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阶段与路径分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uang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共生理论视角下,产教协同育人共生模式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路径。以东莞纺织服装学校为例,提出产教融合分成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和引领产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路径,即以“专业对接产业”面向产业,以“企业对接学业”融入产业,以“职业纳入课业”服务产业,以“就业与创业并举”引领产业。中职纺织专业服装专业“四段八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是对“四链融合”理论的合理拓展,是多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协同育人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产教融合;四段八业;协同育人;纺织服装专业
  作者简介:江学斌,男,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佛朝晖,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8-0053-07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新世纪以来四次职教大会上一以贯之的重要精神。产教融合通过产教供需双方对接,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发展具有特定的阶段性,协同育人亦需遵循一定的路径。“四链融合”是指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它是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自2014年以来,东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立足东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服装产业,与以纯集团、格润科技服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创新出了服装专业的“四段八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一、共生理论视角下“四段八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分析框架
  “共生”概念源于生物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中。近年来,职教学界开始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分析产教融合关系,共生理论成为分析产教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产教融合的共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产教融合更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连接、协调与契合等,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寻求彼此的共赢、共进和共享。从这个角度来看,产教协同育人共生模式具有特定的发展阶段,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共生会经历从排斥、不适应到接受、适应,最后到达平衡的发展过程,其产教融合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和八个方面的融入路径。
  (一)关于“四段”
  根据产教融合的发展顺序和发展程度,可以将产教融合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面向产业阶段、融入产业阶段、服务产业阶段和提升产业阶段。从人才培养角度讲,面向产业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解决为产业培养人才的问题,融入产业是培养过程,它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服务产业是培养结果,引领产业是培养效果,这两个阶段体现的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四个阶段既有递进关系,又形成闭环。
  1.面向产业阶段。职业教育面向产业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导向功能,培养区域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它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条件。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要从发展路径上来看,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职业院校若没有明确的产业导向,就会缺乏专业设置的基础。
  2.融入产业阶段。融入产业就是将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将教育链融入产业链中。它将产业链中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化为专业链中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3],在真实情境项目任务训练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企业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服务产业阶段。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也是产教融合的高级阶段。职业教育最终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为产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学生也须在产业岗位上创造个人的价值。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人力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等多种形式,服务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以实现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学生等多方共赢。
  4.引领产业阶段。引领产业体现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产业升级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创新型技术、引入创新型管理等多种方式,引领着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关于“八业”
  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要解决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问题,就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了什么样的人”三个问题。从产教融合角度分析,就是要解决产业、企业、职业、专业、学业、课业、就业和创业等“八业”问题。“八业”涵盖了人才培养的输入、培养过程和输出全环节,它们之间也存在以下的邏辑对应关系,即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衔接企业,职业纳入课业、课业服务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引领产业和企业。
  1.产业、企业和职业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职业教育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服务于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形成有效的专业教育供给。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学用”脱节的问题,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很好地研究产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而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导致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要脱节,学生无法适应工作岗位。所以,职业教育关注产业、企业和职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是增强自身适应性的第一步。
