入量,晶闸管触发角的变化作为
所谓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离开了读,便不能称之为阅读教学。“读”是学习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读好”是目的,读的过程又是理解、领悟和吸收阅
人们常用"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来描述青岛特有的城市风貌,来青岛旅游的人,不仅对青岛迷人的海岸线、俊秀的崂山印象深刻,而且对八大关、天主教堂等百年前兴建的欧式
在科学技术发展下,数据库的建立为现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对大数据特征分析的条件下,对科技期刊数据库方面的研究和建立,成为当前较热的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