  2.专业、学业、课业解决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等问题,它反映的是培养过程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中学”和“学中做”,通俗讲就是做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做什么。在实践上,职业学院需要做到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衔接企业,职业纳入课业,这样才能做到产教很好地有机融合。就业和创业是教育的输出,它反映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通过融合产业发展的课业学习,促进就业创业。   3.“好就业,就好业;能创业,创成业”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关键要素。李克强总理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是核心,它既是对人才的描述,也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能很好地就业创业创新,就不能说培养了人才,更不能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所以,评价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就应该与就业创业挂钩。只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学生才会有竞争力,才有发展的空间。职业院校通过就业创业来引领产业发展,才会使学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四段八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四段八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根据产教融合发展阶段和校企协同育人路径,以培养通专结合、高素质服装产业能工巧匠为育人目标,以“专业对接产业”面向产业;以“企业对接学业”融入产业;以“职业纳入课业”服务产业;以“就业与创业并举”引领产业,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创新链“四链”融合。
  (一)東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产教协同育人的背景
  中国是最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消费国,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而且,东莞服装产业是东莞市八大支柱产业,占东莞市GDP的8%以上[4]。《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打造东莞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对服装行业的渗透,除了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营销网络化、个性定制3D化以外,工作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也将成为现代服装产业体系的重要模式。
  目前,全国中职服装类专业主要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两个专业。随着现代服装产业体系的发展,中职服装专业存在着对接产业不紧密、培养模式陈旧、校企合作不深入、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传统培养模式导致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理论与实践、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三脱节”现象。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为例,学生接触不到企业研发部门,仅具备画服装和画款式图技能,不能从市场角度去研发服装产品,不能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学生学习了许多设计、制版、企业管理知识,却只能从事最基础的车工岗位,而且进入企业仍需要从头训练,对口就业率低、学生报读意愿不强,导致专业规模整体萎缩。另外,职业院校存在的对接产业不紧密、培养模式陈旧、校企合作不深入、就业质量不高、教师职业能力欠缺等问题也影响了服装专业的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5]。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业与教育双赢的必要路径。本文通过梳理产教融合的阶段性,寻找到合适有效的融合路径,成为帮助中职服装专业走出困境、办出特色的重要举措。
  (二)“四段八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育人模式是指在育人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对策。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四段八业”育人模式从该模式以培养符合服装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实施“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衔接企业、职业纳入课业、就业创业并举”策略,创建“六融入、七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机制。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通过以链建群等十项任务,以“五师型”双师队伍和校企联合教学创新团队为育人主体,搭建了“课岗赛创”等育人平台,探索了学徒制、项目化和竞赛式等育人模式,开发了岗位相适应双融合培养新课程,建立起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和市场化的评价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
  1.“专业对接产业”:面向产业改造专业。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和升级改造,学校建立服装类专业改革与升级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同步联动机制。学校聘请虎门服装管委会和服装服饰行业和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行企研校专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专业设置进行诊断改进。二是组建服装类专业群。按照服装行业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定制“个性化”和销售“云端化”等新业态,学校紧密对接产业,实现以链建群,促使专业设置与东莞服装产业高度契合。目前,学校服装类专业包括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服装表演、服装陈列与展示、针织工艺、连锁经营与管理、服装电子商务、数码印花技术等专业和专业方向,有效适应了服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三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东莞服装产业由单纯的加工贸易型(OEM)向ODM或自主品牌发展,中职校原有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已经不能完全覆盖产业所需。因此,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在全国中职首设服装陈列设计与展示、针织工艺(毛织服装方向)专业通过“增设、调整、改造”实现专业结构、规模、层次全面优化升级。四是专业标准修订与研制机制。根据中高职“三二贯通”要求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学校研制出了服装陈列设计与展示专业国家标准。
  2.“学业衔接企业”: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学业所对应的是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有一定的普适性,对应不同的岗位群。服装类企业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标准、内容和过程。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建立起“六融入、七合作”的育人机制,促进企业与学业的对接。一是根据岗位需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成为省“双精准”建设专业,在调研了省内80多家代表性服装企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双精准”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建设校企协同育人载体。学校建设成了“校中厂”的教学工厂、“厂中校”的实战化企业实训基地和“四企业三融合”的名师名匠工作室等校企协同育人载体。三是形成“六融入、七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六融入、七合作”的育人机制,即专业融入产业,课程融入岗位,课堂融入车间,实训融入生产,教材融入作业指导书,作品融入产品;校企合作办专业,合作开课程,合作写教材,合作建基地,合作教学生,合作搞研发,合作作评价。   3.“职业纳入课业”:以课程改革满足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岗位需要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课业是对应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课岗对接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和“三教改革”,促进了职业与课业的对接。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建构了岗位技能与专业技能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双融合课程。二是运行“研究机构牵头、行业协会搭桥、企业全程参与、中职学校主体、中高职双向互动”机制,实行中高职三二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三是以“岗课赛创”引领三教改革。学校通过“引、培、聘、跟”机制培养“教、技、心、培、职”复合型教师队伍和“全岗+兼职”机制,实现了企业专才进课堂;开发并出版了大批工作过程系统化思维导向项目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优化了校内课堂、建设网上课堂、创设企业课堂;实施了“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四是在教学工厂内开展“四阶递进式职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式”,即岗位认知、跟岗学习、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实现育训结合,具体如图2所示。
  4.“就业创业并举”: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引领产业。学校通过搭建教学创新平台培养通专结合的综合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中国服装产业向高端发展,突出表现在“四新”,即新材料、新設计、新智造、新营销。学校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优化策略,为东莞服装企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产品和营销支撑,引领了区域产业发展。在新材料开发方面,学校与面料公司合作研发新产品,将新型玉米材料应用于服装中,生产出可以“食用”的环保服装。在新设计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引领新时尚,实现了学生的上学即上岗、学习即工作、作业即产品。学校建设时尚创新工作室进行产品研发,给虎门中小服装企业提供了新的服装款式和版型。在新智造方面,学校引进新技术,与智能下数公司合作开发了毛织服装制作课程,改变了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与杰克股份公司共建智能生产线,为服装智造提供了技术人才配套。在新营销方面,为快速适应线上营销发展趋势,学校与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直播基地,引领了新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三、“四段八业”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走出了一条满足东莞服装行业需要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经济需求、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服装专业办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服装专业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满足区域对服装人才需求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的服装专业现有在校生共计1 530人,专业规模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学生本地就业率达到80%以上。学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1年稳定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稳步提升,尤其是从事服装设计岗位人数稳定增加。有265名毕业生担任企业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店长、经理等,成为区域行业发展骨干力量。近3年的毕业生创业率达到10%以上,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处于全国同类专业领先水平。
  (二)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
  自2016年以来,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服装专业学生连续6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赛,成绩稳居二等奖以上,2019年获国赛一等奖,这是该赛项近五年广东省的最好成绩。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由大学生为参赛主体的服装行业计大赛成绩突出,多次超过本科院校的学生。尹白雪获第十二届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第一名),郭诗莹获2017中孚达杯中国毛织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第一名),李聪获第十届中国内衣设计大赛银奖(第二名)等。
  (三)以培训和精准帮扶等方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体现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之中的。学校为合作企业森虎儿、彩虹森林等研发服装款式并成功推向市场2 000款以上,销量超过500万件;为格润科技服饰、光晖针织等152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发挥“产业发展,教育先行”的主体作用,依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提供专业课程,5年累计向企业提供专业培训达10 000余人次。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连续10年招收新疆籍学生就读服装专业600余人,2015年9月开始对口帮扶新疆图木舒克职业学校,帮助其建设服装专业,培养教师,实现了服装专业的规模办学,为新疆产业从传统种植业(棉花)向现代加工业转型培养了技能人才。自2017年起,学校开始招收“云南班”,共招收400余人就读服装专业,为东莞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教学成果引领服装专业教育改革
  学校牵头制定了中职服装陈列国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并参与制定了校服行业团体标准。2020年,江学斌校长作为轻纺类中职唯一专家参与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学校出版教材36部,其中:“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中高职衔接教材4部;中职服装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1套10本,累计发行超十万册,应用于全国358所院校。同时,学校为海口经济学院等11所省内外院校提供专业建设指导,面向全国开展服装教师培训累计394人次。
  (五)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作用,为服装专业办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广东省特支名师、1名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年工匠》栏目以婚纱设计制作为主题专门报道了服装学生的学习成果、中国教育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37次学校办学成果,其中《中国教育报》在院校实践栏目报道了《“工作室”搭建校企融合桥梁》,引起了较大反响。学校应邀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年社庆开幕式表演,展示了学生汉服、非遗等服装设计作品。江学斌校长代表学校在6次高水平学术会议介绍办学经验,得到业内外各界的肯定。学校先后接待了意大利卢索设计学院、惠州学院等32所国内外高校来校开展专业建设考察和学术交流。
  综上,东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四段八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共生理论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地方性、行业性、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色。该案例在产教融合理论上有探索,在模式上有创新,在机制上有特色。总体而言,“四段八业”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符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遵循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体现了产教融合发展的阶段性。“四段八业”是“四链融合”理论的深入、拓展和具体化。它以产业结构性人才需求为导向,规划专业布局,确定了人才培养方向;以企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规格要求为导向,修订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德技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推动课业“三教”改革,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改革教材,创新教法。在“四段八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引领下,学校通过搭建教学创新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有效成长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张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鏈”逻辑建构——基于经济与教育的论域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9(7):6-13.
  [2]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7):7-12.
  [3]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4]俟名.东莞虎门服装业现状与发展分析——以以纯集团为例[EB/OL].(2018-10-13)[2021-06-10].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13/5004021303001321.shtm.
  [5]王扬南.新时代新要求、新目标新行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入新阶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8.
  [责任编辑 秦 涛]
  Stage and Path Analysis of Industry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aking Dongguan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 as an Example
  JIANG Xuebin, FO Zhaohui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symbiosis mode of industry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needs to go through a certain development stage and different paths. Taking Dongguan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 as an examp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facing industry, integrating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paths, that is, facing industry with "professional docking industry", integrating industry with "enterprise docking learning", and serving industry with "occupation integrating schoolwork", lead the industry with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four stages and eight industr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specialty is a reasonable expansion of the theory of "four chain integration",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s, and specific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ur stages and eight industr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specialty
其他文献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7年,1984年改办职教,1988年改名为江苏省盐城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盐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993年增挂盐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校牌;2005年升格为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机电分院校牌。学校始终秉持“崇尚行健精神,培育双馨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从编写理念、体例、内容、篇幅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方面更是亮点鲜明,构建起语文教学的新范式。然而,中职语文课标要真正落地,却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教师观念的桎梏、评价方式的制约等多重困难。因此,中职语文课标的推进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普职融通,共同开展语文研究;开拓渠道,有力弥补教研短板;立足课堂,逐步推
期刊
摘 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金湖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分散,缺少专业集群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缺少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因此,金湖县中等职业学校应采取三项措施:紧跟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依据县域产业结构分布格局,规划设置专业集群发展;构建多渠道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关
期刊
摘 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吻合,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效能。从分析常熟市区域内最新产业布局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入手,反观当前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和不足,在产业引导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优化、内涵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为区域职业教育新一轮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基金项目: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区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教科研课题的主持者(项目负责人)与参与者(课题组成员)是影响中职教科研质量的“重要他人”,他们既是教科研成果的“培育者”,又是教科研成果的“转化者”。因此,通过对吉林省延边州内的8所公办中职学校教科研项目的主持者与参与者进行调查,分析了主持者与参与者在科研目的、科研活动形式爱好、影响科研的因素、科研成果应用情况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中职学校应该重视教科研、加强科研能力培训、
期刊
人生最美是从容  ■马亚伟  宋丹丹曾说过这样的话:“特想告诉那些急着成名的年轻演员——急没用。我31岁演完《我爱我家》,20来年除了《家有儿女》几乎没演过啥。从容过属于自己的一生就挺好,别光奔目标忘了看眼前的风景,该啥样就啥样,开心就好!”  非常欣赏宋丹丹的人生态度:从容过好属于你的一生。人生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极力攀登高峰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事,波澜壮阔的人生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从容过好自
期刊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是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合作资源匮乏、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以致于产教融合的推进困难重重。以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中的不断尝试与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形成多元发展、具有特色的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作者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体育休闲娱乐与陶冶情操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现状,指出当前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动力、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出与培训机构合作、与校内企业合作和与校外企业合作的三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共建、共享、共施路径,为广大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作
期刊
摘 要: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分析了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发展;明晰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协同机制,拓宽育人路径;完善支持体系,服务学生发展。同时,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职业学校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举措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学校;技术技
期刊
摘 要:当前阶段,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新学生群体(00后和成人)出现、职业变迁与兴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工作环境的变化给新型职业院校教师带来更多挑战,要求教师形成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生产知识和情境知识在内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包括专业能力、工作胜任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掌控能力、自学能力、专业实践发展能力、经济与管理
期刊